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居敬《二十四孝》的佛道思想
廖生明
有人认为郭居敬二十四孝的有些孝行不符合儒家孝思想,也不符合元代法律。郭居敬是用什么孝思想作指导,去选取二十四孝故事呢?宋代是儒道佛思想大融合的时代,不仅朱熹理学体现儒道佛思想的融合,佛家、道家也各自实现儒道佛思想的融合,宋代的文学作品也着力实现儒道佛思想的融合。郭居敬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孝思想,选取自舜以下二十四人孝行之概序而诗之,用训童蒙。因此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有些体了儒家的孝思想,有些体现了佛家的孝思想,有些体现了道家的孝思想。更有一些用不同的角度去,体现不同的孝思想,一个故事体现两家甚至三家的孝思想,从佛家的角度看体现佛家的孝思想,从道家的角度看体现道家的孝思想,从儒家的角度看体现儒家的孝思想。正由于郭居敬二十四孝融合儒道佛三家孝思想,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得以广泛的传播,对于儒道佛思想的传播,对中国人思想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郭居敬二十四孝所体现的佛道思想。
一、佛教的孝道思想
佛教以“慈”为本,以“孝”为体。无论大小乘经典,都把孝道排在前列,“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在诸大乘经典中都以最先、最高、最圆满来赞叹孝道。主张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
首先,孝即是报恩。佛教认为父母养育子女之恩,广大无边,"如有男女,背恩而不孝顺父母,将来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如孝顺父母,那么将得到诸天护持,福乐无尽。"在报父母恩中,佛教更强调报母恩。母亲这一角色相对于父亲而言,承担了更多责任也承受了更多痛苦,所以佛教所倡导的孝对母亲更多些。
其次,持戒尽孝。首先孝为戒先,行孝就是持戒;其次戒为孝蕴,持戒就是尽孝。孝是戒的基础和前提而戒又是善的源泉,持戒本身也就是一种特殊式的行孝。持戒使父母身安心定,不为吾人担忧,所以是孝。真正的孝顺父母应从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
第三,孝敬父母,推及众生。佛之孝亲,通乎三世,视一切众生皆是我生生父母、未来诸佛。《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世间行孝,只知现世之父母,于万物之中,无存孝心。而我佛子,恩及万物,慈心不杀,行放生业。而世俗未始自觉,故其视今牛羊,惟恐是昔之父母精神所来,故戒于杀,不使暴一微物,笃于怀亲也。”
第四,以道报孝,使双亲获道得度
不仅衣食供养,让父母暂时享受快乐,而且要帮助父母度过生死苦海、六道轮回。在父母生前要劝其行善念佛,种菩提因。在父母亡故以后,虔诚念佛,做种种功德,以此回向父母,令其消除罪业,转升入天。
二、郭居敬二十四孝中的佛教思想
1.黄庭坚被列为二十四孝人物之一的重要原因可能是他是发过誓的佛教徒。郭居敬删除了宋版二十四孝的十个故事,同时添加十个故事。其添加的十个故事只有黄庭坚的故事是朱子《小学》、林同《孝诗》都没有收入宋代墓葬也没有出现的孝行人物。郭居敬把黄庭坚添加到二十四孝故事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黄庭坚不仅是官员、诗人、而且是发过誓的佛教徒。
2.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中孝顺母亲(婆婆)的故事有十四个之多,孝顺父亲的只有五个,孝顺父母亲的有五个。这体现了佛教孝是报答父母恩,尤其强调报母恩的思想。
3.《恣蚊饱血》、《扼虎救父》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众生皆父母的思想。吴猛恣蚊饱血而不是灭蚊,杨香扼虎而不是打虎杀虎,体现佛教不杀生的慈悲胸怀和众生皆父母的孝思想。蚊子和老虎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不是你今生的父母,可能是你前世或后世的父母应和孝顺今世父母一样孝顺它们,当然不应杀蚊子,不应杀老虎。
4.二十四孝故事感动天、地、鸟、兽、人的故事暗含着被感动者亦有孝心的思想。物理学共振现象的发生以频率相同为条件,只有频率相同才能产生共振。人被感动以具有相同感情为条件。天、地、鸟、兽、人这些被感动者之所以能被感动是因为它们和行孝者一样具有孝心。这体现出作者心中有孝心看什么都有孝心。这种思维方式和佛教的心中有佛看什么都像佛是一致的。
5.《埋儿奉母》的故事暗含对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批判。郭巨埋儿故事源于佛教。这个故事显然是用来回击儒家对佛教徒不娶妻生子、绝后,是不孝的攻击。佛教用让父母的灵魂脱离生死轮回之苦来实现永恒的快乐,而不是用生命的延续来实现人生的不朽。
6.二十四孝故事所体现出来的平等思想体现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思想。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所列人物有是皇帝,比如舜、汉文帝,有的是贫穷的百姓如郭巨、江革,有的是小孩如黄香、吴猛,有的是妇女如唐夫人、姜诗妻庞氏。这些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物能并列在一起加以歌颂,就是因为郭居敬评价孝的标准是孝心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不是行为人做的事情有多大。比《怀橘遗亲》是一个很小的事情,而《扼虎救父》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两个故事都被收入,说明郭居敬重视的是通过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孝心和高贵的精神。以孝心作为评价孝与不孝的标准,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是公平的。《涤亲溺器》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世俗认为母亲涤溺器的事不应由儿子干,应由女孩子去干。黄庭坚的可贵处在于,能够突破男尊女卑的思想,为母亲涤溺器。《戏彩娱亲》故事则体现了,七十岁的老莱子,还保持了童真,体现他没有年龄上的等级观念。二十四孝的这些平等思想和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思想是一致的。
7.郭居敬二十四孝体现佛教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百里负米》、《芦衣顺母》、《拾葚异器》、《涌泉跃鲤》、《行佣供母》、《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乳姑不息》所倡导的都是无私奉献精神。《埋儿奉母》故事的埋儿不符合儒家的孝道观,也不符合佛教的慈悲思想,也不符合元朝的法律。选这个故事除了要表现奉养父的责任是无条件,不可推御外,还体现佛教的无私奉献精神。粮食不足供养郭巨一家四口人,必须牺牲一个人。假如郭巨自己死,则是推御赡养老人、老婆、孩子的责任。假如老婆死,让祖孙三人活下来,则是把老婆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完成任务就被抛去了,显得过于自私。假如母亲死,留下郭巨夫妻和儿子,则是把老人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去了,同样显得过于自私。牺牲儿子,牺牲掉自己未来的依靠,去供养不能再为自己做什么的母亲,体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由《埋儿奉母》故事可能清楚地看出郭居敬二十四孝是要通过孝培养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正是佛教大力倡导的精神。
8.郭居敬二十四孝没有通过述作使亲人附骥尾而致千里的故事,暗含对儒家光宗耀祖思想的否定。没有通过继承父亲的事业,或开创自己的事业,使亲人“附骥尾而致千里”,因而在众人的思慕记忆中得不朽的故事。首先,这类故事是自己成名,然后使亲人沾光,把利己和孝联系起来,不符合佛教通过孝培养无私奉献精神的目的。同时佛教徒把人世间一切功名看空,所以就不把所谓述作看作是孝行。
9.《芦衣顺母》、《孝感动天》、《涌泉跃鲤》体现了佛教的宽恕思想。《芦衣顺母》中的蔡顺对继母过错的宽恕;《孝感动天》舜对父亲、继母、弟弟的宽恕;《涌泉跃鲤》姜诗妻对姜诗的宽恕,体现了佛教的宽恕思想。
10.《弃官寻母》暗含对儒家孝道中光宗耀祖和忠君思想的否定。如果按儒家使亲人附骥尾而致千里,使亲人在众人的心目中不朽的要求,应当争取官做大一点,以光宗耀祖,而不应当弃官。按儒家移孝入忠的要求,也应该好好做官,把皇帝交的差事办好。朱寿昌之所以能弃官寻母,是由于接受了佛教思想。朱寿昌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经典虔诚的态度,说明他受佛教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三、道家的孝道思想:
老子把孝道视为社会因“六亲不和”才产生的衰世之物。庄子认为孝这世俗之物虽卑贱低下,但人又不得不依赖它们而生活。战国中后期产生的黄老道家认为孝悌仁义之类的人道是天道在世间的具体表现。作为汉代道家思想集大成者《淮南子》认为孝悌仁义之类的伦理规范是为国、为人的先天法则,不需要君主刻意教化,就能自然为人所遵守。这就等于把孝悌仁义视为人先天的自然之性。葛洪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首先,“两精相得”。 孝道来源于天道阴阳的认知。《吕氏春秋.精通》篇云:“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就是说,子女之所以能对父母产生心心相惜的孝道意识,就在于子女与父母乃为同气所生,故能相互交感。
其次,“事亲有道矣,而爱为务”。表现在孝道思想上,就是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在道德动机上纯洁无功利,在内容上重情感、轻文饰。侍奉父母的基本原则,就是发乎内心的爱敬之情。
第三,“仁胜父”。 所谓“仁胜父”就是要求子女孝顺父母不能以牺牲社会公道为代价,更不能搞“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裙带关系;惟有超越狭隘的血缘纽带才能真正成就及维持孝道。在道家来看,要使事物得以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依赖性质相反的事物;真正的充实包含空虚,真正的明亮拥有黑暗,真正的孝道坚守忠信仁义。如果人不以善道相亲,即便是子女与父母也很难有真正亲密的关系,因为善为公、孝为私,“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四、郭居敬二十四孝的道家思想
1.二十四孝中的二十四对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不仅含有天天孝的意思,而且体现孝是先天法则的意思。根据笔者的研究二十四孝故事有成对现象,十二对故事对应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孝体现了儒道佛的融合。孝最早是儒家提出来的,二十四对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体现道家思想,二十四孝最初是佛教提出来的。
2.二十四孝中有道家的代表人物。《恣蚊饱血》故事主人翁吴猛(吴真君)是一个道士。有人认为《戏彩娱亲》中的老莱子就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不管老莱子是不是老子,他有道家思想不假。黄庭坚家族中有隐士,黄庭坚也深受其道家思想影响。二十四孝中行孝主体是儒道佛三家都有。
3.《恣蚊饱血》、《扇枕温衾》、《怀桔遗亲》所体现出的孝是人的天性的思想。这些故事的主人翁都是小孩子,他们所展现出的孝心,体现了孝是人的天性。
4.《啮齿痛心》所体现的亲人之间心灵感应的观点。曾子与其母亲之间的心灵感应体现道家所主张的父母子女是一体两分,因此能够互想感应的思想。这种感应能力本是人人都有的,但大多数人没有把这个本性保持好,最终丧失这个能力。《啮齿痛心》中的曾子保持了这个天生的能力,反过来证明了他保持了孝的天性。
5.《戏彩娱亲》故事老莱子童真的生活体现了道家的思想。“老莱子至孝。奉二亲,行年七十,身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养极甘脆,言不称老。为亲常取食,上堂诈跌而偃,作小儿啼以娱亲。”鲁迅把这个故事理解成位卑者曲身讨好位尊者,并对诈跌大加抨击。从上下文看“诈跌”不含诈的意思,而是模仿的意思。故事中老莱子并不是委曲自己去讨好父母,而是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保持童真的自然的,而且是戏剧化的生活。老莱子的父亲也是忘记了儿子的年龄,尽情地享受生活。试想一下,老莱子的父亲看到的如果是七十岁的儿子在委曲地讨好自己,能乐得起来吗?不会产生悲伤之情吗?在道家看来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孝。庄子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道家孝的最高境界是忘。《戏彩娱亲》故事所体的正是孝的忘的境界。道家主张“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为什么忘亲难呢?按照天性去孝顺父母,父母过着顺应自然的生活,没有必要为父母操心,这时大概可以把父母忘了。但自己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会思念亲人,甚至自己遇到喜事时也会想让亲人来分享自己的喜悦。只有自己过着顺应自然的生活,没有意外的喜事或不幸,对由自然规律而发生的事情不悲不喜;并且父母亲也过着顺应自然的生活,没有意外喜事或不幸,对由自然规律而发生的事情不悲不喜的心态时,才能真正忘亲。小孩子的特点顺着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容易忘,保持童真的生活也就是道家理想的生活,孝也就在其中。
6.《涤亲溺器》体现了黄庭坚突破世俗礼教“男尊女卑”思想,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去尽孝。如果依人的自然本性,在必要的时候为母亲涤溺器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难在世俗男尊女卑思想作怪,认为为母亲涤溺器这类事应该由女孩子去做,不应该由男孩子去做。儿子如果为母亲涤溺器,肯定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在现实中确有必要为母亲涤溺器时,往往是偷偷地做,躲过众人的目光。黄庭坚是一个有道家思想的人,他认为为母亲涤溺器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他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为母亲涤溺器,更在于勇于公开地光明正大地做这种事,对男尊女卑观念形成有力的冲击。
7.二十四孝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符合非无私不能成其孝的观点。
8.《鹿乳奉亲》、《哭竹生笋》序言中思食鹿乳、竹笋,体现出的医学思想源自道家。《鹿乳奉亲》中“父母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哭竹生笋》中“母年老病笃,冬月思笋食。”的表述,即把鹿乳和笋当食物,而不是药物,体现家人只能当护士而不能当医生的观念。这个观念在元代无疑是比较先进的。尽管佛教禅宗提倡文、武、医兼修,对中医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中医起源于道家。据此,可以断定郭居敬二十四孝所体现出来的先进医学观念源自于道家。
9.二十四孝故事中孝感动天地、鸟兽的故事进一步体现孝是人的天性。天地、鸟兽之所以能被感动,是因为他们亦有孝心。既然天地、鸟兽都有孝心,那么作为天地间万物之灵的人当然是有孝心的。这就进一步突显了孝是人的天性。
10.《弃官寻母》中朱寿昌的道家思想。按照封建时代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朱寿昌和其已被父亲休弃的母亲之间是没有扶养的责任和义务的。宋代是儒道佛大融合的时代,很多人儒道佛兼修。我们不知道朱寿昌不是儒道佛兼修。但朱寿昌弃官寻母不是出自于封建礼俗的要求,而是出自于自然的感情也就是天性,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因此从道家的观点看,朱寿昌得到母亲的线索后,孝心被激发而异常强烈起来。当孝心被激发而强烈起来后,顺应自然生活的天性也被激发起来。这使朱寿昌下了弃官寻母的决心。道家喜欢隐居的农耕生活,而不喜欢做官。《庄子·让王》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之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对妇女而言,朱寿昌式的孝子的存在,无疑是一种慰籍。倡导这种孝,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对男尊女卑封建观念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