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华诗蓝色药库倾情习主席-万祥军:国情研究开拓者梦想


 

管华诗蓝色药库倾情习主席-万祥军:国情研究开拓者梦想

中国新闻采编网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万权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生物药物开发很感兴趣,对药物开发形成的产业尤为感兴趣,而且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积累多,汇报交流中总书记还提到了昆布、海马、石决明这些海洋中药材,说出了一连串中药名字。非常关心这些药材对百姓治病防病的功效。”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告诉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海洋情怀相当深厚,对经略海洋各方面的设计心中有数。”79岁的管华诗院士向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自己的梦想就是打造中国“蓝色药库”。“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管华诗明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蓝色药库’建设行动方案,利用海洋生物研发更多药物,治疗疑难杂症,造福人类。”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里,管华诗院士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倾情对话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念。习近平说,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他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创造辉煌,为祖国为民族立新功。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刚刚结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立即开始了在山东的考察,2018年6月12日上午第一站就来到了这里。

坐落在青岛的崂山脚下,鳌山湾畔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是中国海洋科研的重镇,“国之重器”比比皆是:这里有正在建造中的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这里研发出了刷新世界下潜深度纪录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这里推出了开发远洋养殖的“深蓝1号”智能网箱;这里拥有世界级的“深蓝大脑”超级计算机运算系统;这里的“两洋一海”观测系统被称为中国“第二次郑和下西洋”······这家试点国家实验室于2013年12月获科技部批复,2015年6月正式运行,运营至今,只有短短3年时间。

“海洋蕴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原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万祥军解读说:习近平一直关心和重视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举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今年的4月12日,习近平考察了位于三亚市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他勉励科研人员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图示:6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这是1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海洋药物研发情况。

图示:6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在介绍海洋药物研发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图示: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原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万祥军考察调研青岛国家海洋战略。

首例海洋新药诞生和中国“蓝色药库”探索

展台上有一摞著作,是管华诗与王曙光共同编写的《中华海洋本草》。我国是利用海洋生物防病治病最早的国家之一,这本书里面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1600年至今所涉药用海洋生物的资料,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海洋药物应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是海洋药物领域首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特色的大型工具书。习近平总书记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从管华诗手中接过书之后,他认真地翻看了几页,还表示回去后会好好看一看。管华诗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总书记表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与总书记的这一次近距离接触,让管华诗感慨,对于打造中国“蓝色药库”,他们的信心更足了。1985年,管华诗主持研制的藻酸双酯钠(PSS)成为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也是当时全球第五个海洋药物。下个月,我国第一个抗老年痴呆海洋药物即将“揭盲”,公布三期临床结果,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全球第14个海洋药物。管华诗说,有好消息一定会第一时间向总书记汇报。

管华诗说,总书记考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给实验室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这不仅仅是对实验室的激励,对海洋界、科技界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鼓舞。“研究海洋问题,必须有开放的胸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最大特点就是‘聚力’,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发力,才会取得一个又一个创新性成果。”管华诗说,他期待着中国“蓝色药库”不断丰富起来,海济苍生的梦想尽快实现。“我能够体会到总书记那深沉的海洋情怀。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感到使命在肩、重任在前。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为实现我们共同的海洋梦想奋斗终身。”

》》》管华诗

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管华诗生于1939年,山东夏津人。海洋药物学家,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历任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山东省科协主席;曾兼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第二、三届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

万祥军回顾说,当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到青岛与海洋科学家们共商开发海洋大计。当他得知青岛海洋药物研究所教授管华诗研制的海洋生物新药“藻酸双酯钠(简称PSS)”奇迹般地治愈两个脑血管弥漫性堵塞、类似“植物人”的患者,其中一人下地后竟能搬动一箱肥皂健步登上4楼时,高兴地连声赞叹,并鼓励管华诗再接再厉,多研制一些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走出开发海洋的新路,多为人类健康造福。 ;

管华诗在1985年成功研制了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20世纪60年代参加了“海藻提碘新工艺的工程化”研究工作,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四个新产品并相继投产,为我国制碘工业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80年代研制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创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新领域,催生和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这一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90年代又相继成功研制了甘糖脂、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及“降糖乐”、“海利心藻维微胶囊”等系列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和系列生物功能制品。系列海洋药物及生物功能制品产业化的实现,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万祥军表明,管华诗把成功当作新的起点,又开始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针对海洋生物制药的特点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他调整了原科研结构,创建了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专业。为了综合集成学校在海洋药物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他主持成立了海洋药物工程研究院,自己出任研究院院长,旨在抢占国际海洋生物制药的前沿。该院与学校食品工程系的海洋药物专业形成了海洋药物科研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和研究体系。在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及工程化研究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效应,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系列海洋药物和生物工程制品研制及产业化的实现,激起并带动了国内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热潮。在此形势下,管华诗与国内同行一起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将海洋药物的研究列入国家科技计划。这项建议被接受了。首先是海洋药物的研究,被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自“九五”开始又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863”)。

2000年8月,管华诗主持研制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海洋药物“泼力沙滋”、抗脑缺血海洋药物“D-聚甘酯”两个国家一类新药,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2001年8月,国家一类新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海洋药物“几丁糖酯”又获准进入临床研究。当时,3个一类新药均已顺利进入二期临床研究。在此过程中,此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 在海洋糖类化合物成药的基础理论探索研究过程中,管华诗通过几个海洋糖工程药物的开发,综合运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海洋糖工程药物研发技术体系。

这期间,历经20余年的积累,管华诗初步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糖库。该糖库为抗肿瘤、病毒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生物学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进而为海洋糖工程创新药物的开发奠定了药学基础。

建成海洋药物研究源头创新基地。管华诗在1980年组建的我国高校最早的海洋药物研究机构---山东海洋学院海洋药物研究室,已发展成为以海洋糖化学与糖生物学、天然产物化学、海洋药物工程为主导研究方向,硬件设施与国际接轨的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已完成“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海洋“863”项目、国家攀登计划B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正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五”国家“863”计划项目、“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是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重要源头创新基地之一。

强调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直接投身现代企业建设。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管华诗,不仅依然重视科技创新,而且还十分看重、强调科技成果产业化。1996年,他在国内率先组建了山东省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在此中心基础上建成了我国惟一的“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中心承接了一批国内同行的工程化项目,成为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技术辐射源和中试基地之一。

1994年,管院士设计并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专门生产企业---青岛华海制药厂。2001年,又以此企业为基础,与内蒙古兰太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现代企业———“海大兰太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拥有通过国家GMP认证的3个生产车间、共6条自动化生产线,是我国海洋药物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时间延续到了2009年9月,管华诗院士主持编纂的我国海洋药物领域首部大型典籍《中华海洋本草》首发 。开拓了我国海洋中药研究新领域,组织完成了对我国近海海洋药源生物的全面、系统调查,并主持编著了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典籍——《中华海洋本草》巨著(9卷,1400万字;收集海洋生物1479种,3100个优选方),以此为基础,获批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海洋中药研究开发为主要内容的 “863计划”主题项目。

创建了我国高校最早的以海洋药物为特色的药学本科专业,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构成的相对完善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均名列前10位;培养了我国海洋药物方向的首位博士。

》》》酝酿生成

中国的“蓝色药库”的梦想

中国的“蓝色药库”的梦想正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中酝酿生成,作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八个功能实验室之一,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依托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建,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基础,针对危害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开展海洋创新药物与高端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

目前实验室共有固定研究人员69人,围绕五个研究方向进行科研攻关。其中,海洋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就是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奠基人管华诗院士。开放的协同创新平台,灵活的人员管理模式,多方资源汇聚使海洋药物研究的“难关”被一点点突破。 

据悉,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在海洋糖类药物研究中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由实验室早期研究发现,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的大力推进下,抗老年痴呆海洋候选新药971即将完成Ⅲ期临床研究,期待能够取得预期的临床效果。管华诗院士介绍,目前负责临床研究的医院反馈良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近年来实验室发现新结构海洋天然产物1000余个,占全国的1/3、全世界的1/10;获得了一批结构新颖的高活性抗肿瘤、抗病毒等先导化合物,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水平和产出均已跻身世界前列。

以采集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分离获得的化合物为基础,构建了我国首个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基础库,形成了 “中国蓝色药库”雏形,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奠定了独特的资源基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携手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建立由中、美、英、法和西班牙五个国家十余个课题组、一百余名科学家组成项目攻关组,实现计算机科学、化学和生物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建立了“快速、高效、准确”的“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实测”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体系,疏通了海洋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堰塞。

经过近两年的项目调试、优化和执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构建了全球首个包含三万余个人类已知的海洋化合物的3D数据库、首次完成170余个美国FDA批准的肿瘤药物靶点对海洋化合物数据库的精确筛选,发现一千余个具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药物苗头分子,经过生物学、药理药效学分析,海洋药物筛选准确率由国际上20%以下跃升到70%以上。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创立的“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实测”的创新海洋药物筛选体系实现了“快速筛选、高效验证和准确寻靶”的目标,该系统不再依赖于大量的海洋化合物实体,利用计算机仿真,将知识层面的海洋化合物转化为虚拟分子数据,并用于药物筛选,解决了创新海洋药物开发的“化合物获取困难”这一最大瓶颈问题。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和药物设计的积累,系统性地对已有的蛋白靶点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成药性潜力开展评估,这一体系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药物开发事业的发展。

“在长期开发‘蓝色药库’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将海洋生物资源推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终端产品过程的核心,就是把已发现的资源加速形成创新、实用的产业成果。 ”管华诗认为,40多年来,以海洋生物药用资源为物质基础,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这一现代海洋新动能形成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技术和成果基础。而“蓝色药库”的开发,有望成为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力量之一。


 

医用药用海洋经济正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近年来,我国海洋传统产业深度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增长。”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原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万祥军指出,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依托于海洋,以海洋生物和药物等为代表的海洋经济正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万祥军表示:回顾2014年9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专题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方向研讨会的情况。他说:会议采取全程开放的方式,针对“深海(微)生物基因资源探测与开发利用”、“创新海洋药物与高端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深远海绿色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先进远洋渔业捕捞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4个子技术方向进行了交流,会议由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主题专家主持。科技部社发司孙成永参赞出席会议。

会议充分讨论了国际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十三五”重大任务。与会专家认为,“十三五”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发展的机遇期,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源头创新,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形成我国海洋生物高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物质资源消耗低、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以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为例,2016年全国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204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4.2%。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原位培养系统回收成功,为深海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了新平台,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海洋生物医药业持续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海洋新兴产业去年整体增速超过12%,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约5个百分点,实现了规模化增长。 

科技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对此,荣成爱尔斯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品控部部长张倩感触良多。他说:“创建之初,爱尔斯仅能从事简单的鱼油粗加工,公司发展一度遇到瓶颈。后来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采用国际先进的提取技术生产乙酯型和高含量甘油三酯型鱼油,如今爱尔斯已成为几十家保健品企业的长期供货商,其出口产品通过了美国及欧盟认证。”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近年来,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一些内陆省份海洋经济逐步发展,浙江舟山群岛、广州南沙、大连金普、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台相继获批设立。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拓展,上海、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陆续设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增长。

实景展示山东海洋生物医药新技术颠覆传统手段 

记者陈琛 李化成 郭鹏 刘海宁 毛魏聪 谭嘉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海洋生物医药是山东重点培育的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依托国家级重大平台获取资源,用高新技术加速成果转化,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采集难!

“蛟龙号”拿回样品泥巴和海水都是宝贝

在完成中国大洋第38航次科考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前搭乘母船返回了青岛母港。蛟龙回家,海洋国家实验室教授李德海格外兴奋,他给记者展示了蛟龙号这次从南海采集回来的样品。“像这个就是我们采集的一些水样,但是现在都冻实了,我们除了做泥土的样品以外,还有一些海水的样品。”李德海说。

这些看上去很普通的泥巴和海水,在专家眼里,却是珍贵的宝贝。在没有深远海技术和装备之前,人类很难拿到深海样品;就算有了蛟龙号,能拿到的资源也极其稀少。李德海说,他去年11月份去了一趟马里亚纳海沟,整个航程70天,只就采了一个样品,可见样品采集之难,样品之宝贵。

》》》培养难!

全世界批准上市的海洋药物仅13个

和资源一样难以获得的,还有它里面的活性物质,也就是药物价值。青岛海洋国家试验室创新药物中心主任杨金波称:“因为样品是在深海,寡营养,缺少阳光,高压力,这样的生物我们即便是获得了以后,取到陆地上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又再生的时候是非常难培养的。”

采集难、培养难,严重制约海洋药物的研发。到去年底,全世界批准上市的药物有几千种,但其中的海洋药物只有13个。

 

》》》筛选难!

从4200万个化合物中发现新药物成难题

和陆生药物相比,因为远离人类,深远海化合物的药性更好。在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来自5个国家的20多个团队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是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这个计划将从包括“蛟龙号”带回来新化合物在内的4200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新的药物。

专家介绍,人生病往往是因为控制细胞活动的某些蛋白出了问题,这些出问题的蛋白就是药物靶点。在美国批准上市的1578个药物,相对应的药物靶点共有893个。杨金波给记者打了个有趣的比喻,就如有893个女孩去相亲,有4200万候选的男士,如果他们一个一个去见面,那是不可能完成的。

》》》超算虚拟高通量技术

彻底颠覆传统研发手段

常规筛选,无异是大海捞针。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的专家们现在手里已经有了一个筛选的利器,就是超算和大数据技术。杨金波表示:“通过我们现在的技术体系,使得893个女孩4200万个男士每一个都有一次见面的机会,那么,这样大大提高了配对成功找到对象的可能性。”

“正在动的这一部分显示的是药物分子,或者是一个药物化合物,而这个球带状显示的是一个蛋白靶点,然后我们通过计算可以准确地预测这个药物分子和蛋白靶点的一个亲和力的大小。”在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于日磊给记者演示了这项技术。

先通过超算虚拟技术海选,再回到现实,用海洋国家实验室里的另一项新技术——高通量技术再精选一次。

青岛海洋国家试验室教授赵晨阳对这项技术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原来就是说咱们那会小米加步枪时候的打一枪必须上一次栓的那种步枪,那么现在我等于是把这个弹夹全部都挂好了,连续的那种机关枪。等于是大家大家都去打这一个靶,这样的话在短时间里面,你有更多的机会去打这个靶,能够命中靶心的化合物的比率提高了。”

高通量技术,每天的筛选能力能达到1万个化合物以上,而且原料的使用量极少。赵晨阳表示:“我就算是做很快的话,我可能一天能做10个20个这样的化合物就算很不容易了,你不太可能就是说你达到现在日筛选量1万这个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超算虚拟再加上高通量技术,彻底颠覆了海洋药物的传统研发手段。仅用两年时间,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就发现了数百个具有成药前景的海洋化合物。这个成绩,相当于用2-3年就走完了过去需要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图示:创新研发手段山东海洋生物医药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以年均超过18%的速度增长,成为海洋经济中发展最快和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2016年,全省海洋医药增加值达180亿元,虽说不多,但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

海洋生物医药是引领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发展海洋经济重点培育的新动能。山东以海洋国家实验室为平台,以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为契机,采用全新高效手段,重构资源获取、药物发现、成药技术体系,迅速站在了世界前沿。创新动能的快速切换,必将孕育更多产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