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人的智慧与脑神经思维通路03


 65章  科学创新中如何展开联想翅膀?

 

人脑综合知觉积累与自觉概念积累两者间自觉或是自发的相互链接响应,其是高级创新思维进入佳境的微观物质运动基础功能体现。两种生化物质积累被激活状态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可促成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和直觉逻辑思维三种思维运动交互展开。

在高级创新思维运动中除单一形式逻辑方法外,由辩证逻辑所激发的联想思维运动、或因综合知觉积累所促成的高级直觉在脑内的响应和唤醒,两种状况均可能启动两种以上思维运动方式。

  关于形式逻辑思维运动。它强调的是同一概念体系内部大概念和小概念之间相互推导的含有三种概念形式的推理判断之思维路径。三种思维路径分别被哲学家表述为: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其思维路径推动意识延伸过程如前所述不再重复。

  关于辩证逻辑思维运动。它强调的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事物或不同概念体系之间所产生出来的两个以上对等概念所涵盖的可对立、可综合、可平衡、可互动、有主有次的对应关系。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也是推动人脑产生丰富联想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其逻辑规则所寓含的思维链接路径主要依靠“对立统一联想”、“生活逻辑联想”和“事物相同属性联想”产生创新意识。同一道理又可表述为:基于事物普遍存在的同一“对等关系”或同一“分立关系”所具体演示的或可对称、或可对应、或可对比的三种与自然法则有着密切关系的联想式推理判断所推动产生的创新意识。

上述或可对称、或可对应、或可对比的等数种体现自然法则的辩证逻辑思维都含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一种事物的另一面一定有一种可与之存在相互“对等”条件的事物,或叫已知概念的另一面一定可以联想式找到或发现一个未知的但可与之存有“对等条件”关系的事物或者概念。因此,辩证逻辑思维的侧重点不在依赖于既定概念形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垂直式推理,而在于寻求两个“对等概念”或“对等事物”之间的某种确切的或纵向或横向互联互动关系。

辩证逻辑思维的神奇功效主要表现在:它可以横跨学科产生联想,可横跨生活空间产生联想,可横跨不同事物种类产生联想;还可以纵越时间阶段的历史进程产生联想,纵越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产生联想,可以实现从现实到未来时间延展的无限性产生联想。

它与形式逻辑思维路径相比较,其科学思维的“路径”主要体现在:通过既有概念的真理性使人的认知动机直接指向知觉以外去寻找并把握另一个“看不见”的客观存在。比如“黑箱理论”通过信息输入看其输出何种概念再运用形式逻辑判断黑箱内部原因。

  上述,能否使脑科学研究者有充分理由把辩证逻辑思维运动方式形象而生动地形容为人的意识展开了“联想的翅膀”?这种形象比喻,描述了依赖辩证逻辑产生的联想思维运动可令人心驰神往、令思维展开创新之翼直接抵达遥远的认知目标和神秘的认知盲区。

  “展开联想的翅膀”让思维路径突破既有概念体系,这就是“联想之翼”的基本功能。它突破既有概念体系而“翱翔”的科学性客观性在于辩证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和真理性、在于世间万物及其自然逻辑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还在于人脑多中心记忆板块拥有自动链接相互响应的自然机制。

  更重要的是,辩证逻辑所促成的思维运动其在逻辑方法上能轻易挣脱形式逻辑“同一律”的束缚,它让人脑思维立足于已知概念又跳出已知概念并获得“自由”空间、赢得伸展空间、占有更广阔的激活创新意识的空间。它是人脑自觉启开多向思维的“闸门”。

  一直以来,笔者从未忽略展开“联想之翼”的辩证思维运动与唯物辩证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但是也囿于以往哲学概念体系不能做到有目的的把“对立统一联想”主要引导到创新思维方法上来。所以,笔者与学界过去所掌握的“对立统一规律”,其主要思想内涵和认知目的都是为了改造世界观——其实,改造世界观应该在认知过程中改造,不必限于与现成的政治观点相对照。如今该醒悟了!

  毋庸讳言,过往的中国哲学教科书只注重强调辩证思维的政治内涵。从上世纪至今100多年来,马克思的哲学所孕育的辩证逻辑经典范例,它们原本能够起到的作用应该包括所揭示的“对立统一规律”之方法论足以担当起激发创新思维的重任:积极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增强人脑创新思维兴趣和能力。但目前,它的教科书没有回到思想原点发挥应有作用。

  在此以前,多数学生所掌握的哲学观点均构造了脑中的“政治概念积累中心”。因此,用于创新思维记忆唤醒积累中虽然包含“对立统一”概念,但却没有联想思维方法积累。

  实验课题(NO:80)多少人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与创新思维有关?

  多数高等院校考生在政治理论意义上的应试答卷中,绝无可能丝毫不懂甚至忽略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政治思想含义。假如,仍然是面对同一个概念却换一种提问方式,比如:“在重大科学发现的联想思维方法运用上,(                   )是唯物辩证法中最能促进科学思维产生创新突破的有效思维方法之一。”倘若不是“瞎蒙”而以哲学概念填空方式回答此项提问的精准答案,笔者估计,很有可能绝大多数学士、硕士、博士将答错,或者无以参考凭答。

  实验课题:(NO:81)怎样用对立统一联想中的“可对称关系”取得创新突破?

  对立统一中的“可对称关系”,其自然包含了对立、互动、对等、多向对应等科学含义。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创立“控制论”的维纳、创立“黑洞理论”的霍金,这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匠均是依靠之前掌握并积累的既定和既有概念,然后在自己“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知觉以外的遥远领域或是那些构成“黑箱”的领域等神秘范围,通过自发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且自发寻找自然现象中存在的可对称关系而使上述三种创新理论基石被牢固奠定。

学界可继续验证本书观点是否正确。不论再复杂、再庞大的理论构想,其核心概念也就一两个。如果核心概念存在理论偏差,整个理论体系将出现颠覆性破绽。西方学者期望颠覆辩证唯物论所运用的手段,即是利用并且攻击“物质与意识”两个基本概念在理论界定上存在的某些暂时不清晰不严密的缺陷和漏洞,几乎达到目的。

再看三位巨匠是如何成就其科学巨制的?维纳的“控制论”其两个核心概念是“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也叫“输入”和“反馈”。维纳认为,只要有输入就会有反馈。如果没有两个体现对立统一联想思维的新概念垫底,“控制论”思想体系将无法建立起来。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核心概念是“时间与空间”。没有这两个概念,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物质运动规律也将无法科学延伸到看不见的微观和遥远的宏观之神秘领域。正是凭借了时空变化的可对称关系,爱因斯坦才能想象并且推导出两者在物质运动变化中的变化可能出现难以置信的时空奇迹。广义相对论在揭示时空关系上达到了人类智慧的高峰。

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没有我发现狭义相对论,别人也能发现。但是我认为,广义相对论的情况不一样。”他委婉地向世人暗示:广义相对论作为理论猜想不可能被他人发现。

广义相对论包含数学思维能力,更需要纯熟的联想思维能力,且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兼容了人脑直觉判断力。人们称广义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注:汤姆逊语)。它运用两个概念可对称可对应的联想思维,猜出了宇宙空间的三种效应和一种客观存在。一是“水星轨道近日点的移动”,二是“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移”,三是“太空领域光谱红移现象”。还有“一个客观存在”,即预言了“引力场和黑洞的存在”。

广义相对论问世之初,它没有像“狭义相对论”那样反响热烈并且聚焦了全球科学家目光。过了10多年之后,才有人逐渐对上述数种现象在通过实验观察中发现了相吻合的观测结果,于是产生反响。可见联想思维的超前性可孕育创新奇迹。

  霍金的“黑洞理论”是20世纪继爱因斯坦之后,现代人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再一次取得重大进展的科学理论猜想。“黑洞理论”所阐释的自然界可对称现象是:“引力”和“释放”,也可表述为“收缩”和“膨胀”,更专业一点称之为:黑洞不仅存在“巨力吞噬”现象,而且存在“霍金辐射”猜想。笔者认为,虽然“霍金辐射”并未得以最终验证,然就“对立统一规律”可对称关系法则来看,辐射释放恰恰是巨力吞噬的对称性结果,引力压缩的必然反应是发泄,也是大爆炸前的可能征兆。

  你看:引力和释放、收缩和膨胀都是对立统一,霍金依靠可对称之理论基石精彩描述了137亿年天体演变过程,把“黑洞效应”揭示得淋漓尽致。后来升级换代的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那些天体运动现象,基本上都被“黑洞理论”超前解释。

  早在霍金之前,曾经有大量观测图像和数据显示:宇宙中的“衰弱星体”有收缩运动现象,与之相关的天体“黑洞”有引力场现象。“引力场”是在霍金之前既已存在的概念形式,那时对宇宙应力的认识唯有“引力”现象。假设:人间没有霍金及“霍金辐射”可联系、可延伸为“收缩”与“膨胀”的对称式联想思维运动,我们只好遗憾地宣布:现代人对宇宙的认知未知何时才能迈出一大步!因为,谁也没有办法漫游到宇宙空间去看个究竟,更不能穿越百亿年的时空去亲身实践天体演变。

  而辩证唯物论推理方法的好处,是它能通过已知概念去寻求对立统一的和相互依赖的另一个未知概念,立足于坚实的客观世界此岸去把握“离开知觉的那个外在世界”的彼岸。爱因斯坦早就在动员自然科学家们“亲自尝试运用哲学推理方法”。

当然,霍金对“对立统一规律”思维方法的运用是自发的,也是依赖于人脑自然的天才禀赋。由于爱因斯坦自发或自觉运用了对立统一联想,他成功了;由于维纳自发或自觉运用了对立统一联想,他成功了;由于霍金或是自发或是自觉运用了对立统一联想,他同样成功了。所以对立统一联想是激发人脑想象力的科学思维方法。

过去的自然科学史教材中,史家们并非都懂得联想思维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没有自觉的辩证唯物论世界观的史家们在研究人类科研成果产生过程时,只看到探索发现的末端最终促成和最后认知的形式逻辑推理演算的实证之贡献,而对联想思维功劳只字不提,这是因为以往脑科学和思维科学尚未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不必责怪。

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为认识宇宙天体运动规律的人类智慧填充了“第二个或第三个馒头”的人。在该领域,从严格意义上讲,“第六个幸运馒头”还未出笼。美国科学家测量宇宙背景辐射所成就的诺奖成果项目,也只算是宇宙中某一局部、某一阶段时间史的确证,不可能是“时间起源”的真相。各国投巨资建造的“欧洲强子对撞机”能否最终证实霍金辐射猜想?直到目前谜底尚未真正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