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


         上午在参加一个课题答辩的时候,有学生发微信问我什么是价值?她感觉自己从小到大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学生的问题让我心里感到一惊!以往收到这种类似的关于生活或价值讨论的信息,我其实是不会太在意的。我们毕竟也有自己的工作,科研任务和压力也很繁重。而且有些学生可能就是爱胡思乱想,随便想想可能也就过去了。

但是,这么些年过来,在接触了很多学生之后。我发现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有些学生性格非常偏执,一些想法或问题一旦在脑海里出现,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解惑,这些问题会一直纠缠下去,三年,四年······甚至到毕业以后很长时间,都会一直存在,甚至可能会愈演愈烈,衍生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在经过持续的多年的追踪观察之后,我得到的第一个答案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其差!需要引起重视。

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为什么差?有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独生子女政策。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倒金字塔结构让他们从小被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溺爱,当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独自面对的时候,有些人会因为无法适应而采取极端手段。

我不得不承认,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不认为这是主因。高考这么大的槛,这些学生都能独自坚守挺过来,为什么到了大学这么轻松的环境,反而就心理脆弱了?挺不过去了?而且据我观察,有很大比例出事的学生,也不是独生子女。所以,我觉得还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出了很大的问题,是主要的原因,要负主要的责任。

我挺喜欢与学生交流,不是因为我想要教育他们什么,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活得太庸俗了。我希望能够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这种不带任何目的和利益的纯粹的沟通交流,能够帮助自己净化和提升心灵。因为我觉得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特别单纯,单纯的像一张白纸,作为老师我甚至都不忍心在上面泼墨。我知道这是很失职的,但我生怕自己的错误言行“玷污”了他们的纯洁。

他们每一个人,都不缺乏理想、情怀、高尚和斗志,否则他们过不了高考这一关,进不了大学。每一次站在他们面前,我都时常感到“自惭形秽”,我曾经无数次在心理反问过自己:我们有资格教育他们吗?我觉得我们“信敏廉毅”的校训不是写给学生的,而是写给我们这些大学老师的。因为学生们大多都能够做到,而我们很难做到。

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这些年被世俗摧残够了,我们这些大学老师和教授们,心里头日日夜夜盘算着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学生们相比,我们更缺少理想、缺少情怀、缺少高尚,也缺乏斗志。

问题是出在我们身上吗?还是出在学生身上?我们难道不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吗?

我认为我们都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出在教育体制上。教育制度和内容的设计,没有能很好的平衡理想与现实。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灌输了太多的心灵鸡汤。我们给学生竖立了太多的理想主义、完美主义、教条主义,几乎不涉及到现实问题、利益问题和矛盾问题。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开始慢慢的接触和观察社会。当理想与现实背道而驰时,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疑惑。在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时,他们甚至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脑子里也没有很好的应对手段。他们会开始怀疑人生、怀疑价值、怀疑自己的过去,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他们极有可能走向错误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