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中不会参进无奈
喻建国
顺应是一种运作的状态,反映的是:运作时朝着同一个方向,运态正在朝着运作的原方向正常运作,也指事情进行得比较顺利,合乎事情操持者的心意。若是运作时朝着相反的方向即为逆。形容某一运态正在朝着运作的反方向运作也称为逆。事情进行得不够顺利,不合乎事情操持者的心意,也可冠以逆。
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移植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概念,最早见于1936 年出版的皮亚杰的《儿童智力的起源》一书。顺应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在皮亚杰的《儿童智力的起源》一书中对智力和适应的解说中提出了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机体是一种物理、化学和动态过程的循环,这种循环同环境保持着稳定的关系,双方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循环。设A、B、C 等为有机体的元素,X、Y、Z 等为对应的周围环境的元素。这样构成的组织图式为:(1) a+x→b;(2) b+y→c; (3 ) c+ z→a;……把有机体的元素a、b、c等同环境的元素x、y、z等结合在一起的关系,就是同化关系。如果我们称环境施加压力的结果(b变成b' )为顺应,我们就可以因此说适应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善于顺应,其表现即为该个体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变化能够快速地适应,并且能够根据新的变化很自然地很舒畅地作出相应的反应。这里有个前提:很自然地与很舒畅地。若是没有这样的前提,虽然该个体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变化能够快速地适应,那就很可能出现了无奈。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快速地适应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但是适应过程并不自然也不舒畅,这样的适应过程中就必定参进了无奈。
“万般无奈之下,他离开了这里。”他是个体,他原本不想离开这里,但是他最终离开了这里,这是他适应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变化,但是在适应过程中,他很不自然,也很不舒畅,也就形成了万般无奈。出现了他对社会生活变化的适应,但是这种适应不是顺应。没有不自然,没有不舒畅,而是很自然很舒畅地适应,那就是顺应了。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心态成熟者的社会适应是悦纳,即顺应;心态次成熟者的适应是悻纳或是类悻纳,类悻纳即接近悻納但还不全是悻納的容纳。十分清楚,顺应中不会参进无奈。
悻,不仅在适应中不自然又不舒畅,而且在适应中很无奈,在适应中充满着怨恨,甚至接近愤怒。
心理调适是构设顺应的心理工作,个体在适应社会变化时总要满足“应”,不“应”就不通了。满足“应”就可能是悦应,也可能是悻应,悦应了也就悦纳了,悻应了也就悻纳了,要是不悦应,不悻应,那就要抗应了。实际上再怎么抗,最终还是应了,也就出现了抗納。由此看来,心理调适也就成了去除无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