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手枪
195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举行授旗和开学典礼仪式。不久,人们就在学院的军史陈列室中见到了一把漂亮的驳壳枪。这是德国造的7.63毫米口径的毛瑟警用型手枪,枪号为592032,弹匣可容弹10发。这种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批量进入中国,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有数十万支装备于中国各派军队中。但数十万支枪中的这一把却不同寻常。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立后,这把枪即被移交过来,做为一级文物珍藏并展出。
这就是千千万万的人们口语传颂的“朱德的手枪”。枪身上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
许多观众问:“这是不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其实“第一枪”的说法只是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创性意义的象征性概括,并不是指哪支枪先打响。然而这支枪确实是那伟大的“第一枪”的见证者。
抗联领导人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
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一位在中国抗战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传奇经历的革命者。
“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不顾暴风烈日,雷电雪雨,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这是周保中对于那段历史真实写照。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国东北的沦陷,东北抗日联军扛起抵抗外族侵略的大旗,与日伪军周旋在辽阔的白山黑水间。
1932年1月,周保中遵奉党中央的命令,来到东北,与当地军民一起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7月,为了联合东北救国军一致抗日,他只身去到救国军前方指挥部,担任参谋长。自此,周保中便参与领导组织了那一支救国军,率领队伍向日本侵略军发起奇袭。
周保中率领抗联战士先期从苏联回到东北,为我党我军挺进东北开辟道路。
曾经跟随支前民工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手推车
淮海战役期间,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下,解放区和临近战区的人民群众,克服种种困难,从人力、财力、物力上支援子弟兵。淮海战役共动用担架20万余副,大小车88万辆,担子35万余副,船8500余艘,汽车257辆,筹运粮食9.6亿斤,支前民工共计543万人,人数为参战部队的9倍。陈毅曾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子弟兵以极大的支持和鼓舞。这辆支前小车就是这场伟大战役中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的见证。由江苏农民捐赠军事博物馆。
我国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空投原子弹模型
1967年6月17日上午,一架小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降落伞,当降落伞下降至距地面约3000米高度时,伞包爆炸,伴随着巨大响声,空中升腾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这是我国1966年12月28日在102米高的铁塔上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之后仅5个多月进行的一次用飞机空投的氢弹空中爆炸试验。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1965年5月14日和1972年1月7日,中国先后两次成功实施机载核弹“空爆”试验。1965年5月14日,指挥部终于下达了投放原子弹的命令。原子弹“空爆”成功,标志着彻底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中国的核威慑能力不容置疑。
“辽宁”号航空母舰赴南海海域执行任务照片
“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2016年12月-2017年1月,辽宁舰航母编队连续取得重大突破——先是首次进行实际使用武器演习,在渤海进行了空对空和空对舰等演练课目,发射各型导弹数十枚。随后辽宁舰率远海训练编队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和南海等海区,这是辽宁舰服役后首次驶出第一岛链进行训练。
2017年6月25日,辽宁舰航母编队从青岛某航母军港再次启航,参加跨区机动训练、以及访问香港。
服役4年多来,辽宁舰已由最初的训练舰,一步步成为了一艘具备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
(文章摘自新华网、今日头条)
90年来,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著功勋。人民军队砥砺奋进的90年,凝结着坚定理想信念、优良革命传统、顽强战斗作风,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藉建军90周年之际,北京工美集团打造的《建军·国玺》和《中华航母国玺》,表达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崇高的敬意。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