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章 实验:人脑理性极限(之四)
实验课题(NO:26)你能不能找到一种达到纯真无限的科学原则?
人脑理性极限的第10种特定“实验”。
纯概念,只能为单一形式逻辑大前提实施“假定”,现实中没有。由于理论上的假定可以演变成思维习惯,这使本书当其面对学术界几乎形式逻辑一统天下的局面时,真实感受到“确立一种科学原则比发现一种科学原则更难。”当然,出自伟大哲人的“世训”,又总在激励后人对待创新科学原则要有义无反顾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正如人脑理性极限10种特定实验,于2004年在被作者初次公开其中5种实验表现时竟令无数人感到惊愕一样,概以为此观点与正在强化的“理性时代”格格不入。后来,才有更多人理解到:强调人脑理性极限原则恰恰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提醒那些具备高度理性智慧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管理者做出更实事求是的理性选择。
遗憾的是,当今知识界对人脑理性极限第8种实验结果,依旧心存异议。有业内人士指出:有关“新鲜水果都有营养成分”的三段论“垂直同一”连续第三次推演出错的原因,那是因为“新鲜苹果”自身存在“非营养成分”的大前提不纯原因所造成,而非严谨的形式逻辑推演格式自身所不能“垂直同一”正确推理三次的结局,即是说非形式逻辑本身错误。换句话:只要苹果绝对纯营养那就可以垂直同一推理到永远。
其业内人士严肃指出:“胡志平命题是不成立的”。
此时可否感受到形式逻辑的优点?其最大“优点”是能使纯概念实现“绝对纯度”。A就是A不能是B也不能是AB。单从符号区隔来看,至纯!
但要指出,如果形式逻辑专家期望把纯概念领域中的“绝对纯度”设定从理论上的假定和纸上的验算搬到现实中来,并面对客观现实去追求“纯而又纯”的科学原则,以此来设定“绝对纯度大前提”,请问:此等形式逻辑还有无实际用途?
没有。因为科学原则都是相对真理;因为在地球上找不到尽善尽美、纯度无限的绝对科学原则。现实中找不到至纯大前提,无疑也是“理性极限”!
包括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公式,一样被当代科学家发现其相对于微观领域存在的细微误差。但一个世纪以来,它却一直被人忽略了应该界定而没有界定宏观与微观之间有能量误差的“概念不纯”问题,且始终被当作数据推算的不变准绳。当然要指出:狭义相对论的“不纯”问题并不影响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科学家的地位和贡献。
因为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和不能达到纯真无限的真理;因为相对真理也是真理,而且,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都是相对真理;因为人脑的创新意识都是从模糊概念走向精确概念,一切科学原则都是在渐进发展中接近至纯的。从长远目标上看,科学原则的精准纯度没有极限;从发展过程看,真理都有理性极限。
笔者提出的“形式逻辑运用极限定律”,主旨是要求人们在同一个大前提设定下不要连续推出第三级“三段论”判断,否则难免“射箭效应”。此一原则性判断是基于科学原则都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更不是至纯概念的基本判断。
希望崇尚单一形式逻辑的学者(除数论研究者),不妨放弃“A是A”、“B是B”的单一纯概念演绎,到生活中去,到实际中去,直接面对事实提取概念;不要耻笑辩证逻辑的“双重性”,且自觉用辩证逻辑来校正自己的概念设定。A是A,A可能与B存在对应关系和依赖关系;A或许并非是绝对的A,而B也并非是至纯的B。尽管相对真理不如纯概念纯度更高,但它接近实际很可靠,其科学效用远比纯概念威力更大。
形式逻辑因其概念设定追求高纯度,也就总能发现辩证逻辑概念不纯问题,尤其耻笑概念互动的双关性;辩证逻辑运用对应综合思维,也总能发现形式逻辑的致命缺陷,尤其反对纯概念形式至上。笔者主张两种逻辑并存互补。在找不到至纯科学原则条件下就必须尊重双关的、对等的、对应的辩证逻辑方法,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用对等概念和对应方法来动态调整和修正概念形式“同一律”一贯到底可能失之初衷的偏差。
基于理性极限原则还有如下思考:
当今的科学与教育对现有概念基础上的推理判断已经养成习惯。目前,在有显著理性规则的概念系统中兜圈子已然成为学界不易自我克服的弊端。以为只有在引进的既有概念基础上推理判断才拥有权威性确定性,忽视了基于综合知觉积累的语言和行为响应的规律性——科学界普遍认为此类“语言和行为”属于不科学不确定领域。
如果这样,即可断言科学事业发展前途就只剩下一条路:先把地球人都改造成只遵守既定概念规则的“机器人”,没有感觉、没有情绪、没有直觉响应,只有规则统一的概念应答,只有函数统一的数字运算。于是,概念定则和程序运算即可一统天下了!人脑和感官的所有“确定性”便都能依赖既有概念系统而编制程序输入输出了!
可能吗?靠一座“独木桥”走下去能不能消除超越理性的直觉响应?能不能消除综合知觉的自发言行?能否实现马克思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幸福生活?
人脑两种基本的神经功能共同决定智慧输出的科学原则,要求我们在科学领域必须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的各种行为。在对宏观探索和微观奥秘的认识还远未达到尽在掌握中的条件下,急于把数字化手段推向极端并非理智。
不妨做个预测:目前的知识体系转为人脑自觉概念系统的确定性可以成为人工智能化数字化的覆盖领域。但面对人脑综合知觉的感觉优势,当下能否采用数字化模型实现预控?再,人性人格、人的幸福生活体验需不需要电脑程序的全面替代?
眼下,生命物种中较稳定的DNA基因排序已经被人工解密,这自然开辟了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解决生命课题的小部分前景。可是很遗憾,人脑、人体、人的神经传感系统和人的心理世界还有很多不稳定的东西、时有时无的东西、或多或少的东西、随时变化的东西,也在微观领域决定生命物种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RNA即如此。
RNA分泌及其运动规律有完全不同于DNA的表现。其发生和运动原因极其复杂,它伴随视听感觉而变化,伴随记忆激活而变化,伴随疼痛寒热而变化,还能伴随体内病毒侵入而变化,更能伴随生活环境而变化,甚至伴随生命衰老而变化……它既有遗传因素奠定的基础,又有外界信息刺激构成的多变条件,更有人的感官优势传入大脑的生化介质记忆存储所长期积累的根本性原因……还有许多人类自己对自身认识的盲区。
据最新科研成果显示:遗传基因DNA排序组合的良变与恶变,均与人脑RNA分泌与刺激有关。面对上述不确定性条件,你如何选择数字化模型?或可假定某一种前提条件来设计数字化模型并建立可操作理论体系,但你能否假定时间不变、环境不变、每个人所处的外界信息刺激条件不变?能否假定每个人综合知觉积累均能套进预先设定的数字化模型?不能。尤其在目前,该领域研究还处在点滴发现和需要长期积累的初始阶段。因此,对那种数字化技术前景的美妙向往,切不可主观浮躁,必须耐心探索!
是的,现代化离不开数字化。但科学理论也不赞成把人自身搞成1+1=2。整个20世纪,是“数字化”世纪,更是学界试图用初级理性价值观单一目标指向统一人类行为、统一物质世界的世纪。在这个世纪,既有的概念积累成了科教兴国的唯一希望,人们无视微观探索的艰难和深远,无视人脑理性极限,无视人的感觉优势,无视影响和改变综合知觉积累的外界信息刺激条件,无视人性行为之先导并非属于理性思维。
也因此,“理性极限”原则是一副清醒剂。对教育家来说,可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教育手段;对政治家来说,可促使其拥有更高决策智慧;对经济学家来说,可助力发现双重性经济策略;对社会学家来说,可引领他们更确切把握新的社会现象;对人类智慧来说,可避免单一形式逻辑把人脑扭曲成机器人品质和状态;对人工智能来说,可使智能机器最终看到的机器能耐只能覆盖人脑思维过程已经约定的自觉概念领域。
(
(
(
(
当然,即便是到了智能机器能产生情感的时代,科学家仍然要保持清醒头脑,不去幻想电脑将替代人脑的一切权益。因为人的多数幸福生活要靠他(她)自己去亲自感知。一位现代女性说:“高智能计算机帮我挑选一件适合我的商品,总是没有我亲自逛商场在赏心悦目中享受购物令我感到快意。哪怕电脑的智能优选水平比我高出10倍,我也绝不会把属于我的幸福让给它!”瞧吧,人的感官感觉已开始争夺社会生活空间了!
毫无疑问,即使是全社会发展到智能化家庭生活时代,数字化也不能替代或忽视千百万人的个体感觉所应该享有的幸福体验权利——这才是理性思考。现代社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文明社会理性规则的进步以及人脑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都要考虑给人类自己留下足够的非理性生活空间。它恰恰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性极限原则”。
在后面章节中,有关“意识起源七段论”的接续探讨,将使本书读者更深入理解到智人种群祖先们凭借感觉记忆所造就的优秀人脑功能,其推动文明史进步的伟大功绩。人脑的自觉概念系统之所以能主持并调控人的理智行为,不单是因为自觉概念包含了理性内涵,更因为最初的理性萌芽要依赖于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的孕育。
全世界每个科学家都可以去做这样一种设想:一个没有多少自觉概念系统积累的人,他凭借高度灵敏和十分发达的综合知觉脑功能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注:曾接受CCTV采访的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那位生活中的“原型”即属于此类)但是,任何科学家都不能去做另一种设想:一个没有足够发达的综合知觉脑功能、而只有足够丰富的自觉概念积累的人,他也能干出相比智能机器人更高效、更富有创意的工作和成果。
我们都是现代人,我们都有理性极限。科学使命是努力实现用理性规则把社会成员应该而且必须约定共识的一切思想、一切行为用数字化概念统一起来,但科学的使命不应该无视全球60亿颗大脑,其体现基础性先导作用的生化物质积累所构造的自发的综合知觉响应条件,那才是最具个性、最有灵性、最需要自我感觉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脑的综合知觉“灵性”链接自觉概念思维所达到的创新高度,是智能机器可以事后模拟,却是它唯一不能事前超越和胜出的伟大的人性智慧。我们赞赏智能机器遵守人脑思维规则又有速度胜出的机械运算能力。不过,这里必须写下一句不朽的真理:人脑与电脑就像雄鹰与麻雀,有时雄鹰比麻雀飞的低,但麻雀永远超不过雄鹰的创意高度。
越是人工智能普及年代,教育界越要重视新一代人脑综合知觉记忆链接“灵性”深度与广度的升级培育。这是人类永远保持超越机器智能创意优势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