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随感录之战马


 

塞下曲

 作者:王昌龄 (唐)

  •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       这是一首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诗中可见当时骑马已是一种社会风尚。马是古时行军打仗的重要战略储备,直接影响着古中国的政治格局,对中国历史的演变、版图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  

  •      “秦源于上古,舜时重用,助禹治水有功,领封崤西。周天子马放南山,秦牧之。然弱居一隅,且常战戎夷。至周亡礼崩,诸侯混战..."秦人的先祖就是养马的,这是迫于北方多个少数民族的长期侵扰,护卫家园的同时,也积累了马背上作战的经验,为始皇帝逐一灭掉六国积蓄着国战实力。这一时期,马匹保护了农业文明抵御游牧民族的摧残。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北方莽莽阴山之中,筑起长城,将匈奴人隔档在关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得以大面积开垦,农业文明开始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长治久安的盛世。

  •  

  •       汉代骑兵的大量使用,有效的保护的中原文化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巩固。在固定土地上繁衍起来的农业文明,是无法和来去无踪的游牧部落抗衡的,战马的出现,往往决定了战事的倒向。公元前119年西汉霍去病能决胜千里之外,追击北匈奴退出漠北,让南匈奴归顺朝廷,将汉朝的版图向北扩至人迹罕至的冰原地带,马匹功不可没。他“封狼居胥”的故事,也成为后世男儿一生追随的最大成就。也让统治者更加重视国家对马匹的饲养管理。

  •  

  •  

  •       对比同时期西方的战争,无论是亚历山大的骑兵从爱琴海踏至印度河,还是奥斯曼帝国庞大的军队占领中亚和西亚,战场上风驰电掣的骏马都是瞬间让人闻风丧胆。除了以步兵方阵配合作战见长的罗马军团,终究不敌匈奴人的铁蹄,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堡被攻破。

  •  

  •  

  •       随着唐宋帝国的落寞,中国的经济中心不断的南移,新的时代矛盾出现,火器的出现,减弱了马对战争的作用,宋时甚至出现没有良马给军队供应,少数民族又不断的南侵,出现了元明清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情况。

          纵观古代中国的战争史,对于华夏民族而言,马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在中国文化中,矫健的骏马被更多的赋予了奋发向上、勇往无前的精神。

  •  

  •  

  •       本期带大家鉴赏的就是这尊在诗田文创空间展出的铜奔马青铜雕塑,我们从历史课本中知道它叫"马踏飞燕“, 又名马超龙雀。这是由陕西省著名文物复刻公司周韵青铜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按照原文物1:1复制,再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手艺。原物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为镇馆之宝。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它曾多次登上中国邮票的封面,全国许多城市广场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雷厉风行之势,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出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鼓舞。

           现如今,马踏飞燕已经成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标志。杨凌,作为古丝路的重镇之一,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打造国际化文明城市,吸纳海内外游客来杨凌参观学习。诗田文创空间,是杨凌地区知名度最高、品牌影响力最大的民营文化企业孵化器,吸引了如周韵青铜等60多家文化企业和协会入驻,孵化面积达3500平米。已帮助当地小微文化企业在运营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品牌营销、商业策划等方面获得诸多成就。

           像铜奔马一样积极向上、锐意进取,是我们诗田人的精神面貌,我们愿与您携手,以我们的专业孵化团队,让您和您的公司换发新彩,奔向“健康、和谐、新生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