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的地区充电设施建设,该如何破局?


一、  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

能源环保、产业升级、政策助力等因素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速,国际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也随之驶入快车道。

1.   充电设施呈高增长态势

各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0%以上,结合以往数据及多方面因素来看,多家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年销量有望达300万辆。

1 2012-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各国汽车工业协会

得益于全球电动乘用车年销量的迅速增长,全球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随之快速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模迅猛发展, 2015-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0%。截至2015年底,全球公共慢充桩超过161802个,公共快充桩超过27707个。2017年全球充电设施以中国为主要代表期建设总数进一步快速增长达到约245万个。

22015-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模(单位:万个)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2.   各国注重匹配不同策略

目前,中国、美国、日本从数量方面相对靠前,与电动车保有量相对应。各个国家目标设定上也有不同情况。日本,明确设定了不同阶段的目标,从国家层面提出目标。美国、欧洲、德国等西方国家提出了需要跟电动汽车的发展相适应以及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要求,从思路上看,日本和德国都提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

表格 1主要国家充电设施建设发展现状

国家

建设现状

建设方式

充电设备

参与主体及主要技术等

美国

全美范围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点已基本覆盖全国

美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分布方式主要是结合国内现有露天或室内停车场安装,通常以特定方式沿停车位安置,实现停车、充电一体化。

美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可用类型:交流LEVEL1、交流LEVEL2和直流FASTCHARGER

家用充电器主要果level1用和level2充电器。公共充电器则主要以FASTCHARGER为主

美国充电基础设施大部分是由充电设施专业运营商经营的充电站及电动汽车制造商建设充电站。

美国在充电设施方面已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即通过磁共振或磁感应方式实现电力传输。

充电方式和设施布局、使用均方便快捷,可配置于城市街道、停车场、车库、高速公路及其他行车停车区域

日本

截至2015年底,日本公共充电桩保有量约为22110个,其中快速直流充电桩5990

日本的快速直流充电桩主要建设在汽车销售店、便利店、公共场所以及购物中心等场所,公共普通交流充电桩主要分布在汽车销售店、酒店、停车场以及购物中心等场所。

日本政府主推两种类型充电设施:普通电器、快速充电站。

日本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为私营公司,政府和整车企业为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支持。

德国

截至2015年底,德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约为5571个,其中快速直流充电桩784个,普通交流充电桩4787个。

德国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主要有五种运营模式。一是整车厂建设运营,整车厂为自己的顾客建立专属充电站,占比25%;二是独立电力供应商建设运营,采用订购模式,通常通过短信或预充值的充点卡付款,占比约25%;

三是供电商平台建设运营,由当地不同供电商合作,制定统一标准的平台,允许顾客使用彼此的充电站,占比约35%;

四是相关商业设施所有者提供运营,包括便利店、超市等,供应商网点众多,占比约5%;五是私人提供者出租自己的家用充电桩,占比约10%

从各国充电设施建设实践来看,注重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规范管理,如重视充电基础设施行业认证制度、出台规范性实操文件、推动标准化等,同时出台配套政策体系则为其中要义。

3.   不同充电设施百花齐放

充电设施主要分充电桩和充换电设施两大类,其中充电桩分为直流快充桩、交流慢充桩,分别满足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慢速充电的不同需求,占地面积小。

充换电设施分为仅可充电的充电站,充电、换电结合的充换电站,仅可换电的换电站,以及换点网点和电池配送中心等,占地面积较充电桩大。

直流快充桩:一般配建在社会停车场、路边停车位及办公、酒店、超市等场所的停车位,满足各类插充式电动汽车停车充电使用,充电时间较短,约20分钟~2小时。直流快充桩可考虑采用交直流一体的结构,既可实现直流快速充电,也可以交流慢速充电。

交流慢充桩:一般配建在居住小区停车位、社会停车场、路边停车位及办公、酒店、超市等场所的停车位,满足各类插充式电动汽车停车充电使用,充电时间较长,约412小时。

充电站:采用整车充电模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场所,分为公交车专用充电站和小型乘用车公用充电站。其中公交车专用充电站参考福州市实际运营经验,单个充电站配置20个桩,白天可供10辆车同时快充补电,夜间可供20辆车同时45小时慢充补电,一晚可慢充补电40辆公交车。小型乘用车公用充电站则需按照车流量大小合理配置站内充电桩数量,要求最少可满足4辆电动车同时快速充电(4个直流快充桩)。

充换电站:充换电站可为电动汽车同时提供充电与换电服务,与集中充电中心一致。按目前较为常见的3kW充电机来测算,约45小时可完成循环充电一次,日工作时间18-20小时,日均循环充电不少于4次。

电池配送中心:电池配送中心提供电池充电、维护、保养、新能源物流、调度等综合服务,不含换电业务,宜采用独立占地建设。电池配送中心采用最大输出功率3kW充电机对电池箱充电,约45小时可完成循环充电一次,日均循环充电4次。

换电网点:换电网点为电动汽车提供更换电池服务,不具备充电功能,其电池主要通过电池配送中心配送,应急状态下可通过公共充换电站配送。换电网点主要为弥补充换电站服务半径过大而设置,可结合公用停车场、公建地面一层或其他市政设施建设。一般配备2个换电工位。

表格 2常见各类型车辆特点及推荐充电方式选择表

车型

运行特点及停车场站情况

推荐主要充电方式

推荐次要充电方式

其他

公交车

运行时间多集中在600-2100,连续运行,拥有专用公交场站

夜间

慢充

日间

快充

换电

出租车

昼夜连续运行,拥有专用出租车服务站

换电

快充

停车慢充

环卫、物流、公安巡逻等

运行时间间断,拥有专用停车场站或单位内部停车场

夜间

慢充

日间

慢充

快充补电

公务车

运行时间间断,一般停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

夜间

慢充

日间

慢充

快充补电

私人乘用车

运行时间间断,夜间一般停在小区停车场

夜间

慢充

日间

慢充

快充补电

 

二、  我国充电设施建设行业特点突出

1.   我国是世界最大新能源车市场

2013-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乘用车销量保持了较高增速,在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车政策助推下,2015年中国电动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最高的国度,占全球总销量的37.7%比重。同时,我国纯电动乘用车的比重更是远高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市场。如2017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共销售56万台,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累计销售45万台,而从总体看,纯电动汽车占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比例为66%,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占比34%。

毋庸置疑,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是推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3 2012-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

 

42012-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172.9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接近15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保有量80.1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中也存在着巨大充电设施建设需求缺口。

2.   车桩配建率大幅提高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增长,累计销量45万辆,充电桩累计建成4.95万个,车桩比约9.12,存在较大缺口。但从2017年充电联盟数据统计看,截至201712月,车桩配建率达80%。整体未配建率约20%,其中约9.7%是由于集团用户采购纯电动轿车作为出租车、分时租赁用车等运营专用车辆而不需要车企随车配建充电设施所致。另一方面,随着20167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 发改能源〔20161611号》,私人购买纯电动小客车随车配建充电桩的配建率由20167月的77%上升到201712月的88%。但下游充电桩数量的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老旧小区的充电设施配套不足问题突出。

5 2012-2017年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

数据来源:充电联盟

3.   各地充电设施建设差距大  

截至20174月,国内已建成公共类充电桩161193个,其中交流充电桩55956个、直流充电桩39163个、交直流一体充电桩66074个,20174月较20173月新增公共类充电桩5001个。从各省市拥有的数量来看,北上广公共类充电桩数量居全国前列,江苏、山东省紧随其后,其中以上省市充电桩总量均超万个。

但以上省市以外其他地区的充电设施建设则与第一、第二梯队存在较大差距。

6各省充电桩总量TOP10(单位:个)

数据来源:充电联盟

 

4.   充电桩运营市场集中度高

近几年的政策涵盖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力接入、充电设施运营等方面,对调动全社会相关资源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高歌猛进,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私人购车比重的增加,吸引一些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科技公司、初创公司以及社会资本介入,形成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带动了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活力,已形成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主要运营商间呈现即竞争又合作的发展势头。前四大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的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占据全国86%的份额。

 

7各运营商充电桩数量

数据来源:充电联盟

5.   充电设施建设多方面问题突出

目前看来,普遍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系统性认识不够。特别是汽车产业,对充电基础设施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市场化、产业化上都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存在同样问题,甚至认为完全推给市场或者让市场发挥主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盈利模式,前期进入积极性很高,由于竞争压力很大,在短期内看不出盈利的模式。

充电基础设施不兼容和标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运营企业不能有效的互联互通,存在标准本身不完善的问题,标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也缺少统一的统筹协调和管理。

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和管理规范体系有待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虽制定发布了一个指导意见,涉及充电基础设施的意见,但没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

三、  地区充电设施建设常见需求分析

(一)   提升充电设施配套率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一些三四线甚或五六线城市,虽有部分充电设施布局,如基于分时租赁模式的充电桩,分布于多个站点。但据初步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地区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落后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居民需求,车桩配建率距离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地区充电设施配套率亟待提升。

(二)   优化充电设施运营效率

地区充电桩不够用的同时,充电设施的基础配套不完善,覆盖区域不够广泛、分布不够合理和充电效率低、时间长、运营利润难保障等因素制约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亟待提升充电设施运营效率,优化商业模式。

(三)   实现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动协同发展

下游充电桩数量的不足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充电桩行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充电桩产业也得到政策与市场的高度重视,研发生产投入急剧增加。目前充电桩设备制造商较多,充电桩品种众多,市场处于开发阶段,没有被充分开发,开发潜力巨大。而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上、中、下游的产业深度联动,以此实现产业资源的对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形成规模化集聚效益。借助 “资源+资本”的产业双资平台的资源整合,吸纳产业领域内技术类企业、金融类企业入驻到平台,使企业间互通“资本+资源”有无,助力产业良性发展,对地区新能源汽车上、下、游资源整合,实现地区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产业的联动协同发展具有积极促进意义。

四、  如何突破地区充电设施建设的重点难点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受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建筑物及居住地安装条件、投资运营模式等条件的制约。合理对地区充电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必须突破地区充电设施建设的重点及难点。

第一、合理对地区充电设施建设进行规划,首先需要对地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需求进行准确预测及测算。

第二、在对地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需求预测及测算基础上,结合新能源车辆保有量数据,测算目前地区车桩配比数。对地区未来充电设施需求进行测算、分布现状进行深入准确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地区充电设施分布进行合理布局,实现广泛足够覆盖,解决充电桩不够用问题。

第三、解决不够用问题的同时,如何完善充电设施的基础配套,提升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优化商业模式保障运营者利润等。

(一)  重点在明确地区充电设施建设操作行动路线

在加强配套电网保障能力,完善供电服务、完善标准、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注意做到充电设施用户需求及运营者利益诉求的有机结合统一,不但需要地区各地区充电设施需求进行准确预测,不同类型车辆选择合适的充电模式,还需要明确地区充电设施建设操作行动路线图。对于在什么地方建设何种类型充电设施,建设多少数量,选择哪些合作运营商,投资规模多少、何种合作模式,配套政府政策、协调哪些资源、资金、服务怎么配套等,必须有明确、可行的操作路径,以确保地区充电设施建设合理、高效、可落地执行。

如何准确对地区充电设施建设的需求进行准确预测?

第一步、合理对地区充电设施建设进行规划,首先需要对地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需求进行准确预测及测算。

措施:结合地区统计年鉴及各历史数据,参考地区相关规划,并运用数学模型对各分类车辆未来5年的保有量进行预测,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对预测结果进行加权调整。

如: 地区每年电动公交车充电总需求=公交车百公里平均电耗×每年行驶里程×公交车数量

地区每年电动公交车充电需求缺口=地区每年电动公交车充电总需求-现有年公交车充电量

第二步、在对地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需求预测及测算基础上,结合新能源车辆保有量数据,测算目前地区车桩配比数。

措施:结合地区统计年鉴及各历史数据,结合运用数据模型,对地区未来充电设施需求进行测算、分布现状进行深入准确调研,测算出车桩比及提升车桩比所需新建充电设施。

第三步、解决不够用问题的同时,如何完善充电设施的基础配套,提升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优化商业模式保障运营者利润等。

措施:通过深入挖掘调研地区目前充电设施所存在的问题,盘点可以撬动利用的资源,有针对性的配套资源解决所存在问题。

实践操作难点突破:

一、合理测算地区充电设施需求;二、做到充电设施用户需求及运营者利益诉求的有机结合统一。

措施:结合地区统计年鉴及各历史数据,参考地区相关规划,综合运用数学模型、对各分类车辆未来5年的保有量进行预测,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对预测结果进行加权调整。采取定量+定性调研的技术路线,深入挖掘各方需求及利益诉求点,围绕双方选及利益诉求点进行精准匹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