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文化层面剖析大清王朝的兴衰(修正稿)


 从思想文化层面剖析大清王朝的兴衰

 

胡占华 李志红

   

摘要

 

从思想文化层面剖析大清王朝的兴衰,大清王朝从崛起到鼎盛再到衰落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文化认同、和合文化、文化桎梏这样思想文化演进过程,大清王朝思想文化的兴衰与演进,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规律,文化认同、和合文化与思想文化的创新有助于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文化桎梏是导致吏制、科考领域的腐败堕落进而加速社会衰落和抑制社会创新能力思想文化根源。

 

关键词:文化认同  和合文化  文化桎梏

 

Abstract

 

Analyz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Qing Dynasty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we can see it experienced cultural evolution process of cultural recognition, harmonious culture, cultural shackles from rise to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then to quit the historical platform. It revealed such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ule, that cultural recognition, harmonious culture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contribute to the liveliness of society, while cultural shackles are the source of corruption in government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leading to acceleration of decline in society and strike in cultural innovation.   

 

Keywords: Cultural recognition  Harmonious culture  Cultural shackles

 

 


 

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思想文化层面剖析大清王朝的兴衰,不仅可以知晓大清王朝从崛起到鼎盛再到衰落的思想文化脉络,发掘对今天有价值的关于清朝问题研究的切入点,而且从思想文化层面研究清朝统治集团思想文化崛起、鼎盛、衰落的过程,有以史为鉴可正衣冠的借鉴价值,对理解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促进不同民族与宗教信仰取得共同价值认知和中华文化认同获得交集维护稳定江山一统的国家发挥着重大历史作用。 

 

一、       大清王朝崛起的思想文化准备文化认同

 

(一)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少数满族人统治中国做好文化思想铺垫

大清王朝崛起始于对中华思想文化的认同,无论是清朝祖先来历的传说还是清朝规制思想“清因明制”都是为了体现清朝皇帝一统天下符合中华文化的道统。明清史研究专家谢国桢说:“清因明制”的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之初,努尔哈赤曾受封明朝龙虎将军三次到过北京,熟悉关内风俗习惯;当他统一了东北各民族建立起后金国家后,翻译了不少汉族文化典籍,如翻译明太祖朱元璋的《大诰三编》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翻译《三国演义》作为出谋划策用兵作战的参考[1];这些书籍的翻译与经历说明清初统治者借助明朝的风俗习惯和典章制度作为统治的工具,同时也为康熙“清因明制”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明朝皇帝成祖朱棣获得政权后为答谢蒙古贵族,把北京以北塞外让渡给蒙古贵族管理,到明万历时期今天承德平泉等一带广袤地区已经成为蒙古族、满族、汉族等民族相互文化交流与贸易过渡带,笔者从平泉玉皇庙搜集文化资源资料逻辑推理,明万历时期努尔哈赤三次进京途中一定是经过这里,并洞察到明朝的种种社会弊端并在此发下宏愿夺取大明江山,这个从宗教界流传下来的口传至今在平原玉皇庙能够得到印证,这与故宫博物院排印本《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一段描述努尔哈赤文字资料可以相互印证:“帝曰:大明万历皇帝,土广民众,不知自足,反虐害小邦,而侵夺尺寸之地,大兵为人所杀,疆土遂丧于人,此天厌大明而祐我也”[2]中华文化思想文化的认同与确认为少数满族人统治中国做好文化思想铺垫。

(二)创新的八旗制度平战结合思想为迅速瓦解日渐没落的大明王朝奠定制度优势基础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确立满人八旗制度,从此八旗制度成为清朝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最基本制度,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蒙古八旗确立,崇德七年(1642年)建成汉军八旗,八旗制度军政一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有事抽调、无事归旗,以旗统人、以旗统兵,与此同时明中后期的皇室继位的多是小皇帝,宦官内宫专权把握朝廷大权,甚至为了一己之利携天子号令天下,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朝廷不但不闻不问,而且变本加厉的盘剥,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加之吴三桂反水,清军迅速挺进中原并逐步控制全国局势。清军入关后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到18世纪中叶,八旗兵营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清朝建都北京后将八旗精锐半数驻于京城,同时加强对广大地方的控制,比如在各大省会、边疆海防水陆要冲,派遣八旗长期驻守,以控扼京师以外所有最重要的军事据点。这样一支不仅常驻于辽阔边疆,而且常驻于广袤内地的武装力量为历朝所未有,是满族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主要工具[3]
 

二、       大清王朝江山一统后和合文化对政权稳固和全面鼎盛发挥关键作用

 

(一)江山一统和合文化促进民族宗教等不同思想找到思想文化共同认知点和思想文化认知交集  

清朝江山一统稳固后,以和合文化促进民族宗教等不同思想寻找思想文化的共同认知和思想文化交集。积极倡导忠直、孝道等道德理念,推崇孔孟儒家文化思想,祭拜孔子兴建孔庙,以达到巩固清王朝君权天授治理天下正统的目的;康乾时期清王朝在全国各地大肆兴建庙宇,特别是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体现出的和合文化思想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和宗庙庙宇艺术不仅为来自各地的宗教领袖、少数民族王公贵族提供居住场所和宗教活动场所,而且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展现不同民族是一家的满汉全席思想盛宴和餐饮文化,达到了一座寺庙胜抵百万雄兵、一座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稳固江山促进和合文化民族认同的目的,《热河志》所载乾隆皇帝说:“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为万世之缔构也”[4]和合文化体现天地之和、天人之和、民族之和、宗教之和、人文之和、生态之和,这一切对协调民族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吸收先进民族文化要素发挥了指导作用。普宁寺有一座四合象雕塑,象背上驮着猴子、野兔和吉祥鸟,传说有吉祥鸟衔来一粒树种,野兔将其种在土中,大象吸水灌溉,猴子负责照看,最后种子长成了大树,大家有树荫乘凉,有果子吃,使这里成为美丽、和谐的好地方!清王朝佛教界通过四合象雕塑展现和合文化能激励人们和睦相处并通过协同合作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此外康乾皇帝以身示范亲自农耕并广告天下以示亲民来达到和合天下、仁德为本的目的,这些对稳固统治以上率下发挥积极作用。

 

(二)启用汉族官吏和“清因明制”稳固统治

学习、借鉴、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善用汉人汉族官吏是清王朝达到政权稳固目标的最直接方法。努尔哈赤时期就制订了使用汉族官将的政策,开创了清因明制的先河,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学习吸收汉族文化。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顺治,汉官政策是实施在民族政策基础上的,是以统治者为主的满洲贵族为融洽满汉民族关系,解决社会稳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问题的吏制之举,康熙延续“清因明制”思想,兴科举用汉族官吏,基层80%都是汉族官吏,这不仅稳固了统治也为康乾盛世打下基础。

(三)居安思危的军事训练

大清王朝以武夺天下到康乾时期以文治理天下,达到了空前繁荣鼎盛,然而深谙明朝灭亡根源的清朝皇帝时刻不敢懈怠夺得天下所依赖的八旗军事训练制度,为延续这个制度时刻保持清王朝军队的战斗力,从康熙开始每年夏初至秋季到承德木兰围场举行军事训练和狩猎活动,这与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举行的汇聚少数民族首领和宗教领袖的文化宗教活动一武一文相互照应,彰显了清朝皇帝广施仁德、普仁天下,达到天下普乐的效果,这些文化元素从承德的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名称典故上都可以找到溯源。

 

三、       大清王朝衰落的思想文化根源文化桎梏

 

(一)清朝皇帝能力的不足没有觉悟到世界新的经济社会进步驱动因素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

乾隆时期朝廷官僚和皇帝对未来充满了自豪和自信,但历史并没有沿着统治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盛世并未长期延续,几乎在同一时期,科学革命和思想革命席卷了欧洲,英国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美国进行了独立战争、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意大利进行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的明治维新;科技革命与思想革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从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迅速演变到落后挨打的境地,在八国联军的坚舰利炮和鸦片双重的进攻下,清王朝已无招架能力。

马克思评价到:“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方思想界比较了解中国而中国思想界对自己与外面的世界还认识不清。[5]

(二)清朝文化桎梏导致思想价值追求自身从早期的积极进取创新走向追求享乐腐败堕落抑制了社会总体进取创新能力

清朝皇帝能力的不足必然导致视野的狭隘和治理能力缺失以及伴随整个统治集团吏治腐败断送的清朝治理能力,科考腐败从人才上断送了清朝的未来、戊戌变法失败葬送了清朝最后一次革新的机会,这些问题从思想文化层面分析就是能力不足与视野狭隘以及一系列负面问题形成的文化桎梏,极大地禁锢了先进思想及其发挥最大效用,尽管后来接受西方进步思想的洋务运动灵光一现似乎为大清王朝重新中兴带来一线曙光,但已经病入膏肓的清朝没落制度伴随西方侵略者的炮声与鸦片到了王朝分崩离析的边缘。

(三)西方列强把握住大清王朝这些致命弱点利用鸦片从身体到精神毒害中国老百姓进而发动侵华战争

八旗官兵享受与绿营不平等待遇,还监视、控制由明朝的降兵降将编成的绿营,八旗中被裁汰的兵丁搀入绿营,导致绿营风气败坏,兵力衰微不堪使用,导致两支不同编制兵营离心离德,清军入关后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6],与此同时鸦片在全国泛滥侵蚀毒害八旗官兵和老百姓,导致八旗官兵在外国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让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没落腐朽的大清帝国与饥寒交迫的老百姓在一批仁人志士思考中国文化桎梏等方面落后挨打原因的呐喊、抗争、振兴中华的号角声结束了帝制,进入到探索中华思想文化如何复兴和如何改变民族命运的新纪元。

大清王朝崛起于对中华文化的思想文化认同,平稳发展鼎盛于中华和合文化的发扬与光大,衰落于大清王朝皇帝及其统治集团思想文化桎梏,从三百年前大清王朝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到一百年前大清王朝寿终正寝,中国迎来思想文化新的繁荣时期,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解体带来中国思想文化的激荡的与世界思想文化的激荡与碰撞,中国从无序逐渐变成有序。今天世界秩序重构思想激烈交锋,从大清王朝思想文化的兴衰历史,我们需要借鉴汲取的是鼎盛时期和合文化来融合凝聚中国人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诸子百家的竞相繁荣做出每个人应有的智慧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史革新:《清入关前对汉文化的初步吸收以努尔哈赤推行的文化政策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月,61-65

[2] (清)不著撰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故宫博物院排印本)》

[3] 《八旗的前世今生》,http://www.toutiao.com/i6195725744523313666/2015918

[4] 梁世芳:《承德避暑山庄与“和文化”》,《光明日报》,20130912日刊

[5] 《工业革命席卷欧洲中国的统治者在干啥》,https://www.lszj.com/shijiefengyun/24946.html2015725

[6] 定宜庄:《清朝靠什么打江山、坐天下:八旗制度兴衰始末》,《时代周报》,

20151022日刊



[1] 史革新:《清入关前对汉文化的初步吸收以努尔哈赤推行的文化政策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月,61-65

[2] (清)不著撰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故宫博物院排印本)》

[3] 《八旗的前世今生》,http://www.toutiao.com/i6195725744523313666/2015918

[4] 梁世芳:《承德避暑山庄与“和文化”》,《光明日报》,20130912

[5] 《工业革命席卷欧洲中国的统治者在干啥》,https://www.lszj.com/shijiefengyun/24946.html20157

[6] 定宜庄:《清朝靠什么打江山、坐天下:八旗制度兴衰始末》,《时代周报》,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