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问题研究
——森林指数实证分析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森林指数的指标据此设计。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正在试行绿色发展指数。本文就绿色发展指数的核心部分——森林指数进行研究。森林经济指数简称森林指数,对森林经济进行统计分析监测,指标体系具体包含森林网络、森林健康、林业经济、生态文化、森林管理五个方面30项指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2017年邵阳市森林指数是90.25%,其中:森林网络指数100%、森林健康指数86.39%、林业经济指数96.42%、生态文化指数83.97%、森林管理指数92.19%。
1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
1.1政策背景
十九大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九大强调: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1.2环境背景
邵阳市境内森林密布,2.0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耕地占4459平方公里(百公顷),园地占710百公顷,林地占12373百公顷,牧草地占428百公顷,水域占680百公顷,林业用地占60%。邵阳市委、市政府针对森林优势,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经济,构建了优势互补、循环相生的发展格局,让森林经济成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1.3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设计出一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森林经济指标体系,并结合实践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力求能够反映一个区域森林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分析其对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深度影响。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森林经济指标体系,可以为地方政府全面了解森林经济发展现状提供依据,可以更好地为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提供参考,最终实施森林立体综合开发、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目标。
1.4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首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构建指标体系原则。根据构建原则对指标进行“海选”,再进行初步筛选,筛掉明显不适合的指标。基本方法:一是主观预断。根据课题组成员及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判断哪些指标可以入选,哪些指标不能入选。二是理论分析。根据森林经济发展的内涵、特征、基本要素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选择重要且针对性强的指标。三是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结合对邵阳森林经济的实地考察结果和相关部门提供的有关社会经济条件、森林资源状况的详细资料,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指标,建立森林经济指标体系。
2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设计
2.1构建指标体系指导原则
森林经济指标体系旨在反映邵阳市在生态立市环境下,如何利用资源优势科学推进经济加快发展,森林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科学性是指标体系建立的首要原则,森林经济指标体系应广泛考虑反映森林经济成效的各个方面,将那些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引入指标体系之中。全面涵盖森林经济的特征,体现森林经济的内涵,并能够客观地反映这些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充分参考《邵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森林经济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邵阳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4-2020年)》中森林经济的具体指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监测、评价、考核工作的需求,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引领作用。
通过森林经济指标体系,准确理解、精准认识森林经济的内涵,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实现邵阳市委“二中心一枢纽”的建设目标。
在具体指标的设计和选择上,要突出重点,避免指标相互重叠,选择最能反映森林经济特征的全局性、关键性、代表性的指标。纳入该体系的各项指标因素必须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以便进行定量分析。过于抽象的分析概念或理论范畴不能作为指标引入体系;现阶段还无法实际测定的指标也暂时不予考虑。
在森林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既要体现各地区发展的统一性,又要兼顾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既要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又要考虑其可比性;既要考虑指标的稳定性,又要考虑其敏感性;既要考虑指标的可得性,又要考虑指标的可靠性。
2.2指标体系设计
森林指数的指标包括五大方面:
A、森林网络
1、林地面积
2、人工造林面积
3、森林抚育面积
4、林木蓄积量
5、四旁零星植树
6、森林覆盖率
B、森林健康
1、自然保护区个数
2、自然保护区面积
3、自然保护区职工
4、退耕地造林
5、花卉种植面积
6、树种丰富度
C、林业经济
1、林业总产值
2、经济林种植面积
3、经济林种植产量
4、林业单位数
5、林业从业人员
6、林业职工平均工资
D、生态文化
1、绿地面积
2、公园面积
3、林业旅闲产业收入
4、举办生态科普次数
5、义务植树尽责率
6、古树名木保护率
E、森林管理
1、管理制度完善度
2、国家储备林面积
3、林业投资完成额
4、土地增值税
5、财政环境保护支出
6、美丽乡村个数
类别 |
细化指标 |
计量 |
标准值 |
依据 |
|
单位 |
|
||||
一、森林网络 |
1、林地面积 |
千公顷 |
729 |
国土面积35% |
|
2、人工造林面积 |
千公顷 |
10.4 |
国土面积0.5% |
|
|
3、森林抚育面积 |
千公顷 |
20.8 |
国土面积1% |
|
|
4、林木蓄积量 |
万m³ |
7169 |
大于上年 |
|
|
5、四旁零星植树 |
万株 |
772 |
大于上年 |
|
|
6、森林覆盖率 |
% |
35 |
国家要求 |
|
|
二、森林健康 |
1、自然保护区个数 |
个 |
24 |
每个县2个 |
|
2、自然保护区面积 |
千公顷 |
120 |
个数5倍 |
|
|
3、自然保护区职工 |
人 |
480 |
每个20人 |
|
|
4、退耕地造林 |
公顷 |
1465 |
大于上年 |
|
|
5、花卉种植面积 |
公顷 |
2429 |
造林面积10% |
|
|
6、树种丰富度 |
% |
80 |
国家要求 |
|
|
三、林业经济 |
1、林业总产值 |
亿元 |
18.77 |
年增5% |
|
2、经济林种植面积 |
千公顷 |
133 |
大于上年 |
|
|
3、经济林种植产量 |
万吨 |
69.38 |
大于上年 |
|
|
4、林业单位数 |
个 |
366 |
大于上年 |
|
|
5、林业从业人员 |
人 |
7100 |
每个20人 |
|
|
6、林业职工平均工资 |
元 |
58665 |
不低于当地工资 |
|
|
四、生态文化 |
1、绿地面积 |
公顷 |
8300 |
每万人10 |
|
2、公园面积 |
公顷 |
2490 |
每万人3 |
|
|
3、林业旅闲产业收入 |
亿元 |
36.26 |
林业产值2倍 |
|
|
4、举办生态科普次数 |
次 |
5 |
工作要求 |
|
|
5、义务植树尽责率 |
% |
85 |
工作要求 |
|
|
6、古树名木保护率 |
% |
100 |
工作要求 |
|
|
五、森林管理 |
1、管理制度完善度 |
% |
85 |
工作要求 |
|
2、国家储备林面积 |
公顷 |
1214 |
造林面积5% |
|
|
3、林业投资完成额 |
亿元 |
18.13 |
大于林业产值 |
|
|
4、土地增值税 |
万元 |
30000 |
大于上年财收3% |
|
|
5、财政环境保护支出 |
万元 |
142148 |
大于上年财支3% |
|
|
6、美丽乡村个数 |
个 |
64 |
新增村总数2% |
|
|
|
|
|
|
|
|
分为5大类30个指标。权重设计为:森林网络、森林健康、林业经济、生态文化、森林管理,占比分别为:22%、20%、20%、20%、18%。30个指标,除了比较重要的人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树种丰富度、林业总产值、公园面积5个指标赋值5分之外,其余25个指标均为3分。
森林经济的评价方法采用建立分层次、多角度的指标体系进行,对森林经济实行综合评价。评价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选取指标,二是确定指标权重,三是将多指标加权,最后形成一个整体评价值,同时具有分项指标评分值密切配合的森林经济综合评价体系。
单指标评价方法:设30个正指标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森林指数的指标体系”由森林网络、森林健康、林业经济、生态文化、森林管理共5个方面(或子目标)构成,各子目标或森林指数分类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1. 森林指数计算公式为:
2. 森林指数分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
3森林经济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森林经济指标体系设计的优良与否,取决于能否客观准确反映区域内森林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并有效监测其运行的状态与效果。指标体系一经确立,就形成森林经济的基本价值取向与量化标准。在前期森林经济指标框架的基础上,我们搜集整理了2017年、2016年邵阳市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3.1森林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
类别 |
细化指标 |
计量 |
权重 |
2017年 |
2016年 |
单位 |
|||||
一、森林网络 |
1、林地面积 |
千公顷 |
3 |
1235 |
1237 |
2、人工造林面积 |
千公顷 |
5 |
24.29 |
23.55 |
|
3、森林抚育面积 |
千公顷 |
3 |
54 |
52 |
|
4、林木蓄积量 |
万m³ |
3 |
7469 |
7169 |
|
5、四旁零星植树 |
万株 |
3 |
883 |
772 |
|
6、森林覆盖率 |
% |
5 |
60.7 |
60.5 |
|
二、森林健康 |
1、自然保护区个数 |
个 |
3 |
20 |
21 |
2、自然保护区面积 |
千公顷 |
3 |
121 |
123 |
|
3、自然保护区职工 |
人 |
3 |
476 |
458 |
|
4、退耕地造林 |
公顷 |
3 |
901 |
1465 |
|
5、花卉种植面积 |
公顷 |
3 |
2092 |
2129 |
|
6、树种丰富度 |
% |
5 |
70 |
65 |
|
三、林业经济 |
1、林业总产值 |
亿元 |
5 |
18.13 |
17.88 |
2、经济林种植面积 |
千公顷 |
3 |
170 |
133 |
|
3、经济林种植产量 |
万吨 |
3 |
69.96 |
69.38 |
|
4、林业单位数 |
个 |
3 |
355 |
366 |
|
5、林业从业人员 |
人 |
3 |
10856 |
11144 |
|
6、林业职工平均工资 |
元 |
3 |
49773 |
43092 |
|
四、生态文化 |
1、绿地面积 |
公顷 |
3 |
8808 |
7128 |
2、公园面积 |
公顷 |
5 |
1969 |
1815 |
|
3、林业旅闲产业收入 |
亿元 |
3 |
40.14 |
29.34 |
|
4、举办生态科普次数 |
次 |
3 |
2 |
2 |
|
5、义务植树尽责率 |
% |
3 |
90 |
88 |
|
6、古树名木保护率 |
% |
3 |
88 |
85 |
|
五、森林管理 |
1、管理制度完善度 |
% |
3 |
66 |
65 |
2、国家储备林面积 |
公顷 |
3 |
646 |
1619 |
|
3、林业投资完成额 |
亿元 |
3 |
17.11 |
10.27 |
|
4、土地增值税 |
万元 |
3 |
45701 |
32651 |
|
5、财政环境保护支出 |
万元 |
3 |
112200 |
77727 |
|
6、美丽乡村个数 |
个 |
3 |
59 |
57 |
3.2应用研究成果分析
根据权数、实际值、标准值计算,2017年邵阳市森林指数是90.25%,达到优秀。其中:森林网络指数100%,林地面积、人工造林面积、森林抚育面积、林木蓄积量、四旁零星植树、森林覆盖率,全部达标。森林健康指数86.39%,只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刚刚达标。自然保护区个数83.33%、自然保护区职工99.17%、退耕地造林61.50%、花卉种植面积86.13%、树种丰富度87.50%。林业经济指数96.42%,经济林种植面积、经济林种植产量、林业从业人员达标,林业总产值96.59%、林业单位数96.99%、林业职工平均工资84.84%。生态文化指数83.97%,其中:绿地面积、林业旅游休闲产业收入、义务植树尽责率达标,公园面积79.08%、举办生态科普次数40%、古树名木保护率88%。森林管理指数92.19%,只有土地增值税达标,管理制度完善度77.65%、国家储备林面积53.21%、林业投资完成额94.37%、财政环境保护支出78.93%、美丽乡村个数92.19%。低于70%的有:举办生态科普次数40%、国家储备林面积53.21%、退耕地造林61.50%,要大力改进。
邵阳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可是随着森林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经过进一步开采和利用后,是否还能保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原貌,如何通过本指标体系指导科学、适度开发,保持其可持续性,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加以关注。如何把林业生态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推动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是邵阳市在深入挖掘森林经济潜力时面临的最大挑战。
3.3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