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幸福的人


 新时代的共设建立,中国问题迎刃而解决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人

徐景安

2018年10月15日

 

一、时代与幸福

幸福这个词,现在频频出现,也有以幸福命名企业、社区、城市的。但对什么是幸福,怎么才幸福,似乎没有深入研究。民间谈起幸福,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说法是幸福很简单,肚子饿了有馒头吃,要拉屎有茅坑蹲:一种说法幸福太遥远,关心眼下问题,对象啦、买房啦、上学啦等等。

无论城里人、乡下人,大家都在忙,叫做过日子。过日子,首先得有钱,挣钱放在第一位。也有人想出名,当名星、做网红,最后还是落在钱上。现在,当老师、做医生、搞学问的,都想挣线,经商的更不用说。

如今市场经济,政府发展第一,民众挣钱第一。这就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动力,取得了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普遍改善。

但问题也不少,存在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各领域。所以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

新时代意味着社会价值目标的重大转变。打土豪分田有地,建立新中国是革命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政治挂帅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第一的时代。那么,新时代什么含义呢?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

经过40年改革,中国将走向以人民幸福为目标的新时代。

经济发展为目标与人民幸福为目标有什么区别吗?从理念上讲,经济发展是手段,人民幸福是目标,不能以牺牲人民幸福为代价追求发展。现在大力整治环境,禁止和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就是纠正在发展第一名义下引进或举办污染企业的错误。发展是政府为主体,而幸福是人民为主体。幸福是不能代表的,幸福是一种个体的感受,既要重視人民整体的利益,也要尊重每个个体的权益。所以,为人民谋幸福,要求我们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方法上讲,就是要关注、测评人民哪里幸福、哪里不幸福,提出整改措施,从人民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如今直接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是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间、官民间、户籍与非户籍间的差别。

全社会同样应以幸福为目标,创建幸福企业,造福员工、造福顾客、造福股东。创建幸福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感成为衡量社区工作、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的唯一衡量标准。创建幸福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幸福人生做准备,教育怎么做人,能融入社会:教育怎么掌握方法和技能,能服务社会。

政府和社会是为民众幸福创造条件,幸福还是不幸福最终取决于每一个人,幸福的钥匙在自己手中。

 

二、金钱与幸福

现在盛行以金钱为标准的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以获得为尺度的幸福观。市场经济以金钱、以自我、以获得为追求,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其合理性。

现实生活中,柴米油盐、结婚生子、教育医疗、买车买房、旅游逛街,哪一样不需要钱?金钱是人生存和享受的基础,也是实现事业和理想的手段。但把挣钱作为唯一、至上、终极的目的,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这就步入了误区。

从全社会来说,对于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兴趣的人来说,用金钱来衡量,是不合理的。逼迫公务员、医生、教师、文人抛弃或背离自己的职责追求金钱,是不道德的。现如今,舆论导向、社会氛围对财富的过分炫耀,使人们以为有钱就幸福、有钱就成功,以至为了获取金钱而不择手段,既造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也使自己走上不归路。

金钱是获得幸福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但不是幸福的唯一、更不是全部。

幸福的来源是

物质层面。物质重大需求的满足,能带来幸福感。买了一幢别墅,看着大海,幸福感油然而生。这种幸福感是真实的,不能说是虚假的。这就是人发财、赚钱的动力。但物质层面的幸福感,是短暂的,看一个星期大海,就会感到无聊,需要不断的新的刺激,而效果是递减的,天天吃鲍鱼、海参,就不好吃了。而且还有可能是有害的。所以,人单单追求物质幸福是不够的。

情感层面。亲情、友情、爱情,信任、拥护、爱戴,都会带来幸福感。来自人和人的真情所产生的幸福感,要比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长远得多、持久得多。而且多多益善,没有害处。

现代社会恰恰忽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幸福。一颗柔软的心、一个纯净的笑、一个尊敬的礼、一个亲切的问,都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带来愉悦。回家对老婆好一点,工作对同事好一点,服务对顾客好一点,并不难做到。你对老婆好、对同事好、对部下好、对朋友好、对顾客好,人家也会对你好。

追求物质幸福,需要竞争算计运气,付出疲惫的代价,承担亏本的风险。而获得情感幸福不需要勾心斗角、十分容易。我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不去争取人人可以获得的幸福,非要去追求不易的幸福,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幸福呢?

精神层面。最幸福的是来自精神需求的满足。何谓精神?即超越生命有限的永恒。人想永恒,就信教,这就是宗教精神。把孩子拉扯大,我的生命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这就是母爱精神。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就是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受到顾客的认可,也可以实现永恒,这就是敬业精神。还有牺牲精神,你掉到了河里,我把你救上来,我虽死了,但我的生命在你的身上得到延续。

宗教精神、母爱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精神者永恒也。一个人超越自己生命的有限而实现永恒,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财富死不带走,权力过期作废,但精神是永恒的,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

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获得了永恒。孔子的思想承传了几千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人类永远纪念他们。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实现永恒吗?只要你的生命存在能够给别人带来愉快、快乐和幸福,这就是永恒。

天底下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是永恒,实现永恒就是幸福。我这样说,不是反对追求名、权、利。你能出名、当大官、发财是好事,比普通人有影响力,就能更好地造福他人、造福社会,可以永恒。

而出不了名、当不了官、发不了财的,也可以永恒。只要你的生命存在能夠给他人带来幸福,而被人怀念,这就是永恒。

所以,金钱只是幸福的一个来源,不是全部,不能以金钱至上,更不能为金钱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

 

三、自我与他人

 

现代人崇尚自我,首先考虑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没有错。上什么学校,选择什么职业,到哪个单位就业,以什么为兴趣,这都是出于自我的需要。但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他人都要以你的需要为上,不顾忌他人的利益与感受,这样的自我是不会幸福的。

爱自己

幸福首先要爱自己,身心健康,活得开心。但今天多少人真的爱自己吗?国人1亿高血压、5千万糖尿病、7成亚健康。洪昭光教授提出60岁前没有病,80岁前不衰老,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年轻人应该很爱自己吧,可15岁到35岁自杀是死亡的第一原因,为什么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呢?他们爱自己那么脆弱、那么缺乏韧性,稍遇不顺就不想活了。特别自我,往往就没了自我。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经不起打击、受不了挫折,归根到底还是不知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知道怎么才是爱自己?

爱自己有三个层次,一是本能的爱自己,为了自己,损害他人,这与动物没有区别;二是理性的爱自己,以不损害他人为原则,否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与法律的制裁;三是悟性的爱自己,真正爱自己,就是要实理生命价值。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一定爱他人、爱大家。

爱他人

一是孝敬父母。大家最不能忘记的是父母,他们养育你、记挂你、关心你。要知恩、感恩、报恩。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就是你们的健康、平安,不要再为你操心;还有物质的赡养与情感的关爱。

二是亲近周围。与你朝夕相处的恋人、配偶、孩子、兄弟、姐妹、同事、朋友、老乡,他们是你幸福的重要来源。

三是博爱他人。中国人对认识的人一般还是比较讲情谊的,争买单、很谦让、讲礼貌,但一旦超出熟人的圈子,那就不客气了。这种情况应该改变,对陌生人也应该乐于相助。

爱大家

一是遵守公德。中国人讲私德,不讲公德,没有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就是两个人排队,也非要挤到前面去。很多人喜欢乱扔垃圾、大众喧哗、争抢座位。我们一定要克服中国人的这种陋习。

二是保护环境环境污染已威胁人类的生存,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全世界有18亿人由于饮水污染身患疾病,导致每年500万人死亡。人类受化学制品的毒害,男子精子减少55%,妇女不孕症增加。

 在污染源中,工业污染占41%,生活污染占59% 。据统计,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达0.9公斤垃圾、5个不可分解的塑料袋,平均使用20克化学日用品,洗头、洗澡、洗衣服一天平均制造200公升废水……

爱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感染他人。这是现代人的良知和道德。

三是节约资源。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到少消耗一点、少浪费一点,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请客吃饭不要弄一大堆菜,尽量不要浪费。

四是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随着爱的扩大,造福社会和世界,生命价值提升,幸福感提高。

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是西方文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的凝炼,是完整的人性追求。

               四、获取与付出

现代人重于获取,升官、发财、出名,票子、车子、房子,获取了、得到了才感到幸福。但社会中每个个体都以获取为前提,必然带来矛盾与冲突。两个人谈恋爱,我凭什爱你,你应该爱我,都要先获得爱,这怎么谈得成?其实一个人能获得会感受幸福,能付出也能幸福,而且更大的幸福。

因为付出,代表你有能力,说明你有财富,或者有智慧,或者有才华。一个乞丐把跌倒的人扶起来,说明他有体力、有爱心。

因为付出,代表你被需要,一个被他人需要的人,就有存在感,一个被社会、国家、世界需要的人,那就是有贡献的人,或者是历史伟人。一个不被需要的人是废物。

因为付出,代表你有价值。今天许多人说,要实现自我价值。住豪宅、开名车、戴名表,总之是吃喝玩乐,享受人生。这是自我満足,而不是自我价值。所谓价值,一定是客体来衡量的。一杯水的价值是什么?它能满足人喝水的需要,也就是对人有使用价值。如果这杯水污染了,不能喝了,就倒掉了,没有价值了。一个人的价值,最终是由社会来衡量的,你能造福他人、社会、国家、人类,就会受到爱戴、表彰、荣誉,这就是伟人。一个普通人能给家人、同事、朋友、顾客带来幸福,也会受到肯定、信任、喜爱,而感受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而幸福。

为什么有不少人喜爱慈善公益?能帮助别人,内心就会有愉悦感,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做公益,愿付出,得益者首先是自己。

五、幸福与道德。

经济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成为困扰社会的问题。于是,呼吁人们要讲道德。我曾经与一个年轻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凭什么要我们遵守道德,如今最需要讲道德的是官员、教师、医生、商人、文人……因为他们掌握、影响其他许多人的命运,他们应该是道德的楷模,社会最有良知的精英们都做不到,为什么要求民众?他的观点的核心是,要我讲道德,以社会讲道德为前提。反过来,人家不讲道德,我就有理由不道德。一个小偷被抓住了,一点也没有羞耻感,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偷的人,钱也未必干净!总之,不讲道德睁睁有词,讲道德反而虚弱无力。为什么讲道德?这个问题没解决。

信基督的人,为了上帝讲道德,否则会受上帝惩罚。信佛的人,讲因果报应,为了来世要积德。那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为什么讲道德呢?是为了你自己的幸福。你不讲道德,会受舆论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幸福与道德同在,离开道德越远一定越不幸福。

他人是否讲道德,不应成为你讲道德的前提。一个讲道德的人,一定受人尊敬和信任。人际关系好,社会信誉高,是一个人幸福的来源和前提。在信任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道德是商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河北一个卖油条的小伙,承诺他不用炸过的油,一夜成名被称为“油条哥”,他卖的油条比别人贵,但买他的油条排起了长队。

所以,一个人讲道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你自己的幸福。反之,一个不讲道德的人肯定不幸福。

六、幸福与信仰

信仰产生自我约束的自觉,道德来源于信仰。

那什么是信仰呢?有一种观点认为,信仰必须是先验的,是经验生活不能体验、占有、触及的,只有这样才能突破终极有限、实现自我超越。这是对宗教信仰的定义,而不是信仰的定义。所谓信仰,就是人的终极追求与心灵的敬畏。基督教信仰是上天堂而敬畏上帝。佛教信仰是进西方极乐世界而敬畏来世。儒教信仰是光宗耀祖而敬畏父母。对不信上帝、不信来世、不信祖宗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能信什么呢?那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而敬畏生命。

幸福是人的终极目的,要过得愉快、快乐,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当官、发财、出名,或者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如果只能快乐一时而不能终身幸福,这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不容易,数千万精子遇上一个卵子才有了你,躲过疾病、灾难、意外长大成人,而生命又十分短暂,一个80岁的人也只有3万多天。过好每一天,生命有价值,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追求。所以幸福也可成为信仰。

宗教信仰是先验的,先要信,“诚则明”。幸福信仰是理性的,先要知,“明则诚”。也就是先要懂得幸福知识,了解什么是幸福,怎么得到幸福,才会把幸福作为终极目标去追求,而不会坠落表面的、虚假的、短暂的“幸福”陷阱,最后得到的是不幸。所以,幸福是需要学习的、感悟的。幸福是智慧、能力、艺术和方法,幸福也是知识和学问。

 

七、幸福与中国

我在2014年出版的《你的选择与中国的未来》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每一个人的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中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

世界近现代化起源于一场理念革命,宗教人成为了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化大成为主流价值观。尤其是新教改革,把追求财富作为上帝赋予的天职。信奉上帝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西方开启了全球现代化。如今成为世界各国的追求,然而以财富为目标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全球总人口70亿,在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基本水准的情况下,对地球资源的使用己超出地球承载力的25%。美国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世界30%的资源。全世界要像美国人生活要20个地球。丹尼尔.贝尔在所著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说:“当资源非常丰富,人们把严重的不平等当作正常或公正的现象时,这种消费是能够维持的。可是当社会中所有人都一齐提出更多的要求,并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同时又受到资源的限制,那么我们将面临政治要求和经济限度之间的紧张局势。”所谓的全球现代化就是建立在少部分人富裕、大部分人贫困基础上的,当着全球人都想实现现代化,现代文明就崩溃了。

GDP为目标,以财富为尺度,以消费为追求,这导致人的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超过了地球资源的承载力与自然生态的承载力。早在1968年成立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两篇报告《增长的极限》、《人类处于转折点》,提出了零增长,不以最大限度的生产率为目标。1972年和1992年联合国举行会议,发出保护环境与持续发展的宣言。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地球誓言”上签字。我国不落其后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实现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这一切努力,都阻挡不住全球现代化的步伐,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融入全球现代化行列。中国人从政治人也就成为了经济人,经济利益最化大成为不同职业的人的共同追求,取得的成就无庸置疑,但问题同样严峻。在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基本水准的情况下,环境破环、贫富拉大,仅雾霾就弄得民不聊生,不得不停产停课,那么中国都现代化呢?

全球现代化之路不通,根本原因是价值目标、价值尺度、价值标准,是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的财富最大化。2025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百亿,现在一个地球不夠用,将来百亿都向发达国家看齐,都像过发达国家人那样生活,要增加多少个地球呢?圣雄甘地一语道明:“地球上的资源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但它无法满足每个人的贪婪”。

世界的出路何在?中国的出路何在?就是价值目标、价值尺度、价值标准,从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的财富最大化转为幸福最大化,经济人成为幸福人。以幸福为目标代替财富为目标,就可以让人类从物质追求的洪流中分流,也就是不单单追求物质层面的幸福,还可追求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幸福,实现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职业、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兴趣的不同的幸福生活。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走中国的幸福之路,实现新转折、走向新时代,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的幸福之路可以为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和榜样。

做一个中国的幸福人,过好幸福每一天,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为中国以至人类创造新文明,这是多么现实而又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