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辩证思维平台之一信息与响应03


  

  05  信息实现条件和信息实现定律

  

  接续前一章讨论“信息”概念的第三理论要点。

  其三,信息必须是具备对应链接条件的“介质运动”

  在普遍的信息种类中,要不要再分出一个有用和没用的“介质运动”?不用。如此即成形式逻辑概念提纯和前提假定方法。

  你认为有用的就称作信息,那是因为那种介质传递方式和传递条件作为信息的识别方法和算法手段已被发现;你认为世界上还有无用的介质传递而不愿意把此类介质运动称作信息,是否是说在智人先祖学会扔小土团之前,所有被传递的介质包括磁波携带的粒子辐射都无用途?果然如此,地球人会不会迎来今天的信息化时代?

被智人主动传递的那些介质,有的是古人和今人经过数千年文明史积累而制作的文化符号,有的是被现代人从自然界中所发现、所掌握了信息识别方法并被有效利用的基本粒子运动组合。那些已为所用的“高级信息”自然应该堂而皇之先载入“信息宝典”。

不过要提醒的问题是什么?是那些或许种类更多的介质奥秘,人们暂时没有发现它们作为介质运动的可利用价值和识别方法,或者看到的那种被传递的介质总是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何看?

  用辩证法观点看,好信息和坏信息、可利用和暂不可利用的介质运动,它们都是信息;病毒介质和乳酸菌介质都一样可以实现介质传递的信息刺激反应。道理一样,暂时不能被利用的自然的介质传递,并不意味着人类将来没有能力发现它所蕴藏的信息识别方法和利用条件,更并不意味着暂时不能与人脑的意识机能可实现对应链接条件反应的某种介质运动,它们就能“自我克制”俨然做到“自性为空”——永不使包括智人在内的他物产生信息刺激反应。

在普遍信息种类中,要不要再分出一个“意识”的信息和“物质”的信息?不用。它们都是源于物与物质的介质运动,是运动介质的排序组合或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之标识。所谓“意识也是信息”,那不过是对介质传递中间环节与人脑响应机能没有分开。

一本书放在桌上不可能像意识一样产生精神力量,只有把书看在眼里进入大脑才会变成意识和精神力量。此间,需要人的视觉响应光粒子波动,需要体内介质运动环节把信息传入大脑。

为了那个介质传递的“中间环节”实现先进操作技术,人们想尽办法去发现和寻找可高效传输的运动介质。比如现代人对“电子”的发现和识别,首先看到了电子介质在其运动中可归纳和区隔为两种基本的介质刺激条件,类似于灯亮灯灭两种简单信号。

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这两种简单信息刺激条件并实现人与机器信息共享?科学家选择人和电子工具均可识别的“0”和“1”数码来与之对应编码,从而实现了电子介质传递在人机共享层面的对应链接。又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为“0”和“1”组成的数码串制定大容量编码规则,最终实现了现代社会所有文化介质的数字化转换。接着,利用电脑制作光盘等其他技术手段再次转换介质传递条件,又为激光“识别”人的意识形态并传播文化介质开辟了广阔前景。

在上述系列中间转换过程中,很重要的介质运动和传递概念就是信息作为中间环节服从对应链接条件的“转换”!信息转换是介质运动环节的转换。它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介质运动环节组成的,是一种又一种信息相互对应链接条件的变换。如此之多的转换条件都是为了把普通人无法识别的运动介质与其大脑意识相互接通。所以“意识”不同于信息概念。意识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暂悬疑。

当然,作为信息产业的专业用途,完全有必要对信息进行专业分类。比如,生物工程类的遗传信息、IT产业的网络信息、物理方式信息、化学方式信息、来自宇宙空间的天文信息等等。

在信息是否可以共享的纵深方向上,还可以分为机器可识别信息、人类可识别信息、顽石可识别信息等等。不过,作为服从哲学思想基本概念的分类则十分简单明了,它是人工信息与自然信息的区别和分类,是人工信息进化级别的多层次技术分类。

  依照信息能耗比量关系衡量,地球处在荒蛮与混沌世纪其介质传递过程中能耗量单位之比是分母大分子小。凡此均属于低等信息。在地球之上,伴随生命物的出现,遗传信息以较高级的运动形式而产生。再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工信息被普遍利用,同一能耗下的介质运动所传输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能耗则越来越小。

  打个比喻:文明进化的地球人有人说话半天不感觉累不感觉口渴,其实也一样消耗了不少体能。假如现代人不利用自己发明的高级信息如语言——声波(发声时因空气介质流组合)的音阶排序和节奏性编码,而采用低级信息传递——可用有节奏的鼓掌编码来定义声响节拍所代表的含义,用那种击打方式来替代口音,让他持续鼓掌半天会消耗多少体能?他能否受得了?再比如,在互联网上以24.0MB/秒的速度下载信息,相比接听一分钟电话火爆多了!

  上述分析,使本书最终瞄准到了信息的第三个普遍特征。它不在乎它对人们有用没用,也不在乎人们有没有识别它、掌握它、利用它,更不在乎哪些介质传递是主体的属性,哪些介质运动是客体的属性。而唯一考量的是:被他物传递的运动介质——能不能对“另一他物”实现它的信息刺激条件之反应。凡是能够针对他物实现信息刺激条件反应的介质运动,哪怕你一时无法识别它、无法利用它,未知标识甚至无法通过感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它也是信息。

  被传递的介质实现信息刺激链接反应要具备三个条件:

  他方条件、中介条件、刺激条件。

“他方条件”是指被传递的介质在与受体相遇前,其本身先与另一物体的某种属性已构成联系。“介质”之所以是介质,因为在它身上暂时的或永远的接受了源于他物的“他方条件”。

要么,是他方物组织结构中的微粒子被辐射、被传递、被渗透到另一组织结构中;要么,是接受了他方的推力,然后又把这种物理信息——激波介质或介质冲击力带给另一受体。比如“被同学传递的纸团打在我的脸上”;要么,是他物直接传来了与他方相似的分子或原子构成,使其与另一受体得以相遇,比如“有人发现来自火星的陨石”;要么,是人们发出的电报和手机短信,通过电磁波的节奏性编码或数字化编码实现了意识形态的磁波介质传递,等等。

  他方条件既包括站在“受方”此一角度,指携带着信息来源一方的他物属性;还包括反转过来站在“传方”那一角度,指受体那方必须具备的对应链接条件。受体那方若没有对应链接条件感应或识别电磁波节奏性编码(时间排序编码)和电子信息数字化编码,那么,属于上个世纪的电报以及本世纪的手机短信就不存在。

  “中介条件”是指运动介质要遵循既定的通道和途径实现传递,或指运动介质须具备适应专门通道和专门途径才能适应自身的介质性能而传输。比如电脑,是为适应电子介质性能而制造的电子产品,它能通过识别机器语言的两种电子信号的区隔性,然后,把机器语言转换成文字图像让所有普通人识别。声音需要通过空气介质传递,捂着耳朵就会阻挡空气介质鼓动耳膜,导致中介通路和途径被阻断,等等。中介条件对介质性能的适应性提出了严格要求。

  “刺激条件”是指被传递的介质必须对受体构成相应作用力,也是指任何物质在被作为介质传递时或必然或必须伴随“能”(量),还要指受体那方必须具备可感应刺激的接受条件,即与“他方条件”能够对应链接的条件。只有对应链接,信息刺激条件才能实现,介质应所具备的他方条件才能圆满实现为受体所受之“信息”。

  刺激条件,以人的感觉知觉条件来论要达到感觉阈限。说话能听到,感官感觉和人脑知觉才会响应。有时人的皮肤痒痒的,虽不能识别那是何种介质条件刺激,但对那个你看不懂的介质性能和介质运动来说,它事实上已实现了刺激条件反应和对应链接反应。你应该研究这种现象,先捕捉运动介质读懂它识别它,再利用它。

  刺激条件,以物理条件来论要求介质必须传递到位。小纸团没有扔到指向标位,信息就不能实现。刺激条件以化学条件来论,要求有机物介质必须有条件渗入受体分子结构。空气带有氧分子能“刺激”铁生锈,因为氧分子具备“参与”铁元素结构的介质渗透性能,但是,氧分子却没有足够条件渗入顽石体内产生刺激作用力。

顽石,有极少状况可能接受化学运动介质刺激。但化学氧分子却没有足够介质性能刺激并渗入顽石改变其结构成分。顽石通常可对应链接的信息条件是物理运动介质,譬如风力、雨滴所携带的物理作用力对催化顽石则有强效。一经风蚀雨淋,可使长期裸露的顽石变形变貌;面对顽石打它几巴掌便有“啪啪”声响,那是激波介质反应;让强力激波前锋面介质与顽石相遇,它要么迅速飞上蓝天成为被传递的介质,要么粉身碎骨变成另一种数不清的运动介质。

对应链接条件是信息实现的一般规律,是介质的刺激作用所以发生的一般常识。信息的第三特征说明:介质运动是联系物质与物质相互间运动过程中一个完整的运动环节,这个环节是一种中间环节。他方条件、中介条件、刺激条件的环环相扣构成了信息实现定律。三者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信息实现的对应链接条件。

  现在对信息的自然科学表现作个哲学总结。不论任何物质只有被用为介质传递时,这种物质才成为信息,信息就是介质运动。一切不被他方针对另一他方传递的物质、或一切不能实现作为介质应所具备对应链接条件的物质运动,均不能称为信息。介质运动作为信息的本质属性,它既包含“他方条件”也包含“中介条件”还包含具备某种能的“刺激条件”。它不是“能”,但在实现过程中伴随着“能”;它不是“意识”,但在针对人而实现后可唤醒“意识”。

  信息作为介质运动所承载的理论内涵它把物质、意识、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机统一起来。信息作为介质运动所要求具备的对应链接条件也把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与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原理有机统一起来。信息作为有对应链接条件才能实现为“信息”的介质运动现象,把有意识的信息链接与无意识的信息刺激有机统一起来。

  机器与机器之间存在信息控制,是维纳先生融汇于控制论中的发明和创造;机器与人之间也存在信息实现条件,人与人之间还有表现更突出的信息实现条件。但是人对顽石而怒吼则不能推动声波对顽石实现运动介质刺激反应,因为顽石没有对应声波的神经传感性能。顽石可与“激波”对应链接,它敏感于激波介质运动。

  由此可见,所有物质被作为“介质”传递或成为介质运动时所以能实现为信息,均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对应链接条件为其提供了可能;所有物质在其运动过程中又之所以不能被统一称之为信息,是因对应链接条件限制了信息实现的可能。在没有对应链接条件时,物质运动应属于介质运动的那个“中间环节”将不复存在。

  早在19世纪,俄国即后来的前苏联伟大思想家列宁就曾经阐述过“中介”把一切事物普遍联系起来的理论观点。但西方世界一直无视这位伟大先哲的智慧具有科学性。很显然,不是没有客观原因;很显然,即便是今天的我们为列宁的论断找到了充足证据,面对其在当时认识条件下所阐述的创新思想,却不能不肃然起敬!

  以往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之所以对“信息”含义进行理论概括时会出现种种错误——有人认为意识就是信息,有人看到了信息具备“能”的作用力;“公公”说他发现了它的技术手段用途,“婆婆”说她看到了它的人文科学意义,最终在说不清道不明时,便用“标识”统筹定义。其后只有俄罗斯哲学家保持审慎头脑和清醒判断:“我们对信息的认识只达到了科学范畴远没有达到哲学高度。”

恰恰也是因为无法从哲学的高度准确概括它,才会使全球思想家和科学家各执一端。这里主要原因,如今可概括为一句话:皆是因为没有用“介质运动”和“对应链接条件”来理解信息。

只有“介质运动”才能把信息的所有特征包含在其中,只有“对应链接条件”才能把不属于信息的物质运动与信息传播、信息刺激区别开来。其他任何解释均是片面的,或者是局限于表象的非本质的理论概括。“对应链接条件定律”是信息实现定律。

2006年加注:但是,在我国理工科教学领域,既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导致多数人局限于对信息表征的认识且不容易改变。学界权威以及高等教育参考书因固有的认知体系难改,便主张在哲学思想领域放弃对“信息”的解释。这一年,笔者再次在互联网上博客发出公开信,强调信息的客观定义和它不能不被哲学解释的原因。)

 

 

        致哲学家公开信(摘要) 

 

  哲学绕不开“信息”这一基本概念。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在理工科技术层面的定义实际撼动了哲学之根。今天,信息的科学定义将重新夯实辩证唯物论根基。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也绕不开信息概念。

信息的科学定义关系到哲学对整个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宏观物质运动如何联系微观物质运动之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哲学,必须有信息概念才能更深刻解释物质世界的发展和联系。

哲学,只有正确驾驭信息概念才能消除现代人思维方法的本末倒置。

  信息的科学内涵在本书2001年第一稿中即有准确客观的定义和解说。遗憾的是,一个小人物挡不住学界权威们多少年来惯于采用分析哲学“梳理语言”和擅长“标识定则”的技术方法对信息加以解释。这种思维定势有违科学的基本精神和哲学的辩证思维。因此再借中国博客网重申“信息”的定义。

  信息的定义是:“一切能产生对应链接条件反应的介质传递(运动)就是信息”。此定义能够帮助理工科学者从技术层面更透彻把握“信息”。

  2003年以来国家为重建哲学社科创新体系已投资超过1亿元……

  

                    胡志平,2006818于博客中国

  

  从上述公开信摘要中,哲学家们是否能真切感悟到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前所未有。概括起来讲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阐述物质运动规律的哲学思想来说,已不再停留在只研究物质运动的原因和结果上,不再停留在只研究社会历史和物质发展的阶段性总结上,它将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物质运动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节”领域。也许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入到物质运动的每个超微环节领域,并通过对物质运动超微环节的识别、开发、利用,将推动科学技术发生更广泛、更深刻的革命!

  是的,我们认真回顾以往的哲学,她早已知道物质是运动的,却并不知道每一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具体环节是什么;以往的哲学,亦然知道物质运动的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关系,知道前一个结果会带来后一个结果,但却并不知道原因和结果、结果和结果之间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精彩;以往的哲学,也知道世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却并不知道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整个物质世界在“场”与“波”的海洋里必须通过对应链接条件才能构成普遍联系。

  面对科技新潮涌动的巨浪,哲学曾有过困惑和思考:也曾固执地希望用现有哲学概念体系去套住“信息”这个怪物并采用削足适履的办法殷切希望“信息”能够套上经过几代哲学家精心制作的现成的“哲学鞋样”。但是,我们错了!我们造成了当代人远离哲学的后果,我们不能启发和激励后人用高昂热情拥抱哲学智慧!

  维纳先生对信息的本质无法给予明确概括,他却明智地说出了一句足以使当代哲学家思想家感到振聋发聩的话:“如果不能给信息一个正确定义,任何唯物论在今天都不能生存下去!”

  直到今天,我们才知道——信息,一个让哲学思想困惑了半个多世纪的概念,原来它覆盖了物质世界全部运动过程中的所有“中间环节”领域。它确实以物质为载体却不同于一般物质概念;它关系到意识却不同于意识机能;它属于物质运动却没有包括所有运动过程;它不是所有物质的属性却是所有物质可能具备的属性。

  然而,新的哲学困惑又来了!如果是按照过去的办法逼着“信息”适应原有的哲学概念体系,事情反而简单。而现在,它却真的要变成当代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了。那么,在辩证唯物论哲学体系中,概念均是成对成双来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的,没有对等概念组合那就不是唯物辩证法也不能做到用先进哲学启迪人的智慧。

可是,信息——您的如意君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