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2018.2.26《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发表时有删节。
经济本质是不可预测的
宋 圭 武
最近看微信,有一篇文章说某某人预测一些经济指标很准,什么房价,什么价格,什么波动周期,等等,都能大多数预测准,甚至说前些年的预测有90%以上都是准确的,而这些年有所下降,但准确率也在50%左右。这本质是不科学的认识。有些人所谓预测准,只不过是碰巧罢了,或者也不排除自身有忽悠的成分。
实际经济运行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互动的一个结果。其中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可预测性,但主观世界由于具有自由意识品格,所以本质是无法有效预测的。所以,最终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经济世界,其运行结果本质也是无法有效预测的。
比如房价的问题,不仅与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紧密相关,也与公众的预期密切相关。而政府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还有公众的预期,本质都是不可预测的,是与决策者的主观意志密切相关的。再比如,股票市场,也是如此。你预测,我有对策,最终结果是一个互动的结果。能否预测准,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另外,若某某人真存在预测准的本事,或者说其已经掌握了某种科学规律,真实的逻辑应当是越预测越准,或者是前面预测不准,但后面准确度有所提高,这才符合科学的一般常识。因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越来越准确,而不是越来越误差大。若说某人前面预测准确率高,而后面预测准确率变低,这肯定说明预测是具有碰巧的因素,或者肯定具有赌的成分。
当然,若经济主体的主观世界具有一成不变性,没有自由意志的选择,则经济运行就具有了预测准确的科学基础。但这与真实世界是不相符的。所以,一些经济上尤其是对一些经济上具体指标的所谓预测,本质都属于局部投机经济学,是具有赌博性质的经济学,不属于真正科学的经济学。
另外,经济预测的实践也证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测记录都不太好(因此许多学者为了爱惜名声,就极少做预测)。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勒教授算是擅长预测了,他在1999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里预言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即将破灭。2005年,当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在看好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时候,希勒教授又独树一帜地反复强调房地产的泡沫会破灭。但是如果把他众多的预测都记录下来就会发现命中率也并不高,比如在2010年1月10日,他预测标准普尔指数会从当天的1280点以每年1.3%的升幅,在十年后升到1430点。实际上2013年1月4日这一点数就被超越。另外,大多数中国专家的预测准确度也是乏善可陈。
既然专家们的预测记录一般,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热衷于追逐他们的预测?一个原因人们是面对不确定性,尽管无法判断预测的准确性,但有权威专家的预测总比没有预测好,这会给需要预测的人一种更多心理上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又与人类的进化本能有关。因为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面对充满随机而无法预测的未来,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无助感和恐惧感,从而客观会产生一种求助权威的心理。因此对于一些知名专家的预测,即使知道他们时常预测不准,但仍然会静心聆听这些专家的预测,作为具体决策的参考意见。比如我们自己有时也会热衷于在亲朋好友面前进行各类预测,哪怕命中率不高,但偶尔准确时所产生的心理美感也妙不可言,而亲朋好友也会对你产生一种另眼相看的心理。
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经济本质是具有不可预测性的。但不可预测,并不是意味经济就不需要研究,这里研究经济,主要目的是要实现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经济层面的有机结合,或者是研究如何根据经济决策主体主观世界所要求的目标,同时依据客观世界自身的规律,来寻求达到主观世界目标的最优经济路径。由于不同的经济决策主体主观世界所设定的目标不同,必然会要求不同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行方式。
另外,由于经济运行方式与经济决策主体主观世界所要求的目标紧密相关,所以,经济学深层次也是哲学,要解决好经济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哲学问题,或者首先需要哲学为经济把握好方向。方向错了,一切皆错。另外,由于经济运行与哲学紧密相关,所以,经济学家也应是一个哲学家。而作为哲学家的经济学家,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哲学的品格要求改造经济世界,而不是预测经济世界。
如何更好改造经济世界,核心是经济发展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境界。经济的本质是人,不是物,是人的幸福的最大化,而不是货币收入的最大化。现实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建立在货币收入最大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入了不可持续的死胡同。时代呼唤经济学需要大创新。如何创新,需要经济学家将更多精力放在探讨如何解决好一些与以人为本原则不协调的问题,如不公平的问题,贫富差距大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等,因为这些问题比货币收入最大化问题更重要,是直接影响到人的本质性存在的问题。
未来经济学应走向大经济学范畴,才能使经济学更具科学的品格。所谓大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与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要做到在理论上有机统一,形成大科学体系,而不是就经济论经济。就经济论经济本质是论不清楚的,因为众多经济问题,根源在经济之外,而不在经济本身。比如,诚信问题,就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但解决诚信问题,单靠经济本身力量,十分单薄,需要采取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综合手段治理,方才有较好效果。
另外,大经济学也必须是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因为经济运行总是离不开特定的土壤,有什么样的土壤,就必然要求有什么样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运行路径。具体比如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设计,就需要与这个国家的文化紧密嵌套。因为若不有效嵌套,制度与文化就是两张皮,各走各的路,最终导致制度运行空壳化,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所以,中国的经济学,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经济道路,也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核心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的有机统一,要在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在经济层面上真正落到实处,把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真正贯彻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提供真正的经济理论支撑。(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25日生,中共党员,甘肃靖远人;曾先后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现为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二级教授,智库工作站副主任,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发展、经济理论和三农问题等方面。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