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题(13):重温他们的创业致富故事


 

总编专题13

重温他们的创业致富故事

 钮海津

 

2006年11月《财富故事》总编专题:中国民众创业致富者展览

 

20世纪期7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珠时期, 而1976年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在这段时间, 几千万知识青年以及问题公民(“黑八类”、“臭老九”等)及其家属们的回城热开始火爆, 城镇就业压力大增, 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根本无法化。


于是,这些“山上回来的, 乡下倒流的”人为了养家糊口,如同当年“上山下乡”那样自力更生,在城里自己先千起来了。

于是,中国词典里就有了一个新词: 个体户。

浙江一位叫董明的教授后来这样分析:导致“个体户”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 用结构社会学的现点来分析, 就是所谓的“结构性障碍”,即他们没有发展前途,只好一搏,“以胆发财”。于是,开饭馆的、卖服装的、修自行车的……个体经济活动在夹缝中滋生, 开始改变城市大街小巷的面貌。

随着民营经济迅速崛起, 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 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批民营企业家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民营企业家的生成依赖于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就生成情况看,民营企业家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资本积累型。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的生成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天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地利: 我国东南部历史上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较强开放度历来较大,特别是中央的开放政策和特区政策首先给予华南和东南部的沿海, 因此这些地方的民营经济起步早人和: 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得以满足,因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持支持态度。正是在这样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形势下,民营经济方迅速发展起来,民营企业就越办越多,资本积累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承包人转化型。承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方式。一些国有和集体企业被承包以后, 财产所有权仍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 财产支配权则归承包人。承包制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确定承包基数。作为承包方, 一般都希望承包基数定得越低越好。尽管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的流失, 但承包人通过正式谈判以契约形式获得的社会财富是合法的。一部承包人在承包国有和集体企业后, 因经营有方, 经营业绩突出,个人财富越积越大。

——改制型。“改制”即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的一项宏观战略。改制企业首先要进行资产评估。厂房、机器、设备和厂区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通过拍卖这种形式就可顺顺当当地进入市场。

——职业型。职业型民营企业家不是企业的老板, 只是企业中的高层经理,是以经营他人财产为自身事业的社会特殊阶层。他们具有三重鲜明的特征:其一,职业型民营企业家没有可供独立运营增值的私人财产二,他们具有超常的经营管理才能,有追求社会对自身价值认可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要求其三,他们为自己所提供的特殊管理劳动而要求获得较高的相应报酬。

系列把以上这四种类型的创业致富者按时间段分为三代:

20世纪的70年代为第一代80年代为第90年代为第三代。

老三代民营企业家主要来源于

一些农业闲置劳动者

没有被纳入严格的计划经济范国内的乡办、村办企业的负责人

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固定工作的无业人员

没有安排工作的返城“知青”

放弃公职自愿“下海”的教师、科技工作者、机关工作人员等等。

一位创业致富者对记者说:“当初以10万元为目标的时候,就想我夫妻两人会有一个好的晚年等到10万元赚到了就想赚百万元心想要把我儿子培养好;(可是)赚到一百万元之后就想赚一千万元因为我在赚钱的过程中乡里乡亲都给了我支持, (还)1000多个职工跟着我我不敢有闪失所以是在为亲成朋友而工作等賺到上亿元的时候我还要继续干,我必须承担起民族的责任,中华民族要在十一世纪实现伟大复兴,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我们有资源展现我们的,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就是众多创业致富者从为自己、为儿女、为亲戚、为员工,到为民族做贡献的历史意识进程。

从这期起,本刊分三期刊登“老三代,以集群展览的回顾形式重温他们的创业致富故事, 以此纪念1976 - 2006” 这不平凡的年代。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