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性生存


 

1

只要是值得学习的,有着思想闪光点的,能发出点属于自己的智慧光芒的,无论其年龄,时代,都是自己的老师!

给过我深刻印象的当代的老师有不少,今天就谈三位:一位是林永青。一位是刘永昌。一位是李肃。

2

林永青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听过后印象深刻!他说的是:大学生其实根本就什么也不是,他们读到本科也就几十本书而已。而我们,实际上,不是要几年才读几十本书,而是每年都必须读几百本,乃至上千本书。

真是一言点醒梦中人!

一年读几百本书,在当时的我看来,真是不可想象!原来我优哉游哉、杂七杂八的一个礼拜读一两本书,还一直以为自己是读书很多的人!——上联:(一)日(一)本。下联:(一)天(一)书。我不敢相信!但是,我又想:可能真是如此……

就像是一个梦醒的人,还沉浸在自己的梦中。

原来,他们都是疯狂的拼搏者!

这样的话,确实让人震撼,甚至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何等样的一种疯狂!

我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他参与英特尔公司的创建并主导了公司在1980-2000年间的成功发展。而林永青老师,于1997-2002年负责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市场营销业务,正当其时。

安迪•葛洛夫的名言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原来这样的话,实际不是读书就能理解的,而是必须阅人、阅世,才能真正的理解!

超越,必须要有视非常态为常态的勇气,必须将之付诸实践并予以适应,进而习惯化。

3

我经常沉痛感受到的是: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不能成为数学家。更遗憾的是,我数学功底太差,乃至对于前沿物理学领域中的弦理论、圈量子引力论、拓扑序理论、量子序理论等,这辈子都没希望看懂。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而我是到死都不能闻道了!我多次在一些群里谈到过这些遗憾。有一次,在一个群里遇到专业研究数学的刘永昌老师。他问我多大了,我说我37岁了。他说:你不晚,真的不晚!我五十五岁才开始学习数学!五十五岁后,一年就相当于过去的五十五年。

五十五岁后,一年就相当于过去的五十五年。对于这样的话,又怎么去理解呢?实际上,过去的零零碎碎的、漫不经心的学习,还真的是几十年都不如一个人下定决心之后的专心致志的一年的苦工苦读。

年龄都已经不是问题,还有什么理由灰心丧气?

4

我儿子问我:你高考时候考多少分?

我的回答是:我啊,我高中都没有读过!

作为九零年代的中专生,我为我们这一代的中专生感受到真切的惋惜!这些在人生的早年就曾用千里挑一的成绩证明优秀的人们,却用一个铁饭碗换取了生命兴盛的机会!后来要从基层的泥潭中奋起逆袭,要做出无愧于生命本身的贡献,那种几乎被环境完全压制的艰难和渺茫,完全足够将他们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碾压死!

每每读到那些几乎终生处于人生顺境的名校学生和声名卓著、光环耀眼的名校教授们的故事,那种感受尤其的沉痛!

这个时候,可以说,什么样的安慰都是无效的!只觉得自己的人生,无论如何是遗憾的!直到看到和君创业李肃老师的一段话,这才顿然醒悟!

他的话是:我使用过的名校精英虽然高达几千人,但稳定性很差,名校精英具有排他的人才基线,发散这种基线是调整和提升名校精英的关键。名校精英之所以有封闭的人才基线,除了名校文化特性突出并对其他文化具有排斥性之外,名校人才的个人情商和学习动力也是其人才基线发散畅通的障碍。最典型的案例是北大的耿博士,给我当了几年的助理,目空一切只尊崇我一个人,与客户的融合度极差,后来去了北大纵横咨询公司当董秘。不久,在那边又不高兴找我要回来,我没有要他。后来,他又考入北大上博士,竟然为考试不如同学而杀了那个同学自己也自杀了。我没有上过名校,虽然是我终身的遗憾,但我经常自我调侃,认为:教育对天才与蠢材都没有用处,蠢材教不出来,而天才会因定式的教育受到约束和扭曲。为此,我一贯以无师自通自诩,以任何能人与牛人为师,而且我由衷的崇尚每一所名校的文化,并且对任何三教九流甚至鸡鸣狗盗都有必要的尊重,哪怕是没有学历而具有特殊天赋的才子,我都会一视同仁地去观察他的优点,吸收他的才干。

他这话多实际啊!

名校精神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傲骨,但傲骨又何必名校?

认真的反思,其实,既然无缘名校,又何必拿这种名校情结来瞎折腾?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何不无所忌讳的公开宣称:对于一些所谓博士和教授,我根本就瞧不上眼!是的,就是瞧不上眼!对于那些立言全无新意,教人全是二手知识,研究的全是叠床架屋的老问题,完全作为已知的知识库的寄生阶层而存在却恬然不以为耻,全无为人类知识库作出新贡献的榜样精神,没有过正确的价值观,甚至满脑子全是恭迎圣上的荒唐思想的博士、教授们,无论他是名校的、海归的,还是海外的,你怎么会瞧得起他们?而这样的博士,这样的教授,在许多大学,甚至所谓名校,岂非比比皆是!

名校说到底就一种光环,一种神话,笼罩着名校的信徒。类似于媚俗,爱慕名牌包包,追随潮流,崇拜明星,其实骨子里就是一种俗气,是个人不够成熟和欠缺独立性的证明。本质上,往好一点说,就是某种体制条件下,一块更好的踏脚石罢了。一切依然还是依靠自身的努力打拼!

5

麻原彰晃的一个女儿2004年通过了日本和光大学的入学考试,但校方在了解其身份后,拒绝录取她。她上诉到地方法院,20062月,法院判决麻原女儿胜诉,并获得30万日元赔偿金。

纪伯伦:真正伟大的人是不压制人也不受人压制的人。由此,可创造一个概念:超越性生存。

不能超越,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一切成功都是必然的。一切失败都是必然的。

在一切时代都是个人自救。没有贵人相助,你也一样可以让自己成为贵人,甚至是贵人的贵人,这样贵人们也抢着跟你结交了。如果你不是贵人,而且自甘堕落、自暴自弃,哪怕就是贵人们的善意、希望和付出倾注一身,也只能被你浪费掉。贵人相助是需要时间成本或注意力成本的。贵人本来就忙,贵人的这些成本并非如你所想。你作为无方向的迷失者,你的时间或注意力根本就是没有成本的。贵人们之间实际是相互的贵人。这不是功利。只是贵人们赖以成为贵人的必要的自律。哪怕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中,从未欠你的任何人也没有帮助你的义务和责任,而攻击他人趋炎附势的道德武器,实际是弱者在把自己搞弱之后再进一步自损的工具,因为他们仍旧不但还要死抱着不合理的、不肯自立自强的思想观念,而且还在进行无论前提和结论都已事先被确定为合理的自我辩护。

世界本来就是残酷的。世界之残酷性的本质,其实不是压制,而是任何时候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努力来自救的事实。人们自顾不暇,那还有空来压制你?所谓压制,更多的,实际是人们以压制来解释自己的失败,是失败者的自大的和自我安慰的狂想。自立自强才是真理。只有自甘失败的弱者才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要更成功就必须更努力。要后来赶上就必须跑得更快。在极少数情况下,压制是存在的,针对的是极少数的个体,但这种压制,也绝非导向必然失败的命运的铁轨。对于这极少数而言,教育体制不过是更庞大的体制的一部分。既然有勇气反抗整个体制,也应有勇气反抗作为这个体制的一部分的教育体制,更应有勇气挑战作为这一切的基础:整个的一套价值观!——关于人生的丰足与兴盛,为何从你的对立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

6

如果名校没有给过你上学的机会,你完全不必灰心丧气。你可以选择自学,同样的,就某些方面,在能力、学识、洞察力上,可绝对性的超越那些表面上高不可及的博士和教授。

如果名校没有给过你上学的机会,你也不必遗憾。最高端的知识,实际不是来自学校。有的知识来自读书,有的知识来自阅人,有的知识来自阅世。不管命运给与你什么样的机会,你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与绝大多数人之间,至少在一个或多个领域,拉开类似成人与幼儿之间的认知差距,而这样一种认知差距,正是个体价值的体现和个体超越性生存的基础。更关键的是,其实,一切的有目标行动所遭遇的失败,正是这种认知差距的主要来源,正所谓有的知识来自阅世。只是这样一种阅世,最好以读书所获取的大量知识作为必要基础。阅世作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成本是很高的。而读书,不但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中,成本最低的,而且能够极大的降低阅世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的成本,并且同时提高其效率。至于读大学,与读书一样,阅世才能获取的那一部分最高端的知识,读大学也不能够获取,而读大学所能获取的知识,通过读书,也一样能够获取。差别只在于:读大学作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成本更高而已,不但高于自己读书,甚至高于阅世。

资本主义诞生几百年以来,从来就不乏没读过大学却创造辉煌的大名鼎鼎的成功者。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都是哈佛辍学。

彼得.蒂尔偏偏就要拿出大把的美元鼓励那些名校生辍学创业,而且偏偏还就造就了一批成功者!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有着知识原理作为理论支撑的!书本和大学所有的、所给的,都是人类已知的知识库的一部分,或许未来的一个小玩意,就能够轻松掌握全部的人类已知的知识库。而最高端的知识,实际并不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知识库之中。一切的成功者都是知识实践者,而要成为超尘拔俗的知识实践者,你所要实践的知识,必须是最高端的知识。尤其在未来,当人工智能也成为了知识实践者,书本和大学所能够教会你的知识,实际是一文不值的!这些知识,你要是拿去以为凭仗,只能是沦为被机器淘汰的废物,因为它们只是你进一步发现的基础而已!学习,只是求知的基础。发现,才是真正的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