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攀升,是眼下全世界金融市场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随着美联储的渐次加息,市场一方面确认并迎接美元利率的正常化进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世界经济已经渐渐走出上轮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市场也开始担心利率的上行可能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这样的一种看似矛盾的心理,背后有这样的一个隐喻:过去历次的美联储加息进程,都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美联储又会选择大幅度降息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很显然,被刺痛过数次的市场,很难摆脱这样的痛苦回忆。
与此同时,遵循着教科书来进行加息进程的美联储,似乎无法停下自己的紧缩脚步。理论上而言,美联储有两个“职责”,一是控制通胀水平,一是保持充分就业。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就业与通胀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所以就业市场如果太过繁荣,则可能会带来高通胀的问题。央行的工作就是在这两项指标之间寻求平衡。按照这样的理论出发,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下降至48年来的最低点,从任何角度而言,美联储的加息都应该是板上钉钉。而按照历史经验,美国的基准利率应该至少达到3.0%以上,才能够有效地控制通胀,这也是美联储目前对于利率的长期预测。
但面对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市场显然有些怀疑且更带有恐惧,这从今年以来的新兴市场抛售中已经可见一斑。而即使是对美国经济复苏高唱赞歌的特朗普总统,也一直对于利率上行表示反对。很显然,商人出身的总统对于利率有着跟经济学家们截然不同的观测角度,而这样的一种担忧甚至恐惧,也弥漫在金融市场上空。
理解这样的担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推导:
首先,也是目前已经发生的,是新兴市场可能面临大规模的金融动荡。今年以来,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出现了类危机的迹象,其中以阿根廷和土耳其尤为突出。在亚洲,印度、印尼和菲律宾成为受害最为深重的国家。新兴市场的危机传导链条其实是相对清晰的:伴随着美国升息,国际资本开始逐步减少对新兴市场资产的投资,而对于长期存在经常项目逆差的经济体而言,这无疑是釜底抽薪。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海外资金,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收益率开始明显上升,企业融资出现困难。这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最终带来本币的大幅度贬值压力。一旦部分边缘国家的货币贬值压力增大,一些基本面相对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也难以免疫。最终危机将被进一步放大,并逼迫很多国家通过加息来抵御资本流出的压力,而加息又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融资负担,最终带来经济的放缓甚至停滞。
事实上,这样的一个典型的危机传导过程,已经在历史上被多次重演,而IMF在处理新兴市场危机过程中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经验,也通过各种方式给予新兴市场国家各种政策建议。总的来说,避免危机蔓延的最重要法则,是要保持相对健康的经常项目盈余,并减少债务。但从本轮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大幅度增加了自身的债务,希望债务能够回到健康水平上,无异于痴人说梦。
值得一提的是,影响新兴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的中心地位。出于对币值波动的担忧,海外投资者往往要求新兴市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以美元来进行融资,这事实上也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的市场波动。如果大量的外债以非本币的形式存在,那么一旦出现本币贬值,这些外币债务负担将可能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危机就不可避免地被循环放大。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新兴市场从2015年开始出现了美元债务上升的趋势,这样的一种趋势一方面表明国际资本在过去数年中再度流入新兴市场,也是今年以来新兴市场调整的重要原因——国际投资者将美元资金抽离新兴市场,这带来了很多国家的货币贬值和债券收益率上升。而美国的持续加息,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攀升将会造成国际投资者寻求在新兴市场国家获取更高的资产回报率,而这将无可避免地对新兴市场造成压力。
在笔者看来,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带来的另一个被市场忽视的风险,是发达经济体的资产价格重估。在过去的10年中,以美国股市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呈现整体繁荣,这背后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是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股票市场的表现可以说是“现象级”的,以标普500指数为例,从2009年至今,其上升的幅度超过了300%,同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则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而在上一个周期中,标普500指数在1999年至2008年间的总体表现则较为波动,10年的总体回报率几乎是零,同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则从5.2%左右下滑至4%。相较而言,本轮经济周期中,股票市场的回报率是惊人的,而这样的回报水平背后不仅反映出企业盈利的增长,也表明大量的资金在追逐金融资产。无可否认的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崛起,与股票市场的爆发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越来越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入市场并逐步壮大,这直接带来了“被动投资”的兴起。在这样的投资模式下,资金形成了明显的抱团效应,同时因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巨大体量,其投资标的几乎毫无秘密可言。这样的一种投资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ETF市场的繁荣——ETF的投向要么是大型公司,要么是主题投资标的。而资金的持续流入则导致了先期持有者获取了更多的收益,同时也带来了可投资标的的稀缺。
毋庸讳言,这样的一种颇有些“博傻”性质的投资模式,背后存在着明显的踩踏风险。支撑这种投资模式的动力,是企业盈利的增长和持续的资金流入,但如果企业盈利持续向好,那么整体经济也会面临过热的风险,这必然会带来货币政策的收紧,这自然会造成流动性的不断的边际性收缩。眼下的美国货币政策收紧,似乎已经带来了这样的一种风险,而这个风险事实上是多数市场观察者所忽视的。
因此,在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趋势似乎难以逆转的背景下,我们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重估的风险,而这样的状况已经在新兴市场出现,而这已经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市场动荡。但对市场影响更大的,是来自发达市场的资产重估压力,而这样的重估一旦发生,可能带来的是严峻的流动性枯竭和踩踏效应。美元利率的上升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这一风险的爆发。另一方面,历史经验也证明,比风险本身更加危险的,是对风险的忽视和不理解,这也是“黑天鹅”事件爆发的触发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