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币圈哀鸿遍野,监管层再提示相关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思考,该怎么做,才能不被泡沫所伤;每一个从业者更应该思考,该怎么做才能让区块链在我们手中完成涅槃,真正成为驱动人类科技发展的颠覆性技术革命,而不是在投机和炒作下中途崩盘。
本期区块君整理了连续创业者孙江涛先生对区块链的理性思考,反复体会,受益匪浅。
三个警惕
第一、警惕过度数字货币化陷阱
数字货币概念是极好的,但是数字货币价值却取决于其流通范围以及应用数量,在整体行业基础并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数字货币价格过大幅度波动的背后必然蕴藏着相当大的投资风险。
而对于区块链从业者来说,为了快速、轻松获取的金钱而过度发行数字货币,这场暴富的游戏也改变了区块链设计的初衷,甚至掩盖住了区块链真正的价值内涵和区块链的终极设想——通过区块链的技术设计,去取代权威控制和情感信任,从而建立一个在运算能力和技术架构上的网络文明社会基础设施,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成为无数节点之一的网络结构。
第二、 警惕法律监管风险
法律监管空白则是悬在ICO头顶上随时可能掉落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与IPO、VC等传统融资方式相比,ICO目前不需要经过监管机构的监管审查,缩短了投融资链,为许多不具备上市资格,没有银行贷款资质或者缺少风投资源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便利高效所伴随的还有“尴尬的处境”——政府限制、银行管控、民众疑惑、大资金不屑,各种应用与社会需求脱钩。在行情火爆的背后,即使抛开那些“不靠谱”和显然诈骗的项目,ICO仍然面临不少的质疑。在目前这么严的监管环境下,就像比特币一样,ICO的监管真空现象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虽然目前尚未明显发生ICO发布者卷款潜逃的情况,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没有“黑天鹅”事件。监管的沙漏已经倒置,一旦最后监管政策落地,服务器一关,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哀鸿遍野。
第三、警惕技术“拿来主义”
现阶段绝大多数ICO项目都缺乏实质性的技术创新,多是采取“拿来主义”,把比特币、以太币等几个主流区块链进行简单重组,甚至很多仅局限在白皮书的设想上。梦想很好,但现实是不是“骨感”可能都没有进入创业团队的思考范畴里面。单一的创始团队、捉襟见肘的募集资金,缺乏实质创新的技术支撑,实际上都很难支撑起区块链应用改变世界的“大梦想”。
ICO或许能从资金上缓解项目启动之时的燃眉之急,可是,对于ICO创业团队以及ICO项目投资者,只有“清晰的赛道+创新的解决方案+完善的创始团队+自洽的社区治理逻辑”才有可能让ICO项目的梦想落地,也才有可能获得更持续、更广阔的盈利空间。
ICO必须纳入监管,靴子越早落地越好
ICO实际上是一种尚未界定的新的金融创新,按现有的法律没有监管的依据,也没有现成的法律关系可以套用。不同的交易结构下,ICO的法律性质也有所差异,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监管规则。因此,ICO的的交易结构不同,法律性质完全不一样,如果监管机构一刀切直接取缔,势必会枉杀无辜。
1、需要明确的事监管单位的问题,即“谁来监管”。以美国为例,美国证监会(SEC)7月出台的相关监管细则剑指证券属性的ICO。SEC当时发布的报告主题是针对The DAO项目而作出的调查,即具有基金证券性质的ICO项目,并非笼统地对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或ICO的研究分析。因此,如果中国借鉴的话,具有证券属性的ICO也应该由证监会来监管。但是,在中国数字货币又是由央行来监管,所以,最终由谁来监管是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2、监管内容的问题,即“监管什么”。实际上,智能合约的存在,也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ICO所能构造的交易结构日趋复杂,不同的交易结构下,ICO的法律性质也有所差异,需要使用不同的监管规则。
3、ICO实际上是一种尚未界定的新的金融创新。按现有的法律没有监管的依据,也没有现成的法律关系可以套用。应该根据ICO的实际交易结构对其划分法律性质,从而进行监管。从目前ICO的四种分类区探讨,分别是虚拟商品类、收益权凭证类、基金份额类和公司股权类。总结来说,ICO的的交易结构不同,法律性质完全不一样,对监管层来说,监管的形式和态度也完全不一样。
4、监管流程和机制的问题,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是监管落地的保证。要通过核心技术判定、产品方向、信息披露、项目真实性等方面去完成监管落地,以判断ICO项目是否是有“清晰的赛道+创新的解决方案+完善的创始团队+自洽的社区治理逻辑”,来确定ICO是切实为了推动区块链行业的发展而进行的。
避免被超级泡沫炸飞
经历过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兴起和破灭的我,在十几年创业和投资历程中,见过无数大大小小的非理性发展和由此而来的大大小小的泡沫,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花无百日红,凡事都有规律可循,非理性的急速发展必然导致泡沫的大量滋生,而一切泡沫都必然会破灭。
现在的区块链无疑是积聚了海量的泡沫,而这个泡沫恐怕在2018年,或者说在几个月之内就将彻底引爆。
1、泡沫破裂在即,普通投资者切不可进场接盘
区块链在过去很长时期以来,都只是一种底层技术,应用场景落地进展并没有那么顺利。反倒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数字代币,比如比特币、以太坊,以及各类代币,突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成为人们争相推崇和炒作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普通民众得以暴富,也有不少濒临绝境的公司起死回生。
急涨之后往往伴随着暴跌。在区块链的热度达到前所未有顶峰的这两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市场却市值不断缩水,尤其是最近几天,各种数字货币纷纷暴跌,各路投资者损失无数。
尤其是作为散户的普通公众,在投资渠道上只能选择二级市场,在信息获取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核心内容,可谓身处食物链的底端,在上涨狂潮中自然可以分一杯羹,但在暴跌逃亡中,只能成为最底层的被踩踏者。
面对此情此景,我想对所有普通投资者说一句话:现在全球区块链行业泡沫严重,风险巨大,且不断叠加,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散户千万不要进场,因为很容易成为接盘侠,成为"韭菜"。想想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就知道了,死了多少人,又悲剧了多少家庭。才短短的18年,千万不能这么健忘。
2、区块链从业者应加快场景化实践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其对人类科技进步的推动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蒸汽机释放了生产力,电力解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那么区块链作为一个分布式公共账本,最大解决的是不同分裂主体间网上共识的建立,这将可能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价值传递的方式。
然而,排名前一百、市值总计已经达到4000亿美元量级的数字货币发行者们,至今仍未孕育出一家真正做出事情,真正有切实场景落地的,给人类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公司。而纷纷宣言杀入区块链的传统互联网公司,目前也仅仅停留在谈概念、讲故事的阶段。
并且在区块链这个行业中,三个来自不同圈层的从业者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有一种不知所谓的互相鄙视和隔阂。
专注于做数字资产的人瞧不起闷头苦干做公链的,专注底层技术开发公链的人瞧不上整天倒腾数字资产的币圈人,而互联网巨头们,在投身区块链时却又很难放下身段真正向区块链领域的先行者寻求合作,他们依据自己的传统互联网经验另起炉灶,却往往事倍功半。
这种各自为政的做法,对于区块链技术走向成熟显然是不利的。
3、在2018年可能出现区块链初代巨头的雏形
不破不立,既是古老哲学,也是历史经验。尽管区块链孕育着巨大的风险,泡沫也即将破裂。但是对其前景,我却坚定看好。
我认为,2018年,或者说最近几个月,当区块链的泡沫被刺穿后,整个行业将由癫狂回复理性。并由此可能会诞生出第一批真正在产业上有影响的公司,也就是区块链行业的初代巨头。
如今,区块链依托于公链进行各种应用场景的尝试也是如此。金融、征信、游戏、版权、食品追溯等等,都在探索之中。比如瑞波币在全球金融支付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以太坊开发的基于区块链的宠物猫成为游戏界的新宠……Goopal Bank也在进行数字资产管理、区块链银行、证信体系等方面的落地,同时对未来区块链的核心驱动力进行相关探索。
当然,2018年只是会诞生首代区块链巨头的雏形,并不是区块链未来的终极应用形态,它的真正的成熟还需时日,毕竟,现在区块链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只是,随着这场迅速积聚的泡沫破裂,势必会加速整个行业洗牌的进程,并促进行业趋向良性发展。
我真心地希望所有区块链的从业者,能踏实埋下头来,研发和践行基于区块链的各种场景落地。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底线和准则都应该是合法合规。现在积累的泡沫,很大程度上就是很多人是无视监管存在,没有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