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阅读


我知道很多高中生都有读课外书的习惯,可能是源于各种方面的原因。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人都逐渐放弃了这一习惯。不是因为自己变得更懒了,而是变得更迷茫了。由于专业划分的“本本主义”,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开放,反而比以前更狭隘。很多同学都认为进入大学之后,就应该读专业方面的书籍,而不是去看“闲书”。诸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就应该读点《金融的逻辑》之类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是不是就应该读点《经济的逻辑》之类的,大体如是。

读点专业相关的课外书是没有错的,但是因此而改变自己过去的阅读习惯和爱好就一定是错的!至少,对于财经院校或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如此。

今天上午,有几位同学找我讨论“大学生创新课题”的事,要我给些建议。我跟他们说,一个好的申报书,应该要把历史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讲清楚。“历史的”梳理,一方面要讲清楚所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还要讲清楚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现在的”分析,就是要讲清楚所研究对象的现状和突出的问题;对“未来的”看法,就是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可能的各种发展趋势,以及你的有针对性处理方法或建议。

同样的,做学问和做事情是一个道理。

就好比你有一瓶矿泉水,其品质可能和农夫山泉和润田矿泉水没有区别。但是你不仅想要卖出去,而且还想要卖一个好价钱,你应该怎么办?你必须赋予它历史、现在和未来更高的内涵。尽管人们知道喝它和喝别的矿泉水在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你要提醒他们有三个方面很重要:首先,喝它是一件风雅的事,是对历史文化的肯定和传承(历史);其次,这个矿泉水含有稀有元素,是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当下);再次,长期喝这个矿泉水,可以促进健康(未来)。

再比如在面试的时候,你的面试官问你一个经典的问题:“单位人事调整,你觉得自己适合A,但是领导把你放到B,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你应该怎么回答?

你也可以从历史、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领导已经作出了决定,这是既成事实。但是,领导作出这个决定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领导可能不太了解我的能力,错误的把我安排到A;第二,领导了解我的能力,但是认为我更适合B;第三,领导希望考验我的能力,看看我能不能把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也做得很好。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你当然是要往好的方向想,选择后者。

其次,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既然领导已经作出决定,我当然必须服从安排,必须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当下的工作做到最好。

再次,从未来的角度看。可能我过去的确更擅长做A,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我也能胜任B的工作,我会继续努力做到最好;也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仍然感觉自己做不好B的工作,那么我会跟领导如实汇报,看看能不能再去转到B的工作上。当然,一切以公司的利益为先。

这三个方面的“套路”大家都会,但是要做好就没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在面试的时候,你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必须在短时间内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要说到点上,还要有缜密的逻辑,让人无懈可击。这就有赖于你平时阅读和科研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每一本好书,都有自己的逻辑。经济的逻辑也好,金融的逻辑也罢,不管它讲得对还是错,只要它能自圆其说就是好书。不局限于自己专业的“本本主义”,读好书好读书,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做课题研究,或者参加一些大学生的竞赛活动,就是要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付诸实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我一直所倡导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的事情,我也身体力行多年。毫不客气地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PS:以上是我今天上午和唐懿、龚高展、欧阳浏、万江琪、魏姝超、郑澳婕的谈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