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或为A股的定海神针


  继国务院金融委和一行两会系列利好政策出台之后,各项纾解民营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的措施纷纷出台,各路资金整装待发,央行的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银保监会拟取消险资股权投资行业范围限制、上交所和深交所纾困专项债的发行、基金业协会的“绿色通道”,一场拯救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危机的战役正拉开序幕。

  毋庸置疑,高层的喊话,各部门政策的协同,无疑为市场注入了比黄金还贵的信心。10月22日,A股一扫国庆长假以来阴霾,全线飘红、券商板块直接涨停;尤其让股民们感动的是,10月25日,在24日隔夜美股三大股指惨遭血洗阴影下,一向“跟跌不跟涨”的A股居然走出低开后止跌企稳、红盘收市的独立行情,以至于有股民在网上贴出了“A股独立日”的猩红画报,让观者无不热泪盈眶。

  A股亟需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针

  A股真的独立了吗?上市公司股票质押之危真的解了吗?面对质押市值近4.3万亿元、占A股市场总股本比例逾10%的庞大的股票质押“堰塞湖”,各种项政策和资金或能暂时从信心上稳住A股跌势,但有限的增量资金显然不可能真正给巨量的质押股票“解套”,股票质押“堰塞湖”依旧在那里,风险仍旧需要靠市场本身去纾解,仍旧有赖于市场的稳定和逐步走强。而如果市场走势拂逆救市之心,则“堰塞湖”的水位或再升高。

  解铃还须系铃人。能否引领市场逐步走稳、走强的,或许还在A股市场本身,在于市场自身机制的改良,在于找到能让市场稳健发展的“定海神针”。对于崇尚短期炒作、崇尚各种概念的A股而言,市值管理或许就是我们要找的“定海神针”。

  A股市场大起大落的常态性或“病态性”是如何炼成的?典型的散户市场特征及其客观存在的“羊群效应”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上市公司运作的不规范,虚假信披、业绩造假、分红不落实等等,而归根结底是缺乏规范合理的市值管理。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套现之后,现金落袋,哪管它股价落地!

  某种程度上,A股走到如今这般境地,市值管理缺位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如果上市公司不重视自身市值的管理,缺乏对股东应有的回报之心;如果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及高管不关心自家公司的股价,那么对于股民而言何来价值投资之说?留给股民的便只有跟风炒消息、炒概念了,如此短期投机风气之盛,股市焉能不大起大落?

  所以,鼓励和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值管理对A股市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可以平滑市场非理性波动,稳定市场预期,避免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只有每家上市公司及其高管都真正重视起自身的市值管理,才能真正建立起以企业市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使股东和经营者的目标趋同、利益趋同,才能促进上市公司经营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A股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因此,鼓励和推动上市公司树立市值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市值管理水平应当成为当下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的共识。

  市值管理或为A股的定海神针

  市值管理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管理概念。它是伴随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一种市场自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全面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允许上市公司按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至此,我国市值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由自发探索阶段向管理规范方面迈进,市值管理的概念也逐渐清晰。

  所谓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有意识和主动地运用各种科学合规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的核心是价值管理,即价值创造与股东价值实现。

  从市值管理的目标看,其核心是追求可持续的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至少包括三层:一是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促进上市公司股东及管理层关心股价;二是在股价偏离内在价值时,鼓励上市公司运用恰当的市值管理手段,引导股价回归内在价值;三是通过市值管理抑制非理性波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回报机制,吸引长期资金。

  而上述目标的实现,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股权激励,即如何将上市公司股东尤其是大股东、高管层的利益与上市公司本身的价值管理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便是股份回购制度。

  股份回购制度改革将成为推进市值管理的契机

  股份回购即上市公司按一定的程序购回发行或流通在外的本公司股份的行为,是市值管理的首要手段。从国际上看,股份回购是国际通行的公司实施并购重组、优化治理结构、稳定股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上市公司反馈投资者的一种分红形式。

  但我国股份回购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公司法》最初是明文禁止公司收购本公司股票的,只有两种允许股份回购的例外情形,即公司为减少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2005年公司法修订时,增加了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以及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两种例外情形,并对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数额限制等作了规定。

  随着公司股份回购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及回购数量的不断扩大,上市公司在通过股份回购实施市值管理中面临的矛盾和困惑不断凸显:一是允许股份回购的情形范围较窄,难以适应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以及适时采取股份回购措施稳定股价等实际需要;二是实施股份回购的程序较为复杂(一般须召开股东大会),不利于公司及时把握市场机会,适时制定并实施股份回购计划;三是对公司持有所回购股份的期限规定得比较短,难以满足长期股权激励及稳定股价的需要等。

  因此,改进和完善股份回购制度的迫切性日渐增强。正是在此背景下,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对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有关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的规定进行了专项修改,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补充完善允许股份回购的情形。将现行规定中“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这一情形修改为“将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增加“将股份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和“上市公司为避免公司遭受重大损害,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两种情形,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兜底性规定。 

  二是适当简化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提高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数额上限,延长公司持有所回购股份的期限。规定公司应将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以及上市公司为避免公司遭受重大损害、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而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授权,经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的董事会会议决议,不必经过股东大会决。

  三是补充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规范要求。为防止上市公司滥用股份回购制度,引发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利益输送行为,增加规定上市公司收购本公司股份应当依照证券法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上市公司收购本公司股份应当通过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进行。

  毫无疑问,对股份回购制度的专项修改在当前市场背景下出台可谓恰逢其时,是一项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将极大地拓展市值管理的内涵与空间,开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新纪元。

  短期看,允许“上市公司为避免公司遭受重大损害,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而回购公司股票,将有利于上市公司主动维护股票市值的稳定,提高公司股票的含金量,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减少股价波动。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如果由上市公司回购注销超跌股票,势必大大提升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预期的问题,推动纾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之风险。从国际资本市场的经验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对证券市场股价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美国过去十年牛市是如何炼成的?某种程度与美股市场大股东不断回购自己的股票有很大的关系。

  长期看,允许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整体价值及广大中小投资者股东权益进行股份回购,有利于增厚每股净资产,夯实估值的资产基础,健全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促进资本市场整体平稳运行;同时,允许股份回购的情形增加后,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或者员工持股计划以及发行可转债提供股份来源,既有利于上市公司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又利于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益,提升对股东的回报能力。

  如果上市公司能以此次股份回购制度修改为契机,按照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值管理,选择适当时机、适当比例回购本公司股份,进而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必将有利于公司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整体质量和投资价值;如果上市公司能建立对股东长期稳定的回报机制,必将逐步引导投资者培育价值投资理念,减少投资性,从而从整体上抑制市场的非理性波动;那么,市值管理必将在促进A股稳健运行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我们呼唤和期待A股的市值管理时代的到来。但是,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从市值管理法律层面障碍的纾解到规范的市值管理的实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厘清、许多配套机制需要跟进,如:上市公司信披制度及其监管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如何纠正上市公司将市值管理简单等同于股价管理的倾向,防范可能出现的联合坐庄、拉升股价、操纵市场等行为;如何严格限制上市公司融资投资后财务杠杆率;等等。

  总之,A股离真正的市值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除了前行或许没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