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无感觉记忆与人脑功能03


  

  23  梦的解析难,人脑生化解析更难!

  

  总结归纳前两章,人脑“初始响应积累”分为四大种类:

一是无感觉无意识的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而初始进入人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二是有感觉但无意识地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初始进入人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三是有感觉但意识模糊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初始进入人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四是有感觉有意识地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而初始进入人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第一类第二类脑神经功能将为人脑“无意识”反应状态奠定基础。个体人脑无感觉无意识而形成的脑功能也包括每个人先天性基因遗传造就的脑内生化物质构造的细微差别。第三类第四类脑神经功能将为人脑“意识”起源、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

对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人类和现代婴儿来说,其大脑的生化功能进化过程主要依赖于前两种积累的构造状况。对完成意识起源的智人来说,初始响应积累则代表有意识的人意识到了某种从未接受过的感觉,以及没有感觉过的或刚意识到的新信息刺激。对于有意识的人,构造四种脑神经功能的初始响应积累均存在。

  即便是现代人也毫不例外,如果自己的大脑不曾通过感官神经使有感知有意识地响应感觉信息,而是无感觉无意识响应某种有害或有利介质传递,同样转为生化物质条件的脑内信息存储,即可促成无名状心理反应。如果是不曾感知的有利信息存储被自我激活,人就会表现出一种自己也说不清的亢奋或“天才素质”或特殊响应条件;如果是不曾感知的有害信息存储被自我激活,则又成为自己说不清的精神郁闷、心理障碍或成为诱发基因癌变的潜因。

  那些无意识心理现象始终伴随每个人一生。某些初始响应积累所形成的体内脑内信息刺激不能得到自我有明确“概念”反映的现象也随时伴随每个人一生。很显然,对于早已完成了意识起源的智人脑来说,多数初始响应积累是有感知地进入大脑记忆存储的,对首次感知到的陌生映像和陌生信息刺激,人们均能通过原有记忆寻找到某些自觉概念积累对其先作出或然性判断和参照性判断,然后再进一步感知使意识得到深化。此时,即便是错误判断,只要自觉唤醒并采用了“阳光概念”,均能避免无名状的不良情绪发生。

2008年加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人遭遇挫折很多,于是也就有大批学者强调“阳光心态”。说“幸福在哪里?就在自己心里!”“用阳光之心看待一切,一切都会充满阳光!”)

2008年加注:看起来像在弘扬唯心论?其实包括讲述“阳光心态”的学者未必知道“阳光概念”在人脑中对应的是独特生化物质形态,它参与神经递质链接响应可养护人的身心健康促成长寿。本书其后会阐明此一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共享的真理。)

2008年加注:当所有人——除已经罹患精神失常疾病者外,人人都能明白上述跨学科的共享真理后,就不用烦劳大批学者再为“阳光心态”而呐喊。人们会自觉选择“阳光概念”自我保护自己。哲学思想的进步可谓是亿万民众心灵和谐的福音。)

人的脑髓(生化组织)是人体中极松散的组织结构。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结构间隙,对于脑生化微粒子来说则类似旷野一般,属于它们驰骋、漂浮和相互排序组合的自由领地。

外界信息刺激能随时激活脑内生化递质并通过神经通路和脑神经突触“写”进大脑。正如“电子”留在电脑磁盘上的排序和组合一样,生化介质也是通过“写”在脑内的排序组合实现记忆存储,并促成脑神经元的持续增生致脑功能增进发达。

人脑生化介质记忆可随时改变“记录状况”但不能被主观删除。也是说:脑神经递质一旦促成脑神经元“新生长芽”或促成新的记忆转为生化介质组织结构形态,不论这是有感觉无感觉、有意识无意识、意识清晰还是意识模糊的过程,它都存在。

  初始响应积累,原本应该在弗洛伊德发现“无意识”现象后即要深入研究但却没有被后人深入研究的脑科学课题,它与意识起源有深度联系。本书在本章探索中,需要明确为弗洛伊德“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另一对新概念,即有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在脑功能发展中其所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信息,是具备他方条件和对应链接条件的介质运动,都有能量刺激作用。信息的刺激性只有达到感觉阈限,人们才能感觉到它。当信息通过遗传、辐射、超声波、紫外线等非感官感觉方式或在人们困顿熟睡状态下侵入大脑,并且激活了脑神经通路链接机制、改变了人脑生化记忆存储结构状况——对此种“信息与响应”,任何人都不能自觉到它对脑功能的影响、增进或损害过程。

2009年加注:46日晚CCTV在新闻联播报道了美国科学家用音乐手段调控和改善人的睡眠的科技新闻。报道显示此项刚刚启动的科研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它所证实的正是本书6年以前的猜想,说明人脑在无感觉状态下可以接受信息传递存入大脑。)

2009年加注:也同时说明人在无感觉无意识时所接受的外界或体内信息,既能调控和影响脑神经介质运动也能增进和改变脑内综合记忆、改变记忆链接状态及大脑功能。美国科学界有舆论称:此项课题的精准选择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备“革命性”。)

2017831加注:为什么美国科学界凡涉及《智慧论》书稿的初步科研成果总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中国媒体传播?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这类似摘取诺奖的宇宙背景辐射测算结果,科研小组必须第一时间电告外国科研同行:同一课题已有领先者。)

  人脑的反应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外响应条件。在信息与响应中间环节中它实际涵盖了“意识与无意识”两个方面。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还有“模糊意识”这种临界状态,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其实,“模糊意识”是“有意识”。在有意识范围内它与“清晰意识”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它不能与“无意识”混为一谈。

  实验课题(NO05)模糊意识与明确意识的区别在哪里?

  现代人或不止一次尝试过自我经历的“模糊意识”。其与清晰意识的区别是什么?是在自我或他人有能力清晰表达概念判断时,却对自己所意识到的内涵不能形成完全清楚的概念判断,尤其是在讲述过程中,难免存在概念描述的混浊性和不连贯性。

  常说的“痴人说梦”即是处于模糊状态的意识表现。

所有人,在梦境中涌现的意识都是模糊的。深睡中的梦,醒来的回顾都很模糊,且在梦醒时刻自我描述梦境映像达不到有清晰概念的判断程度。浅睡中的梦,之初也是模糊意识的涌现。当梦中自我强迫自己作清楚判断时,若能使清晰意识涌现出来,他会同时从梦中醒来。多数浅睡之梦,醒来后能为梦者大致清楚描述。

把上述判断跳转过来表达是说:真正处于深睡的梦通常找不到清晰概念判断。上述实验课题设计接近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欢迎人人有目的经验一次。梦,是人在睡眠时无自控、无清醒意识状态下脑神经介质自由循环并激活记忆、重组记忆的过程。

弗洛伊德尚未研究到这一步。作为一位朴素唯物论科学家他的意识三结构划分,即“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其较大缺憾是停留在概念形式划分上,弗洛伊德对此无深入辩证分析。

西方学界既赞赏也牢牢记住的弗洛伊德的成就是他的“意识与无意识”精神分析法。上述可以复制的实验课题,同样证实模糊意识不是无意识。如果任何意识没有,那些做梦的人就会一个字无描述。客观事实则是夜晚做过梦的人,白日都能说出梦中的模糊印象,哪怕只有一句话。否则,梦境不可能成为“意识形态”存在于现实社会。既然知道有梦,至少可认定睡眠中有过模糊意识。

人脑的模糊意识不只在睡梦中。总结话题:虽然人脑功能构造和功能反应不能绕过信息的存在而响应而产生,但它却能绕过“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一环节而响应而积累而增进而受伤。在人脑生化记忆可增进可受伤可产生激活心理反应和意识机能的全部功能中,意识与无意识构成对立统一,模糊意识与清晰意识构成对立统一。脑科学根据如下实验设计,能否更完善科研实证?

  实验课题(NO06)谁是天才优胜者?

  选择两人以上实验对象,生活经验较少的儿童为佳。实验要求:1.实验方案对被实验者保密。2.被实验者嗅觉敏度无碍。

  实施方案:把被实验对象分成两组,趁其中一组熟睡时为其嗅觉器官旁置于一种确信两组被实验对象均未经历过的气味,保证醒来之后气味散除。之后将上述无意识经历过和未经历过的两组被实验者集中起来告知大家参与一次嗅觉实验,让根据各自嗅觉选择一项正确答案。为每人备好一份选择卷,试题可写出有气味差别的名称含无意识经历过的那种特殊气味名称,请在试题上打“√”。

  裁判规则是优先答题正确者为优胜者。准备就绪,主持人拿出先前被其中一组无感觉条件下闻过的气味走过身前,然后答题开始:“请你确认你嗅出的气味属于哪一种?请你对题选择。”

  初始响应积累在人脑中的微观物质形态及其结构样本,究竟是怎样的?必须等待微观生化解析技术来予解码和“亮相”。从哲学角度来看,自然科学家需要提炼分解出大脑中比较单纯、体现生化物质成分的最基本记忆存储单元,这谜底才能完全被揭开。

  瑞典哥德堡大学一名教授首先提出过一种猜想:既然人的遗传信息能够编录在细胞核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上,那么,人脑中个别信息(即“初始响应积累”——笔者注的记忆存储或能被编录在神经细胞的碱基(RNA)上。他进一步猜想:碱基因的排序很容易达到千万万亿个个别信息量单位容量,比光盘的存储量要大许许多多倍。可是,在进一步解析RNA时,人们才知道碱基因的生化介质成分要比脱氧核糖核酸(DNA)复杂得多。目前,已经发现的人脑RNA就多达20多种,它显然不同于DNA只有不变的4种。

是否不同的碱基可随机组合?因组合量的差异而难以分辨碱基种类?是否外界所有物质信息均可直接或间接入脑,影响甚至改变生化记忆存储?是的。直接侵入的如磁波粒子辐射、食品药品的吸收、各类气体的吸入以及工业排放颗粒等;间接吸收的如感官响应外界信息而转换为体内介质传递入脑的各种神经递质。

201793加注:不自觉的记忆过程包括睡梦状态下外界信息侵入人脑以及梦境中的映像记忆被重新组合、包括宇宙粒子辐射或生化成分进入脑内存储、还包括环境氛围熏陶这类无法使用自觉概念和自觉判断而以无名状情境留存的记忆。)

  因此判断人脑RNA成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因不同经历和不同生活态度而异,它属于人脑中各种生化介质记忆的随机变化成分。为其大类界定容易,比量细分很难。想象中,凡此因外界信息刺激千差万别而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多元基因的排序和编码,相比DNA遗传信息的排序和编码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还可进一步作出的判断是碱基成分的差别恰恰与人脑响应外界信息的记忆存储相关。比如,常年生活在鲜花丛中的人就难免侵入脑中“苯”类成分要多一些。如果是这样,RNA相比DNA将是几何变数的“暗物质”成分,难在短时间内解密。

  不过,每一个相信科学的人都应该对此抱有极大信心。1953年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城内一家商号为“老鹰”的小酒店迎来极不平凡的一天。正在喝酒的生物学家吉米·华生突然看到同事弗朗西斯·克里克兴奋闯入相告:“我们找到了生命的秘密,破译了DNA结构编码,看到了染色体的遗传功能而且合成了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绝然不同的细胞,我们分离出了人体基因绘制了基因图表。”

  发生在“老鹰”酒店的那一幕,是20世纪最重大科技喜讯之一。它预示着现代人从此将改变自身进化的某些进程。笔者相信当另一位科学家在另一家校园酒店里喝酒时,将会传来人脑生化介质实现记忆存储动态过程与静态结构被解密的大喜讯,从此揭开人脑“意识”产生过程的基因排序与重组规律,从此缩短需要经过漫长学习和经验才能达到的记忆积累和思维响应的智能提升进程。

  到那时,在人脑智能医学手术领域,经过人工排序和编码的大脑生化结构将部分替代学习记忆过程。到那时,人脑“意识”的模拟起源将在实验室里被人工操作完成!到那时,人的各种不良嗜好,如吸毒,还有那些极度不良心态,如凶杀,或将通过记忆摘除手术来治疗!到那时,我们的后人将更加健康长寿和谐美好!

是的,脑科学的生化技术是比电子信息革命和DNA遗传工程技术更加惊心动魄的新技术革命。而且,它不需要耗费地球资源即可望把人类的共同追求引导到健康与幸福轨道上来。

DNA遗传信息的解密仅可赋予人一部分类似先天性的优秀遗传条件,而“意识”起源和人脑生化记忆机制的解密将直接赋予人们某一种(未必全部)后天响应条件。只有到那时,托夫勒先生才应该说:我们部分改变了人类进化进程。其在《第三次浪潮》中只为DNA解密而许下的那种诺言,不仅天真且为时过早了。

目前,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人的多数神经元具备综合知觉存储功能,也发现少数神经元只存储个别信息。”注:据《世界新科学总览》493页)据此推断,那些只存储个别信息的少数神经元正是无意识的和无知觉根系链接的“初始响应积累”。它如果发生在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人类或新生儿脑中,则是意识产生前奠基部分的信息存储和无意识心理反应的生化物质基础,是人脑在尚无意识产生时必须经历的个别的碎片印象的记忆存储。

由于现代人都是大脑生化板块结构十分丰富和发达的人,他们的多数记忆存储是通过有感觉、有意识的知觉根系而记忆链接之组合的,更是经过思维加工后的记忆重组和存储,所以,现代智人种群脑中那些分散零星的个别信息存储单元不占主要成分。

而本书正在哲学和脑科学领域想方设法探讨的并不是“有意识的”人脑状态,是基于意识产生之前的大脑初始状态的响应积累过程。人脑的生化解析技术,能发现和解密现实人脑功能;哲学的眼光则不能忽略脑科学针对人脑从愚钝到聪慧的演变过程。

判断前智人种群与现代婴儿在尚未意识起源时,存储无知觉根系链接的生化信息和零碎印象的神经元可能占据多数。其大脑响应外界信息促成记忆积累的初期,那仅仅是各种感觉的积累,也是各种无意识无感觉的无知觉根系链接的单个信息的积累。

依据上述脑功能状态判断,此时对人种人属动物还不能称之为“人”。它们依靠自身比其他动物更优秀的响应条件,正在无意识生活着,无意识地增进大脑的初始响应积累。初始响应积累不断增进的结果将成功筑起意识起源第一级大脑响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