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中国股市的两则新闻备受瞩目。一是监管部门针对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在内的4个行业准备开设“绿色通道”,尤其在360回归A股后市值暴增,让各类海外上市的中概股蠢蠢欲动,“BATJ”都想通过“绿色通道”回到A股市场。
二是修改退市制度,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构成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者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的,证券交易所应当严格依法作出暂停、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证券交易所应当制定上市公司因重大违法行为暂停上市、终止上市实施规则”,强化沪深证券交易所对重大违法公司实施强制退市的决策主体责任,实施新老划断,加大对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僵尸企业”等符合退市财务指标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
对此,很多人认为这是A股市场的重大变革,于是他们很兴奋,尤其是一些在境外上市受到冷落的中概股。但在我看来,“绿色通道”是反市场行为的伪改革,后患和隐患会层出不穷。就像退市制度一样,一旦有了利益驱动和权力干预,证监会执行层面就会难上加难,这也是这么多年A股市场退市制度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别看此次说的这么严词厉色,实则是将交易所推到前台去执行强制退市,此前证监会亲自执行都效果一般,而且屡屡被告,交易所就能执行好?
一旦非市场的力量介入市场后,让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就变成了权力寻租和权力平衡的游戏,尤其证监会并非权力筹码的主导者,一旦开通了非市场游戏规则的“绿色通道”,虽然可以让证监会的审批权力和权力筹码加重,但也是双刃剑。“绿色通道”就像童话故事《渔夫和魔鬼》中的魔瓶,一旦打开瓶盖,渔夫或许就丧失了控制权,在利益驱动下一些“道法高深”的妖魔鬼怪或许都会诞生。这也是典型的A股市场特征,在IPO和退市过程中屡屡上演。
如果真的想吸引“BATJ”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投奔”A股,方法其实很简单,修改创业板规则,可以清晰、透明、市场化做试点,总比突然来一个“绿色通道”强,搞不好“绿色通道”就成了见不得光的权力博弈和交易的通道。
中国股市中的各种弊端和上市公司质量问题其实与各种“绿色通道”有关。A股发展之初的宗旨就是“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于是股市就成为垂死边缘的国有企业用于提款的“绿色通道”;在金融“背水一战”的改革时,股市又成为银行上市的“绿色通道”;在金融监管腐败时,股市便沦为王益、王小石等监管者权力寻租的“绿色通道”;在全面扶贫攻坚时证券监管部门又为贫困地区开设“绿色通道”……在这一系列的“绿色通道”面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圈钱”和“腐败”。现在,“绿色通道”不但没有根除,而且还在大行其道。该措施虽然可以为政策鼓励的领域提高上市效率,但有碍市场公平,从制度上难以阻断个人好恶和权力寻租,一旦“绿色通道”打开,权力寻租会让更高权力者介入其中,虽然这几年反腐反贪的力度加大,但也难以杜绝。
在我看来,“绿色通道”是A股市场的大毒瘤,恰恰需要改革和杜绝,不能再给人为主观意志开设捷径,否则每当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有困难时就想起了股市融资圈钱,而忽略市场的投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让“融资功能”像割韭菜一样在股市一茬又一茬地消灭投资者。这不但不能有效激发投资者的信心,反而激发了圈钱者的信心,也不利于市场公平正义。
因此,我们要呼吁尊重市场规则、尊重市场化,严打资本市场中的违规和腐败,用公平的制度和规则来保护弱者,而非“口号”。弱者往往是不规则制度下的牺牲品,而强者永远会在不公平和畸形的制度面前渔利,而且经常游离于规则之外。以市场中的各种造假案件为例,除了上市公司处心积虑地造假外,审批者把关不严、权利寻租是纵容违规的根源。因此,A股市场改革别再走回头路,少些“特别通道”和“绿色通道”,多些监管和惩罚,多些“阳光”,多些真正市场化的改革,让市场有序化发展,让投资者恢复投资信心,才是拯救A股市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