哪里有天堂?


     今天看了一部美国电影,挺诗意的名字,叫《海滩》。故事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冒险进入了一个近乎天堂般隐秘所在的经历,可谓是美国版的世外桃源。

      然而里面的生活并非尽如人意。首先,生活来源就不是那么充足,天气不好的时候捕不到鱼,人们要挨饿;两个男主人公为了一个女孩起争执,同样,两个女人也争夺一个小鲜肉;男主人公被秘密安排监视可能的外来人时,其他人为他不做事而议论和不满……最后,大多数人还是逃离了那个地方。

      可见,只要是人,就避不开生存问题,就得从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作为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只要是有多于两个人的地方,因为需求的不同,就可能产生纷争。而在群体生活的过程中,互相之间必然以某种分工合作的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这种关系,就是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

      何谓人间天堂?天堂并不是自然条件提供的,也不是衣食无忧成就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的生产关系塑造的。

      怎样是美好的生产关系?这由共同的人性决定,所谓天下为公,权利平等,就是其总原则。怎样体现权利平等呢?人和人之间在共同的生产活动中,会面临两种类型的资源,一是公共资源,一是私有资源。前者,就是相对于生产力的动态的资源空间,后者则是为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对于公共资源,权利平等要求的是平分生产单元饱和资源,竞争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对于私有资源,奉行的是等价交换。只要实现了这两种资源面前的权利平等,就是所有成员心目中的天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躲到哪里,隐蔽在何处,也必然没有世外桃源。

      从英国驶离的五月花号轮船,把几十位逃难者送上美州大陆,他们确立的宪政,就是规定了他们之间,以及后来所有加入者之间的关系准则,那就是权利平等。现在,虽然那里还远不是天堂,但是已是向着天堂的方向,为世界上众多人群所向往。

      马克思主义也想建立人间天堂。然而对公共资源彻底平分的主张,却忽略了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下竞争才是公平正义的事实。而且,马克思并不是从平分角度来倡导公有制,而是以消灭分工,否定私有观念来打造天堂,这无异于以消灭人本身为前提,天堂乎,地狱乎?

      由此可知,除非不食人间烟火,不用组成人和人的关系,否则,只要违背权利平等原则,就没有天堂。

 

 


了解新思想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动态资源论   dtzy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