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和无聊
喻建国
叔本华说:“人在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一旦获得了满足,就立刻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叔本华何许人也?亚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
他的这一句话还真是点中了人的痛苦和人的无聊的要害。不信,你立刻可以问自己,自己有痛苦吗,答案我敢肯定,“我有痛苦”。缘何,因为我有欲望,有追求,有希冀,欲望还没有满足,追求还没有到手,希冀还没有实现,我着急,我心烦,我痛苦。你还可以问自己,曾经有过无聊吗,答案也肯定是这样的:“我有过无聊。”细细追索一下,无聊怎么产生的,果然是在自己的欲望获得满足之后,真是在自己的追求到手之时辰,确实是自己的希冀在自己生活中成真的时候。
我又认真地进行了考察,发现心态成熟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在欲望得不到满足之时,能够淡然处之,对欲望不能获得满足的自我时空,细察其美妙的结构,品味着其中的过程。其实一个人在自我时空中,既存在着自己的欲望,还存在着自己其他的许多追求和希冀,若是细细地捋一捋,肯定能够发现,就在这一自我的时空中自己已然到手了一些自己的追求,自己也实现了一些自己曾经殷切的希冀。对这些到手的追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好不兴高采烈;对这些实现了的曾经的殷切希冀,回味一下那曾经的历程,一阵快乐的心潮涌动喷发;再加上成熟的悦纳,何来痛苦的踪迹。原来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接踵来到的痛苦是为心态次成熟的人和心态不成熟的人准备的。
我转而又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发现心态成熟的人在自己的欲望获得满足之时也不是无聊相伴,他们依然是非常充实,非常活跃,生气勃勃,和谐运转。善动使其基本生活行为的运动、体育体能锻炼的运动、工作专业行为的运动、休闲娱乐礼仪行为的运动,你下我上,我退他补,更叠有序。无聊感是人觉得不知如何运转之时,由于欲望获得了满足,追求已经到手,希冀已然实现,一下子没了奔头,运转没了方向,停下了又停不下,不知怎么停。心态次次成熟和心态不成熟的人由于这样的外部刺激和自身调适能力的低下,无聊感撞击着自己的身心,惶惶然不知所以。善动者拥有不断的生活目标和充实的生活意义,非常清楚自我的不断需要和愿望,积极的自我意识满满地充满自己的身心,无聊的影子丝毫都找不到。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银行家。叔本华自幼性情孤僻。其父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但是肯定心态不成熟,后因疯狂投水自杀身亡。叔本华的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他因肺炎恶化而死。由此看来叔本华本人肯定不会是一名心态成熟者,本文开头的话只能是适用于心态次成熟和心态不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