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沃尔玛超市禁用支付宝一事闹得火热,不少媒体网站纷纷预测微信与支付宝的大战很快就要来了,平头老百姓只能作壁上观,明知会受殃及,却又无可奈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发布消息称,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因多项违规,被判处罚款共计18万元。
从这份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中可以看出,支付网涉及的七项违规行为,主要是在客户权益、产品宣传、个人信息保护三大方面:
1
客户权益方面的违法行为: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不充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保障不充分。
2
产品宣传方面的违法行为:在视频宣传中开展引人误解的宣传;在支付宝官方微博中开展引人误解的宣传;处理完毕的投诉占比计算不实,导致对外公布的数据与实际不符。
3
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违法行为:个人金融信息收集不符合最少、必需原则;个人金融信息使用不当。
对于上述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支付宝处以罚款3万元。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产品宣传与个人信息保护两项违法行为,分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10万元、5万元。以上罚款合计人民币18万元,18万元,看似不痛不痒,实则却隐含了诸多信息。
其实,像这样被央行处罚,支付宝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去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行政处分决议书,支付宝因违背付出事务规则被要求期限改正,处以罚款3万元。
今年2月,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旗下《中国外汇》报道,支付宝因跨境外汇付出服务经营范围问题、跨境外汇付出服务国际收支计算申报问题,再被处以罚款60万元。
微信紧逼,央行等机构接连补刀,支付宝是被围剿了吗?并不见得,违规被罚的不单单是支付宝,财付通也曾被处以3万元、60万元人罚款。
在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为了抢占市场,违法、违规的乱象屡见不鲜,而支付宝和财付通由于体量过大,份额最多,就成了最显眼的两个。这背后都指向一处,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洗牌。
如今,正值第三方支付合规接入网联的关键时期,监管当局可能会严查第三方支付的违规问题,尤其是用户隐私问题,届时无论支付平台大小,现金流动都将被网联监管。
前有——今年1月份的时候,支付宝在隐瞒知情权上违规,用户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事后芝麻信用也对此公开道歉,承认错误并表示“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是其生命线,它会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后有——英国的一家基于数据分析的政治咨询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被控利用Facebook的信息管理不力,窃取了高达5000万名Facebook用户的个人资料。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帮助帮助共和党候选人、现任总统特朗普投放针对性的政治广告。
违规现象层出不穷,将用户的隐私置若惘然,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支付宝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呢?
记得在今年3月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无论是支付宝还是财付通,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中始终带着利益目的,这是任何一家商业化平台无法平避免的。
其实,该反思的不是支付宝,而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