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祖坟不可有违风水法度 弄巧成拙反招灾祸风水中国
曾祥裕提醒:修古坟不可乱动原坐度分金 曾祥裕 曾海亮 从事风水研究者需走出书斋,仆下身子,跑山川,胸装大自然山山水水,看名人墓地风水,审龙证穴;进古村看豪宅,剖析富贵人家,发丁发财发贵的奥秘。 我在香港考察风水期间,入闻邓氏家族原是当地名门望族,而且是祖藉是江西吉安人,与我有地缘之亲,让我动了考察邓氏家族风水的念头。 考察完毕形成了我的一个观点:好风水往往败在围剿中。 在友人的陪同下我们驱车到达元郎山。车停贝黄屋村口,我们一看村口这个坟墓蛮气派,就顺便看看,这是清代黄氏祖坟,测碑为寅兼艮,右水倒左出異口,内堂出申口。我看看了此地的周围环境说,此地原来也是一个好风水,穴后有一支龙缓缓下来,右水环抱, 面明堂也开阔,也属龙钟穴的。 谈笑间,我们顶着骄阳,朝着邓氏祖地前进,进村后右转至一个山坡上,朋友就向一个工棚的师傅,打听邓氏祖地。正巧这个人负责此山阴宅业务,对此山的名人名穴非常了解。 他热情指着山下两棵大树中间一处阴宅,说,就在草丛中。我们从一片坟墓中找路,曲折前进,才在一片坟堆中,发现其中一地规模更大,装饰精美, 三進式子孫堂,有一級小拜台,碑夾漆上紅油,在拜台上置有三個紅色香爐。显然这就是所要找的邓氏祖坟。 墓口处竖起一块记事碑。 由此了解到,“金鐘覆火” 是鄧氏第四世祖鄧符協(宋朝)所點,(遠在宋朝北宋時期,鄧氏祖先〝鄧符協〞,原藉江西省吉水縣,為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進士)。 福主為第二世祖〝鄧冠〞,後追號為〝鄧粵冠〞,是鄧符協的祖父,特從江西遷移到港(入粤),故改追名〝鄧粵冠〞也。 原来是此墓已經由2010年鄧氏出資聘請香港地理名師指导重修。 但是我们细心观察和勘测后,发现重修后的碑向与原碑向不同。原碑有记录为酉山卯向兼辛乙,而现在重修后的碑向却为辛山乙向兼酉卯。 据说,邓氏有祖训,重修時碑向不可改动。但是,现实情况对邓氏后裔莫大讽剌,在大师的指导下却违背了祖训。 朋友熟悉当地的山水走向,勘测后说, 水口为癸丑,内堂出水为甲口, 右朝应峰尖巽呈火形, 艮,寅,甲有峰,较低。 据说这穴是根据风水名师赖布衣的一首诗而发现的,诗云:“本地有个钟,钟内一团火;谁人葬得着,代代食好果。” 先前有风水师堪测记载“土名(元朗峰),地形金鐘覆火,正對桂角山(雞公嶺),此穴祖山為大帽山,發脈側出,經少祖山為蠔殼山(火形),在堂前右方作朝,來龍在面向蠔殼山起火頂,堂前左側發脈穿田過峽,繞了一圈後作大翻身,伏地冲起一太陰金形山峰(土名元朗峰),為迴龍顧祖形,堂前為低田為水坑,至今樣貌未改。” 大凡一座山点了名穴,而且起了明显风水效应后,马上就有人紧跟而上,把先人坟墓迁至名穴左右前后,沾得名穴的仙气。 这种围剿式葬法,却把原先名穴的风水破坏了。原来邓氏祖地来龙脉线清晰,“從前主峰過來穴星處脈胳皆起石曜,惜今天寸金尺土,整個元朗峰佈滿山墳,原穴星石曜皆已破壞得面目全菲了,殊為可惜。” 综观邓氏二世祖坟墓,虽为名穴,但是重修后改动原碑坐度分金,这导致玄窍不统一,出现阴差阳错之后果,无非是克妻或克夫。 加上邓氏二世祖坟后来处于坟群包围中,民间百姓大多不知风水行话“一个山头葬十坟、一个富贵九个贫 ”,说的是,一个龙脉下来葬中穴位的坟墓是寥寥无几,其他坟地都是做陪衬,但是这种陪衬方式,坏了人家的好事, 破坏了人家穴地来龙脉线以及原来的风水格局,也是导致名穴风水失灵的因素。 风水轮流转,也包括非人力所控的外界因素在起变化或发生作用,所以,有的千年名穴几经修复,也无济于事。 相关链接: 碑文內容摘錄 公諱冠,追號粵冠,迺始祖承務郎長子,宋初擢貢元,配安人詹氏,生一子旭,嫡孫符,登崇寧進士,官陽春令,精通堪輿,奉公與安人合葬土名元朗山,術家呼為金鐘福地形,盡山水之勝。自宋迄明五百餘年,墓貌常新,有隆弗替。因錦田房夢麟等,各將父母陪葬公墓左右二穴,以致公無專墳,碑石不立,今將修祠剩銀,置蠲附墓祀產,因搜麟等所刊公墓碑內稱,麟等快覩公塋圌厚公祀,願出田陪葬,永克祭產,有稽批示,現存孫秩家收執。壯等於祠祭之日,台族擇吉重修立石,以妥先靈,以昌厥後。康熙十一年歲次壬辰十二月十七日丙寅五大房子孫重修立石。 另以下文章刊載於香港旅遊發展局:錦田位於新界中部,群山環抱,西臨元朗平原,背靠雞公山(古稱桂角山),東望觀音山,東南為大帽山,面積達四平方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鄉民有本地人也有客家人,以鄧氏為最大望族,擁有當地最富庶的土地,是新界五大族之一。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時任陽春縣縣令的江西吉水縣人鄧符赴官途經桂角山岑田村下,見當地山清水秀,便安家定居於此,築南圍(今水頭村)及北圍(今水尾村),並將前三世祖墓移於新界各風水龍脈。山貝村側有稱為「金鐘覆火」的風水名穴,下葬者為鄧族二世祖鄧粵冠。鄧符亦於桂角山下築成「力瀛書院」,為香港史上第一間有稽可尋的私塾。鄧符又廣置書籍,聚友研學。嘉慶廿四年(1819年),王崇熙編纂《新安縣志》時,力瀛書院「基址尚存」。據歷史記載,錦田鄧族第八世祖鄧自明娶宋朝皇姑為妻,受封為「稅院郡馬」,光耀門楣,傳為佳話。此後歷代子孫散居到八鄉、屏山、廈村、大埔及粉嶺龍躍頭等地。由於鄧氏得姓南陽,而鄧自明又為稅院郡馬,所以錦田的祠堂都貼有「南陽世澤,稅院家聲」的對聯。錦田原名「岑田」。明朝萬曆十五年(1587年),新安縣西部遭逢大旱,飢荒成災,義倉耗盡仍不能解困,各鄉捐米之量有限,錦田鄧元勛慷慨捐出12萬斤賑災,知縣邱體乾至為感激,親自率船到岑田取糧並向鄧氏致謝,見岑田土地膏腴,遂易名「錦田」。 (敬告易友:曾祥裕应易友的需求,6月15日,继续在赣州古城开办杨公古法风水传承弟子班,咨询电话19907975916)
|
重修祖坟不可有违风水法度 弄巧成拙反招灾祸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