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配人生,正在慢慢毁掉你


 

 

 

文 | 国馆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

一切都准时,一切都刚刚好。


 

 

有一张图片,像朋友圈的幽灵。时隔好几年,竟又被我看到了。


 

它像一张人生的作息时间表,又像是一张人生的菜单,规定着你什么年龄该干什么,该配备什么样的装备。


有人说这是标配的人生,但其实字里行间都透着两个字:焦虑。


焦虑,一定是最能高度概括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一个词。


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焦虑到一个还没读幼儿园的小孩,被父母催得晚上做噩梦,然后头发大片大片地往下掉。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视频,讲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里面有一组数据:每年,中国有55万人猝死。

 

猝死之前,这个人往往工作了很久,非常劳累,非常疲倦。


这意味着,每年中国有不计其数的人,生活在过度劳累中。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焦虑。


焦虑自己失败,焦虑自己落后,焦虑自己被抛弃,焦虑自己输给同龄人,于是拼命再拼命。


超过90%的年轻人,都是亚健康状态,超过7成的白领,有过劳死的风险。


不禁要问,中国人,你为什么要这么焦虑?


 

 

高配焦虑

 

见过一白领,是北京某上市公司的中层管理,从一无所有到月薪5万,只用了10年的时间。


30多岁,北京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但她觉得不行,这个速度太慢了,身边的人都好几套房了,有的人甚至靠着收房租就能衣食无忧,她开的车还是丰田。


然后她又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商业贷款390万,又回沈阳老家买了一套,也是商业贷款,150多万,然后再把手里的丰田卖了,贷款换了辆宝马。


看上去确实很风光,绝对的高配,北京两套房,开宝马上下班;身边的人都用崇拜成功人士的眼神仰望着她,她满足了,觉得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不到一年,各种问题就来了:几百万的贷款,根本就还不上,每个月都得拆东墙补西墙,这里借,那里挪,夜里做梦都会惊醒。


“你能体会我每天一睁开眼,就想到身上还背着几百万贷款,每个月不赚到5万元都觉得过不踏实的心情吗?”


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最容易被焦虑绑架的,尤其标配两个词,几乎就是他们永恒的痛点,但大部分人眼里的标配,其实就是高消费。


比如类似的观点流行:


“高贵的女人都自带烧钱属性”、“女人要会花钱才会挣钱”、“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多优秀”。


不少人看得怦然心动,血脉喷张,原来我活了这么多年都白活了,接下来我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


当然她们自己好一点得方式是这样的:一支口红几百块,一个包几千块,随便一件裙子也是上千块,住的是高档小区,连去上个班都要坐滴滴。


工作几年,不仅一分工资没有存下,反倒欠下10万债,每个月的工资也就够还信用卡手续费。


不敢辞职、不敢失业、不敢有空窗期。


半夜说梦话都是:我该怎么还!我该怎么还!我该怎么还!


我们常常用标配的人生来定义自己的成败,在毕业三年内月薪三万,在结婚之前有车有房,在30岁之前不靠劳动吃饭,各种少年成名赚大钱的例子被无限放大。


被焦虑绑架的人到处都是,因为无数的人渴望在一天之内过上标配的人生,渴望一劳永逸、渴望安枕无忧。


但预期和现实的差距越大,你的焦虑就越深,就越容易被绑架。


 

 

年龄焦虑


年龄焦虑大部分人都有,但我们对年龄的焦虑疯狂到了极致。


任何一个有关年龄的独立事件,都能引发国人对年龄的集体焦虑。


任何一个年少成名的故事都会被无限夸大,反观下自己,觉得日子都白过了。


所以年龄,成了商家最好的营销手段。


朋友圈就经常看到这类观点:三十岁之前不赚够一百万,就不配做人;25岁之后没车没房就不配生活......


真是这样吗?


我们对生而为人、活着的定义,是不是太苛刻了?


知乎上有个热帖,“如何看待越来越多年轻人已开始担心危机?”


近两万人关注,300多万次的浏览,回答的人却大部分都是刚出校门不久的职场小白。


现实的情况是,一大波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就已经被焦虑、被中年危机折磨得不行,不是矫情,是赤裸裸的现实。


我见过一朋友,典型的年龄焦虑型,因为名校毕业,找了家不错的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从最基层做起。工资虽然不是很高,但在同行里,已经算不错了。


但他不满意,因为生活中总能找到比你赚更多的人,然后朋友圈又充斥着各种不负责任的煽动。


你又被同龄人打败了;在30岁之前你没赚够多少多少,你的人生一定是失败的;在步入中年之前你还得靠自己的劳动赚钱,你的人生又该完了......


然后他慌了,彻底地慌了,晚上经常睡不着觉,觉得自己生活状态真的是糟糕透了。


然后他贸然地就辞职了,带着两年存的那几万块钱出去创业。


按他的说法,这样赚钱赚得快,能在30岁之前,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35岁就退休。


但是,他失败了,现在还在为交房租发愁。


所谓的年龄焦虑,其实是焦虑着成名,焦虑着成精,焦虑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过上根本不用动脑动手的有钱生活。


想法越强烈,内心就越焦虑,任何一个年纪比你小的人,在生活中获得哪怕一丁点的成功,都能刺激你敏感的神经。

 

35岁,怎么看都该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


那么多人却嚷嚷着要退休。


那还有大半辈子的人生,你准备干嘛?


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吗?


育儿焦虑


《辽沈晚报》有一条新闻:


说是上海的一对夫妻,孩子两岁半竟开始秃头,每天起来枕头上都是头发,晚上睡觉也总是满头大汗,半夜频频惊醒。


妈妈以为缺钙,买各种钙片回来吃,完全没效果,头顶很快出现四五个硬币大小的秃点。


去皮肤科看医生,医生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斑秃,一般只有压力大的中青年才有,从未接诊过这么小的孩子。


医生问原因,妈妈说,为了让孩子进一家知名幼儿园,暑假给孩子报了英语、数学、钢琴、画画、主持人5个培优班,丝毫不敢懈怠,就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因为害怕考不上,妈妈每天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一定要努力考上”,孩子不焦虑才怪。


关键是,孩子才2岁半!


一位妈妈调侃说:孩子的成绩是越走越低,当妈的焦虑却是越走越高,感觉生活就像心电图,爬完一坡还有一坡,等看到一帆风顺的时候也就差不多要挂了,想想都觉得累。


但这样的教育,可能既毁掉了孩子,又毁掉了自己。


 

 

 

过好自己的时区


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


他让一名孩子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代号为T。


再让另一名孩子从从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同样的练习,一样每天练习10分钟,代号为C。


两个都练习到出生后的第54周。


结果出来了:两个孩子爬楼梯的水平几乎是一模一样。不管是速度还是方式,没有本质的差别。


唯一的区别是,T练了7周,而C只练了2周。


生活和实验类似,都有自己的时区和生长规律,违背自然的“揠苗助长”只会进一步加剧焦虑,而且于事无补。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越快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生都适合加速飞跃。


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人一抓一大把,焦虑超过了控制范围,就成了阻碍、成了抑郁,成了疾病,甚至成了死亡。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目标,并找准自己的时区,在自己的时区里,不断地自我练习,不断地自我提高,你没有迟到,也没有落后。


就像国外流行的那首小诗说的: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小时,但加州的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工作! 

……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

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

一切都准时,一切都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