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随笔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卫祥云
一、拎得清
曾经的摩托车大王李书福当年做汽车时,国家不予批准。当时的国家政策不允许民营企业做汽车。李书福没有争辩,他知道这时候讲道理没用。因为政策是不讲理的。所以,李书福拎得清:不让我做汽车,不给我汽车批件,我可以做研究。研究汽车。用他的话说:“一个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吗?”
后来,他不仅研究汽车,也做汽车。还把汽车从浙江做到了全中国;从农村做到了城市;从国内做到了全世界。不仅仅做好了吉利品牌,还收购沃尔沃,甚至奔驰,至今仍在狂奔不已。
后来,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亲自给李书福发放允许生产汽车的牌照时,不免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所以,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拎得清才对:国家让你干,有你干的理由;国家不让你干,有你不干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的,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
轰动全国商界的张文中案就是一起典型的政策解释不清造成的冤案。张文中案在2018年得以平反,司法部门公开宣布张文中无罪。官方媒体以“正义可以迟到,但不能缺席”为题广为报道。虽然司法部门也表示接受教训,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但对于社会中的个人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二、放得下
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着一个老和尚背女人过河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小和尚和他的得道高僧师傅一起去化缘。一路上,小和尚觉得师傅处处都对,句句说得有理,对师傅敬仰有加,内心无比崇拜。他们到了一条河边,看到一个姑娘想过河,试试探探过不去。老和尚就问她:“姑娘是不是真过河?我背你过去。”说完就背着姑娘过河了。小和尚看得瞠目结舌,觉得师傅这样做不合适,又不敢问。就这样在心里嘀咕了十里地,还是不敢问。又走过二十里地时,还是不知道怎么说出口。到了三十里地的时候,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于是说“师傅,我是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得道高僧,怎么能背一个女人过河?”师傅微微一笑,说道:“你看,我背她过了河,马上就放下了,你比我多背了三十里地,到现在还放不下。”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就是这样,有的事人生只做一次,但却笼罩于心,像那个小和尚,时过境迁,心里还是被过往之事所牵绊,无法释怀。而有的人一生做许多事,冲击而过,心无障碍,像那个老和尚,拿得起放得下,心胸豁达宽广。
显然,做人要像老和尚学习,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不只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
三、走得开
戏剧大人生,人生大舞台。人生犹如一台戏,终有开头与结束。
有时候,结束就是最好的开始。没有选择的选择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你没有选择的余地和空间。
所以,不管是演戏,还是工作,都要有走得开的开放心态。既然能够走得开,就要做到三点:
一是不要有怨言。一项政策,一个决策,没有完全的对与错,事物总是相对的。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绝非偶然;但偶然成功的例子却很多,甚至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有时候就是一次小的失误造成的。如橡胶轮胎的发明就属于偶然。
所以,人生遇到逆境和不顺心之事,一定不能有怨言,这是坚持走得开思维必须的。
二是注意不要伤身体。金钱、事业都是身外之物。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心健康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保持尊严的基础。如果身体尚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做点有意义的事,如果身体不好,何谈做什么有意义的事?
所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要处之泰然,最高原则就是不能伤身体。要向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学习:手提红灯四下看,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和定位。逢山看风景,遇水观波涛,不失为儒将之风。
三是随时做好交班的准备。毛泽东主席有句话说得好:“不要以为离了自己地球就不转了”。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既然如此,做人就应该在拎得清,放得下的前提下,随时做好走得开的准备,这不需要勇气,也不需要决心。需要的只是一点情怀和心态。
2018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