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是孤单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父母、有家,当然也极少数被遗弃的孤儿,可能他们一生也没见过亲生父母,其家也大多是福利院或者被收养的家,在一定程度他们是不幸的,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当的,他们过早的体味到了人间情苦,却也比其他人更早的觉悟到了:人本是孤独的个体!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然也有特例,如果有幸有个同卵哥弟或姐妹,那么你在这个世界上,就像中了彩票了!
一位老人长年被疾病所折磨,亲戚们都对他漠不关心,老人孤苦凄凉、无依无靠,在他临终之际,亲戚们忽然得知他有房产,于是老人身边会冒出一大堆沾亲带故的人,争先恐后前来照顾他。实际上亲戚们并不是真关心老人,反而都暗暗盼着他早点咽气,自己好争到一份遗产。类似的现象或者事件,不断的在发生,国产文艺电影《我们俩》讲述了一位当过兵、骑过马、抽过大烟的老太太,丈夫去世的早,收养了一个女儿,独自一人住在老北京的一个破旧四合院里,最后老人在为外孙结婚腾房后凄凉的离世了,而小马则被导演和观众塑造成了一个真性情的大学生,无意中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一丝慰藉。这种事件的主副角都没有错,这种事件也被是正常的。
人都是自私的,当然,自私并没有错,也不存在道德上的瑕疵。
我们总是赞扬和歌颂那些舍己为人的楷模,而贬低和敌视那些自私自利的常人。其实,我们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自私自利,我们应该原谅他们的自私自利,我们也应该去慰藉他们的自私自利。他们做了他们本想做的事,而没有违心的去做一位被别人赞扬和歌颂的“好人”。
西藏的天葬,包括很多伟人逝世后把骨灰撒入大海,都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如果你认为故事中的老人很凄凉或者为老人打抱不平,抱怨其子女不孝,那么只能说,你的思想境界还需要修行。
养儿防老的观念,本身就错了。我们希望子女结婚生育,不是因为希望子女能帮我们传宗接代,而是希望子女们能找到自己的所爱之人,而当下的中国,有多少父母催逼自己的子女结婚,“今年不带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你就不要回家了”等语言暴力,很多人解读为父母的真爱和关心,是吗?自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又有多少父母催逼自己的子女生二胎,“你们只管生,我们给你带孩子”等等,做子女的耳朵都听出老茧了。什么时间结婚,总要让子女找到自己的心上人吧,司空见惯的闪婚,导致了司空见惯的闪离。何时生育,子女也有自己的打算和计划,养孩子不是过去那种,做饭多添一碗水就行了。不是有句话嘛,“我只对生我的和我生的负责。”意思是说,作为子女,首先要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当然孝敬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的,有的父母接受不了,有的子女接受不了,其实当行动不便时,养老院是最佳的选择。很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观点认为:子女应该多陪陪父母,而不是简单的给钱。有好事又“好心”的机构或人士,针对25-50岁,收入中等的群体做了一个调查发现:
◆ 63%的人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少于3次;
◆ 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即3天6小时。
怎么解读这组数据?
假设你今年30岁,父母55岁,且能长命百岁。
在剩下45年的时间里,你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是146天,不足半年。多么让人心酸啊!
这样的观点看似很对,实际上根本不符合现实,很多子女都是上班的工薪族,每个月要还房贷啊、车贷啊等等,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条件和时间,去奢侈的陪父母一段时间,这一点不像过去,三世四世甚至五世同堂,子女天天都在身边。目前的空巢老人确实很多,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但如果作为父母的,天天抱怨子女没有陪伴自己,有用吗?浩峰兄弟的一至亲好友,其母亲退休后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骑行全国,前几天还去东北冬泳了。
浩峰兄弟,不是故意要站在子女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事实,而是希望,不要一边倒。前几年,国内很知名的代工企业,员工出现了13连跳,13位风华正茂的青年选择了跳楼自杀。2017年末,国内通讯业一知名企业的中层技术人员,跳楼了。浩峰兄弟没有听说,那个老人跳楼自杀了!
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但结婚生育,请不要催逼!遇到自己自己的心上人时,自然会结婚,子女自己体会到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的快乐和欣喜。我们不求他们给我们养老送终,只希望他们能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如果子女有勇气追寻自己的初心,选择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我们从心眼里为他们骄傲,并会为他们贡献自己的力所能及且不求任何的回报,只愿子女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本来都是孤单的,也注定都是孤独的,心里始终有这个称,面对所有的事情,自然就能有平衡之心。笑看世间一切,来去本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