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观/第二章.中国古今教育探究
第二节 教育制度概论
学校的萌芽,据传在尧舜时期有出现,但尚欠证据。有据可考的是,到公元前21世纪,夏朝出现庠序学校等。痒是养老兼教育场所;序是习射场所,校是军事体育教育机构,和序有所相似。这些是学校的雏形。
随着社会发展,在西周时期出现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小学和大学。教学基本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礼是政治伦理方面的内容;乐是乐器、诗歌、舞蹈方面等;射、御,主要是军事方面; 书、数,则是基础文化方面,即是习字、识字和计算能力的培养等。
这些教育体制及内容,在初期具有进步意义,在注重实用性基础上,有德才兼备,文武兼求的方面,对德智体多方面有一定的促进发展。但后期政教合为一体,并随着奴隶主阶级的逐渐末落,六艺教育也逐步发发变质,失去务实精神,蜕变为礼乐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并得到很大发展。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历史上难得的文化发展现象,体现了丰富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但是好景不长,秦朝专政后,禁止各种私学,在汉朝董仲舒进上步提出三大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选举,广取士;置明师,兴太学。“独尊儒术”直接影响着汉代的仕进制度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格局及方向。
这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入劫,其后面令我们中国文化教育经历漫漫长夜,痛苦挣扎是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后,公元606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唐朝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向和诗赋。
贴经,是将经书任选一页,盖住一部分,让应试者填出。墨义,一种简单笔试问答,应试者只限按照儒家经典作答。后来由于考生越来越多,录取名额有限,所以考官常从孤章绝句,幽隐疑难的地方出一些偏题、怪题。这样促使众多头脑死记硬背,很难考出真才实学。
策问,一种政治论文性问答,应试者对政治、吏治、教化、经济等现实问题提出建议,这种方法考察政治才能有一定作用,但行之既久,考生们就将每年旧策汇编,熟记烂背,以应付考试。
诗赋,要求考生作诗赋各一篇,这种方法较能考查一个人的诗文功底,但是诗赋格律体裁均有固定格式,这样把人的头脑思维都框死在一个格子里。
科举制度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虽有所改变,但是百变不离其宗,基本上是以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为主。从公元606年到1905年科举废止,实行了近1300多年!
科举制度早期对历史、教育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后期弊端非常严重,暴露无遗。
在政治方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下层人才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加强了中央集权及思想统一,但同时也成为控制思想,奴化臣民的工具。这就是科举制度能够一直延续1300多年的重要原因。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制度,录用的官员很多只会咬文嚼字,只懂之乎者也,或者精于诗文,弱于政事的也为数不少,对于治理、生产等自然束手无策。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科举制度同政治结合,将读书应试和做官联系在一起,促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片面发展。以至读死书现象普遍,导致钻营舞弊、败坏学风、贿赂腐败等恶习黑暗连绵不断。更重要的是,使教育失去独立性,沦为政治的附属物
从经济方面来看,科举制及众多知识分子不重视,甚至排斥农工商,特别是对自然科学的排挤、压迫,累积到后来,更是给我们中国造成致命打击,差点亡我中华。《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巨著,后有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然而宋应星在写就《天工开物》序中说:“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李时珍14岁中秀才后,曾多次应考,始终未能中举,之后才放弃科举,潜心医学。他写就的《本草纲目》巨著,比西方有“分类学”之父称号的林奈所著的《自然系统》要早200余年,并且内容更为翔实。后来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曾引用过《本草纲目》相关内容,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然而,《本草纲目》初成时却遭到异常冷落。
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但是奇迹,更具讽刺作用。造纸术主要是太监蔡伦发明;火药是在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中发明创造;而印刷,术活字印刷术被刻字工毕升发明;指南针不知是谁发明的,只好记载为劳动人民发明。
从文化方面来看,有促进了人们对知识文化的追求,促使诗文高度繁荣。但是,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致使死记硬背,抄袭成风、愈演愈烈。对于诗文繁荣,本是好事,但是,一方面诗赋的格律固定,另一方面片面追求诗文,使文化的知识结构比例失衡,这样一代代的积累起来,问题更是越来越大!
在这里要着重提出一个比例及量多质变的问题。首先,科举制度只局限于儒家四书五经,这样使文化的知识结构之发展严重比例失衡;其次科举制度同政治结合,使教育失去独立性,论为政治的附属物,并且扩至全国性。全民上下,其基数之大,危害之广,可想而知;再次,在时间轴上,经历了漫长1300多年,其毒害之深,难以想象!更重要的是,这三者同时结合在一起,足可惊天动地,毁万物于无形!
可见,科举制度是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扭曲着人文观念,禁固人的思维方式,扼杀人的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折磨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促使文化的知识结构之比例失衡,导致教育失去独立性,论为政治的附属物,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严重影响社会发展!
在这里宋朝的书院值得一提。
书院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书院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不受出身和年龄限制,不分地域籍贯,不需报名考试,只需申请,奉行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办学精神,较少受官方干预;不为科举,也不为诗赋辞章,而为传道济民的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上,采取自修问难和讲演论辩相结合的办法,自由讲学,邀请院外学者“讲会”及学术讨论,这是继承并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神,又是一难得的文化教育景象。可是,由于后期政治的加入控制,又使书院逐步发生变质,特别是到清代,更是失去其往日精神面貌。
北宋的三次兴学,在第二章第一节有所论述,在这里不再展开啰嗦,其主要是针对科举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正如前面所说,如果兴学改制成功的话,将有可能改变社会的人才格局。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不至于近代落后欧美太多,而惨遭帝国联军侵略、瓜分、割地赔款,辱国辱民。
直到国门被帝国列强用大炮打开之后,中华民族即将灭亡之际,有的人才如梦初醒。
1912年元月,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特别是他提出以美育为桥梁,促进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以“教育独立”为口号,体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精神,值得我们借鉴。但是社会动荡,连年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教育也是自身难保!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取得了根本性转变。实践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绩。
然而,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把社会教育搞得乱七八糟。
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恢复高考,并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恢复,改革措施。
1982年12月4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6年,4月1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可见,在这时期,我国教育立法开始深入教育本质问题,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提出义务教育规划,并涉及素质教育主题。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纲要》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制及改革、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等10个方面。
《纲要》提到目标: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纲要》的规划及目标都非常好,但直到现在,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社会教育问题依然矛盾重重,且有越演越烈之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问题都没有解决好,更不必说减负问题、“钱学森之问”……痛苦教育、威迫教育、折磨教育、摧残教育等各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分析到现在,我们反观现今高考以及各种负担过重、网瘾成灾、择校热、资源不均,教育不公……众多教育问题。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呼风唤雨,把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打下了十八层地狱!高考制度是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步着科举制度之路,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发展,以至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社会进步等等。有关各种教育现状及问题,将在第四章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