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雪原呐喊是东北新契机


  新年伊始,来自东北雪原上的一声呐喊打破了深冬的宁静。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毛振华在一段视频中控诉当地政府严重侵占民营企业权益。他在视频中说,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来了之后,是亚布力最黑暗的日子,自己更是有种被欺负被愚弄的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毛振华的呼声引爆网络热议,不少企业家、学者纷纷声援。

  透过这一事件背后,人们更为忧虑的是东北经济的发展前景。当前,东北经济困境已经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东北经济低迷的根源在于营商环境的持续恶化,而毛振华的雪地“呐喊”再次印证了这一点,让人不得不忧思。

  东北的营商环境有多差?

  既然多数矛头指向东北的营商环境,那么从东北投资数据中必定会有所反映。事实上,东北三省的投资早已遭遇“用脚投票”的窘境。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9.87%,为全国四大区域板块中唯一负增长的地区,大幅度低于全国投资整体增速8.23%(参见图1)。

图1 2017年1-11月全国各地区整体投资和民间投资累计增速(%) 数据来源:Wind资讯,苏宁金融研究院图1 2017年1-11月全国各地区整体投资和民间投资累计增速(%) 数据来源:Wind资讯,苏宁金融研究院

  在东北地区投资规模持续萎缩的态势下,表现最明显的是民间资本纷纷抽离。2017年1-11月,东北三省民间投资约2万亿元,下滑幅度高达16.19%,不仅大幅低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民间投资增速,也显著低于全国民间投资的整体增速6.6%(参见图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北地区整体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大幅下滑,已经成为导致全国投资持续回落的最关键拖累因素。

  东北地区的资本抽离不仅体现在国内资本上,还包括了境外资本,尤其是以辽宁省这一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前沿阵地表现得最为突出。数据显示,2014-2016年,辽宁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态势(参见图2),三年吸引外资规模分别下滑了-5.6%、-34.4%和-42.2%。相比2012年,2016年的吸引外资总量在四年里锐减了88.9%。另外,同全国整体相比,辽宁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同样由最初两年的高于全国整体增速转变为大幅度低于全国整体增速。

  以上数据可以充分证明,正是由于营商环境的恶化,让东北地区不仅不受国内民间资本的待见,就连外商资本似乎也不愿驻足于此。资本的抽离,进一步印证了东北经济的低迷。

图2 2012-2016年全国与辽宁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数据来源:Wind资讯,苏宁金融研究院图2 2012-2016年全国与辽宁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数据来源:Wind资讯,苏宁金融研究院

  东北经济缘何沦为“老大难”?

  曾几何时,东北经济贵为中国经济的脊梁,享有“共和国长子”的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东北经济却日渐低迷,近年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态势,成为了拖累全国经济发展的“老大难”。相比深圳、上海等地的活力无限,东北经济宛如一潭死水,增长与转型均陷入困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人唏嘘不已。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东北经济成了拖累全国经济的“老大难”?归根结底,在于东北地区较为僵化的体制机制。得益于计划经济制度红利和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东北地区的石油加工、煤炭、钢铁、农产品、木材等资源型行业对全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绝对引领作用。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渗透到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方方面面,固化了东北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难以扭转的体制惯性;而资源优势随着资源价格的回落、去产能的推进也变成了“资源诅咒”。东北地区各级政府的危机和忧患意识缺失,加之法制化、市场化程度始终落后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给东北经济转型带来了多重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的振兴东北计划中,国家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主要放在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上,设法通过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这一系列举措在无形中进一步巩固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绝对统治地位,强化了行政色彩的同时也放缓了市场化进程。如此一来,作为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的主体,民营经济在东北的体制环境下难以健康成长。

  近些年,诸如毛振华呐喊事件并不是个案,关于东北营商环境日渐恶化的报道也不鲜见。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承诺的政策不到位,对企业吃拿卡要、“关门打狗”;政府政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令企业无所适从;一些官员庸碌无谓、以懒政怠政应付企业需求;企业财产权和知识产权被侵犯,投诉无门。因此,各路资本都对东北地区“敬而远之”, 不敢长期入驻,使得 “投资不过山海关”成为一句俗语。

  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民营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市场经济难以活跃。而东北地区如果不加快构建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那么市场经济活跃程度不足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东北发展困局也难以破解。

  民营经济即将进入新的春天

  民营企业能否拥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土壤,政府态度与角色至关重要,对此中央的立场也是十分鲜明的。如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所言,“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在此背景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再度凸显。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和最为活跃的主体,民营经济堪称是深化改革、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发展也迎来了重大利好——中央对于民营经济给予多重政策倾斜。

  例如,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这对于肯定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激活社会创造力和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意见》从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对企业家优质高效务实服务等10个方面提出了29条具体的意见。

  在一个月后发布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再如,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这充分表明决策层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民间投资长期低于整体投资增速的问题,并把民间投资作为促进有效投资增长的主要方向。

  至于如何消除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的后顾之忧,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中央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在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中被寄予厚望。而在种种政策支持下,广大民营企业的未来可以说是方向更明、信心更强、干劲更足。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春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

  东北经济或迎来新契机

  中央对于民营经济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文件上,也已经有一些实际行动。近期,最能引起媒体关注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对 “顾雏军案”等三起重大涉产权案件进行重新审理,无疑是给奋斗在一线的所有民营企业家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么东北又在做些什么?回到本文开篇的“毛振华事件”,我们或许可以从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组织结构(见下图)中窥探一二。

资料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资料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从图中可以看到,亚布力管委会一方面承担着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另一方面拥有着多家盈利性公司,这些公司本可以交给市场来完成,但管委会未能厘清政府同市场的边界。正因为如此,使得原本美好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变成了其与民争利的武器。

  在扶持民营企业成长、激发创新活力并推动经济增长的大势下,毫无疑问,东北地区不能再继续墨守成规,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企业方面,都应恪守本分,坚守边界意识,尊重市场规律,做到不越位、不缺位,营造与呵护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各级政府应当倾听企业家内心的声音,保护每一个企业与每一位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当然,就眼下看,人们听到的毛振华控诉只是单方面说法,具体还需要其他多方面说法的交叉信息验证,方能真相大白。不过,面对一个知名企业家的雪地“呐喊”,相信只要是尽职尽责的政府,都不会置之不理,无动于衷。

  最后,亟待冲破经济发展困境并实现转型的东北经济,如果能够以着力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切入点,进而获得外来资本与企业家们的信任,一改从前“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面貌,或许真的是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