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人脑综合知觉(单根系)的哲学解说02


  

     25  高级动物脑进化途中的“三岔路口”

  

  综合知觉积累是智人与部分人科非人科动物在其所经历的脑功能进化途中共同面对的“三岔口”。除智人以外的少数动物有的具备初级综合知觉脑功能。那些走过了初级综合知觉积累进化阶段的少数动物,它们的“灵性”与现代人脑机能部分酷似。

  20世纪上半叶一直延续到下半叶,曾经广泛流传过三件轰动世界的哲学思想与心理学理论“新发现”。一曰母狮回娘家,二曰狼孩事件,三曰黑猩猩表达“思想”。它们曾经被过去的哲学参考教材当作“只有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推动意识产生”的正反例证。那当然是牵强附会的判断。辩证唯物论创始人从来不主张科研实例一定要服从“主义”。相反,只有服从自然规律的“主义”和尊重客观真理的哲学思想体系才能说服天下人心。

  到上世纪末,笔者对上述三宗科研实例进行了重新研究。认为过去,不论是西方学界还是中国思想理论界,曾经的判断都不准确。三个实例应该共同被揭示的正确含义是:推动前智人和现代婴儿综合知觉积累形成的真正动力是智人丰富的人性化映像。

  进化中的灵长目动物大脑在进入综合知觉积累阶段时,不管是非人科动物还是现代婴儿,都是无意识的。正是此一阶段才使“人种”之间或与其他灵长动物之间,在其意识起源的同行之路上开始分道扬镳了。大自然赋予前智人脑未终止进化的命运及其伴随的响应条件,为其可能迈过那道关键性的意识起源“门槛”奠定了基础。

  下面,用新的方法重新审视三宗科研实例。

第一例:母狮回娘家。英国人乔治·亚当斯和娇伊·亚当斯夫妇,40多年如一日从事兽类由野外生存到人工驯养、再由人工驯养放归大自然的科学实验。1956年,乔治在肯尼亚北部边境听说一只猛狮吃了不少人,他四处寻查,终于找到雌雄双狮巢穴。

发现双狮巢穴时,正在抚养幼狮的雌狮突然怒吼着猛扑过来,乔治不得不开枪射击,雌狮倒地,雄师吓跑,巢穴里发现三只刚出世的小狮子。原来,雌狮的凶狠出于护仔儿本能。

乔治小心翼翼把巢穴里三只幼狮抱回家,其中两只送到鹿特丹动物园,一只起名叫“爱尔莎”的幼狮被留在身边。从此,乔治夫妇对爱尔莎开始长达两年的“家庭抚养教育”。

白天,夫妇俩把爱尔莎当作小猫小狗一样抱在怀里;晚上,与它同床共眠。爱尔莎两岁时已经长成一只健壮的母狮了。经过一段野化训练,乔治夫妇决定把它放归原始森林。

  人们以为爱尔莎一去不复返。可是一年之后奇迹出现了,爱尔莎产下三只幼狮,它居然把幼狮们带着一起回到乔治身边。夫妇俩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爱尔莎带着三只幼狮在他俩面前丝毫没有显示母狮护仔儿的凶狠,反而“有意”把三个小宝贝留下来。它吃了一点驼肉就独自离开。离开时“依依不舍三步一回头,慢慢远去……”

  “母狮回娘家”的故事发生后,使西方学者据此判断母狮爱尔莎是“有意识”的。其实,那正是人们过去没有理解的人性化综合知觉积累赋予爱尔莎的脑功能。中国学者则据此判断母狮“没有劳动实践的需要不可能产生意识”。显然无意识结论是对的,可是判断依据或称之为大前提条件设定则有明显僵化的概念形式之假定。

应该作出的科学判断是什么?上例所显示的科研结果,抑或称之其所提供的有科研价值的内容,是向读者昭示:在饮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中,幼狮们并不需要直接以食欲来推动大脑对感觉记忆的存储。那么,所替换的与食物直接相关的“主映像”是什么?

是人性化的“母亲”提代了兽性化“母亲”。这时的幼狮因对乔治夫妇的依赖性而形成感觉记忆推动力,可实现对生活环境的一切链接成非食物映像根系的综合知觉积累。人的言谈举止亲昵以较强信息刺激传给爱尔莎并深深印在它的脑海中。这要比兽类“母亲”只在巢穴中默默无声地躺卧不动给予幼仔儿的信息刺激要丰富多了。

  爱尔莎回“娘家”是兽性护仔儿本能的神经递质运动自然激活了脑内生化记忆先天遗传或后天增进的初级综合知觉积累;它的一步三回头首先是护仔儿本能的体现,其次是沾带了人性化情感。总的看,依然是一种无意识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类“母亲”的主映像以更深刻的感觉记忆替代了母狮记忆中野外羚羊出没的“主映像”。于是,像同类寻常出巡去觅食一样,它很容易带着幼仔回到原来的地方。其中,不排除某些时候觅食无获的必然性——不是偶然性。

第二例:狼孩事件。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偏僻小城镇所处的山林里,人们发现有三只大狼的后面,经常跟随着两个似人非人的“怪物”。有人寻找那三只狼,然后打死,结果在狼窝里发现了那两个所谓的“怪物”,原来是两个全身裸体的女孩。

估算两个女孩大的7岁,小的2岁。把她们护送到孤儿院后,小的不幸死去,那位起名“卡玛拉”的大女孩一直活到1929年。上述,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狼孩事件”。

后来又在人间生活了9年的卡玛拉,之前7年多时间,是被狼乳养过并且在狼窝里跟着“狼妈妈”一起长大的人。

她有哪些特点呢?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她进行了全面观察:刚到孤儿院时,是用四肢爬行,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夜间潜行。怕光怕火怕水,不洗澡。不吃素菜爱吃肉。吃肉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直接用牙啃咬。没有人的情感,每天凌晨三点引颈长嚎几次。向别人要东西吃学得很快,很像家庭养的狗。

  心理学家还发现:7岁多的卡玛拉刚入孤儿院时,她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幼儿。以后,人们花了很大工夫培养她,使她学会了站立——用了2年时间;后来学会了站立行走——用了6年时间;4年学会了6个英语单词,能像一般动物一样听得懂别人的几种简单使唤;7年学会了45个单词,自己能讲几句口齿不清的“人话”。再到后来她不幸死去,其“发展前途”再无从知道了。注:据《化石》杂志19774期)

  上述很清楚看到,“狼孩事件”与“母狮回娘家”正好是相互被颠倒的初级综合知觉积累赋予脑功能的外在表现。“狼孩”在其大脑构建人性化综合知觉积累的关键期(大约半岁前后),她能够得到的来自“母亲”的主映像信息刺激是什么?没有语言,没有情感,没有亲吻,没有丰富面部表情,没有人性化的一切举止和交流,只有野狼似的冰冷,嚎叫,卧地,走动,奔跑。显然,那样一种简单的映像感觉记忆取代不了“食物”的信息刺激。即是说,在此关键生长期,狼孩的脑发育没有完成健全人脑响应功能的生化物质积累。

  而7岁以后的卡玛拉,她在孤儿院里的“新生活”中有没有条件来补充那段已失去良机的脑生化物质积累?是否童年之后还能再回过头来补充之前应该定期构造成型的生化记忆积累之脑功能?又成了新的生理学和脑科学问题,如今没有答案。

从心理学家教她学这学那的实验结果来看,因其婴幼期的大脑缺少了人性化的信息刺激,没有奠定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的提升基础,让其直接进入智人童年学习阶段,看来十分困难或许不可能。

所以,应该判断狼孩现象不能反证“劳动实践的需要是意识产生的原因”,只能说明综合知觉积累阶段是人类意识起源的关键积累阶段,只能说明在此一阶段,人脑对人性化“主映像”的依赖性是推动初级综合知觉积累并迈向高级综合知觉的主动力之一。

  当然,那又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性化母亲的其他高级动物的初级综合知觉将不会“炼成”。在没有“好妈妈”条件下,外界发生的超强刺激条件也能推动丰富度和灵敏度较差的综合知觉积累形成。不过,除了人为驯兽那种强度外,野外强信息刺激不会形影相随,而且多数强刺激条件十分危险。这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动物哲学现象。

  有动物学家发现,非洲的一条大河两岸有一种奇怪现象。虽然同处一地,仅仅隔河两岸,但那河东的羚羊繁殖能力比河西的强,奔跑速度要比河西的羚羊每分钟快13。动物学家把两岸羚羊各捕10只,再交换地方放生。结果,一年后河东羚羊在西岸繁殖达到14只,河西羚羊在东岸只剩下3只,另外7只被河东的狼吃掉了。

  谜底从此揭开。河东的羚羊之所以生活能力、繁殖能力较强,而且综合反应能力也比河西羚羊更灵敏,是因为河东附近出没着一群狼。河东羚羊因长期生存在一种危机感中,那种信息刺激条件有效增强了河东羚羊的大脑响应功能和生存能力。而河西的羚羊则因缺少相应的强刺激信息条件,逐渐丧失了优秀的基因遗传条件。

  再回到本来话题上。上述“母狮回娘家”和“狼孩事件”两例中,请读者不妨把“幼仔儿”身边的两种“母亲”形象分别看作是客观的有利信息刺激条件或不利信息刺激条件。当幼狮与有利于促进脑发达的人性化“母亲”长期为伴时,作为大脑遗传条件较差的动物,同样能培育出它的脑内生化记忆所积累的更多灵性;而当现代婴儿与不利于脑进化的兽性化“母亲”为伴时,那两个大脑遗传基础平台较好的狼孩,则反而丧失了更多灵性和发展前途。

  灵长目高级动物综合知觉积累的外在表现极易与“意识”混淆。只要听到狼的叫声浑身就哆嗦!只要听到妈妈喊“乖”,新生儿不知道乖是何意也立刻乖起来。类似现象,似乎动物和婴儿都有了“意识”,其实,是外界某种信息通过综合知觉的丰富链接而激活了同一“主映像”记忆——对其依赖性或恐惧性的神经传感响应。

  第三例:黑猩猩表达“思想”。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黑猩猩与人的差别。发现都满一个月时,黑猩猩比婴儿能更多明白大人的使唤。到了9个月之后,婴儿开始超过黑猩猩。婴儿能明白大人68种言语,黑猩猩只能迟钝反应其中的58句。有人用了三年功夫教黑猩猩讲话,结果只会讲“爸爸”、“妈妈”等四句简单话,还不像人话。

  后来,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和训练黑猩猩使用手势语言概念和符号语言概念,自称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性成果。经过人为训练之后的黑猩猩能按照男、女、老、少、水果、糕点等卡片进行分类;能实现用规定的形状和颜色来区别相应的食物,如区分香蕉、苹果等;可以掌握一百多个手势“语言”;能把开门的手势用在开冰箱和开汽水瓶等相关情境中;还能够把一种“手势语言”与另一种“手势语言”进行遣词造句,即组合成新的语句。比如,用手势表示“哭”,接着用另一手势表示“食品”,西方心理学家认为,那种“组合手势”是想说明给它吃老罗卜很难吃,等等。注:据《化石》19784期)

  黑猩猩真的有“思想”了吗?

直言批评: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的黑猩猩表达“思想”的科研成果把包括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科学界的清醒头脑搅懵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因此出现重要转折,甚至全球思想家同时面对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即黑猩猩的“思想旋风”导致“智人意识”从此失去清晰界定。

当时中国哲学教学也顺溜地对那场“思想旋风”产生认可响应。“黑旋风”刮起之时令哲学家们不能自已地动摇了,妥协了。

  如果人们只看到上述训练反馈的最终“结果”,就很容易相信黑猩猩经过人为训练,它果然产生了“思想”,它也会使用概念造句成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那便等于有了智人脑功能。所以,当时那项黑猩猩表达“思想”的科研成果引起学界为之震动是不奇怪的。但如今,笔者对那项“科研成果”换了一种审视角度。

  这就是:不单看科学家对黑猩猩的人为驯化结果,而是从上述“思想”和“概念”的表达中来具体分析西方心理学家训练黑猩猩的全过程。则发现:上述手势概念或符号概念全部与“食物”有关。其中只有男女老少不是“食物”,但分析可能与给黑猩猩食物吃的训练员及其家眷有关。于是,笔者仍然得到了新的判断,即黑猩猩没有产生思想或没有产生明确的概念反应,而是在与人性化主映像有联系的食物信息的强刺激下,大脑构造了比两种信号联成“复合映像”更丰富的人性化的初级综合知觉积累及其相应的大脑响应条件。

心理学家在黑猩猩受驯“成长”过程中,让它长期生活在那种饮食无忧的训练环境,这使得受驯的黑猩猩有条件把身边的人性化的一切表象都与“好吃的东西”链接起来形成记忆,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以“人性化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

它因贪吃和食欲不得不模仿驯兽员“开门”手势,以得到赏吃物,后来,又把那种手势用在打开电冰箱上。其实,在它的记忆中早就感觉记忆过冰箱中有食物。就像母狮记忆中的野外羚羊出没一样,其体内介质传递会刺激母狮本能地走动起来寻找食物。

又有谁能知道,黑猩猩把开门的手势用在开冰箱上,不是同一个脑信号刺激和唾液分泌在起作用?又有谁能知道,它分别拿起香蕉和苹果的卡通时,不是同一个欲望在起作用呢?它实实在在没有产生“房门”与“冰箱门”有别的思想和概念,它仍然是那种原始的本能的体内介质传递——脑中熟悉的赏吃物映像刺激了它。

动物们总是围绕食欲和食物来增进感觉记忆,这就很难产生非食欲联系的概念和思想。长期与人一起生活的高级动物都有某些人性化特征,都有能联系食欲和食物去区别他物的灵性。

  正如巴浦洛夫的响铃可以代表食物一样,是否用鼓掌联系喂食,其后鼓掌也可代表食物?响铃一响狗来了,人一鼓掌狗也来了,它的“概念”究竟是响铃乎?鼓掌乎?还是食物乎?

严格说,以谨慎态度认为“黑猩猩产生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也不够谨慎。只有在黑猩猩丝毫不想吃的时候,它仍然为别的目的,比如为友好和情感目的准确用手势示意打开冰箱门,才可认定黑猩猩把冰箱门和房屋门两个概念分开了,它真的有与智人相提并论的思想了!恰恰此一前提条件在那个震撼世界的“新闻”中没有出现。

妈妈的一声“乖”使婴儿停止哭泣,那不是婴儿领悟了“乖”的概念内涵,而是声音形象链接并激活了他脑中的母乳映像。如果在听到“乖”之后依然没有母亲的抚摸和奶汁,哭泣将会重新开始。显然,“乖”的声音教化可以杂糅映像记忆的本能反应。

2009年加注:据境外新编科普影像展示,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与黑猩猩起居相伴生活了40多年。其间“曾经注意到一个成年黑猩猩扯掉树上的树叶做‘工具’把白蚁从藏身洞里引出来”。不过,那项科研成果她只拍摄到一次,无他人在场。)

2009年加注:某动物学家驯化鹦鹉产生思维的影像资料也影响甚广。鹦鹉鸣“3”随即就把相应字码衔在嘴里,这样的“思维成果”在影像画面中确实出现过,画面很真实。可是也很遗憾,当人们进一步寄望它鸣“4”而衔4时,它却不幸去世。在同一影像资料中,人工饲养和驯化的海豚,其“照镜子”、“玩水泡”等一样被判断为与智人相同的思维成果。)

  (2009年加注:影像解说词依据上述汇编资料称:“看来,我们对动物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其实,在人性化环境和人的思维主导下,动物们的灵性何止于上述表现!假如人与动物继续“玩下去”,玩到直系遗传第N代猩猩、鹦鹉和海豚时,或许还有更杰出的人性化表现。然而在此首先要警惕的并非是“我们对动物了解远远不够”,而是人类自己对自己思想发展史的曲折经历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2009624加注:23日,CCTV10播出一则专题片《野象谷的故事》。画面中真实记录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一只母象产仔后的一段“故事”。那只母象产仔过程不幸发生在原始森林的防火隔离道上,小象产后落地,濒临死亡。而此时,恰逢大批森林游客乘车途经此地,于是,奇迹发生了。再无法站立起来的小象躺在道路一侧,母象守护在路上嚎叫,解说词理解为那是“母爱的悲恸”。)

  (2009624加注:游客前路受阻,围聚远观,不敢接近,他们焦急等待着野象给人让路。而此刻电视画面上的那只野象,却似乎是在充分展示它类似于智人母爱的高尚意识和情怀。一会用长鼻卷着小象鼻子向上拉动,一会用脚底轻轻踹一踹死去的小象,更频繁的表现,是扬起鼻子发出声震林海的吼声。最令人感觉它拥有与智人相同思维和情感的,则是长达数小时守候死去的“孩子”不弃不离。直到游客全部撤退,直到夜幕下看不到包括新闻记者操作摄像机在内的任何动静,野象才终于弃子而去。)

  (2009624加注:电视解说词用拟人手法描述实拍场景。多数受众看完录像会相信那只野象有与智人相同的情感和意识。但是,电视解说词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本书将系统阐述的逻辑方法:只有正确解释人与大象的对应条件才能判断上述“奇迹”发生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说,“野象谷的故事”不是一桩有智人意识、有智人情感的“母爱故事”,而是一场大象与人类的严酷对峙!)

  (2009624加注:哺乳类动物一般有三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一是觅食与捕食的本能,二是性欲与繁殖的本能,三是护仔与育仔的本能。为幼仔可能受到侵扰发出怒吼,为护卫幼仔而与游人展开对峙,为人群不离而对幼仔不弃不离,那都是大象本能。多数动物种群对异类种群存有天然恐惧感。可惜,当时身处现场的围观人群包括电视记者没有一人感觉到是人侵扰了大象;没有一人提出建议:请游客为了不侵扰野象主动隐蔽或撤离。人们只善于用自我的人性化的主体意识和思维判断客体的本能反应。)

2009624加注:当其时何不深入思考——为什么月色之下,人走人静之后,野象会自然离去?是它冷静之后想开了,有了“节哀顺变”的睿智想法么?不是的。是游客侵扰和眼前恐惧已经离散了。大象没有自觉的概念思维,它用视觉产生条件反射,眼前有威胁即对峙,没有就离开。它也不会运用自觉逻辑判断:“万一俺离开后,包括人在内的食肉动物再来了,俺咋办呢?”)

2009624加注:笔者并不反对电视专题用拟人手法讲述动物以陶冶情操,但拟人手法毕竟不是科学。客观认识自然需要不带任何主体杂念,把主体与客体都置于自然状态下,自然的就是科学的。当然,人的思维难以做到的恰恰是杂念难尽,于是,思维就难以达到至高境界。其所寓含的道理是什么?宁静致远。)

  在每一种无意识的高级动物大脑中,都存在一种可刺激体内介质运动的条件反射本能,现代人均可利用类似的大脑记忆激活机制驯化动物,帮助它们实现记忆链接,以使它们那些单一条件反射本能可“炼成”丰富多样的习惯性响应功能,使其具备听到轻声召唤即能响应的“灵性”表现,也就是构造人性化的综合知觉积累。

  可是,一生的感觉和记忆只用脑中的食物映像来链接他物,即一生中只有一个“概念”系统,而只有一个“概念”系统,那就不能称之为有思想有概念,而应称之为“假概念系统”。因为,作为有意识判断的“真概念”一定要自主区别另一概念系统,才能叫做有概念;一种“意识”一定要自主区别另一种相对立的感觉或知觉,这才能叫做有判断有意识。拥有“假概念系统”的主体,自己并没有概念区别,必须依靠他人来为其甄别“概念”。动物们的“灵性”常常是在更有灵性的智人面前,被智人“看”出产生了意识。

  笔者认为,如果仅有以食欲和食物主映像为链接机制的综合知觉积累,而没有与之相区隔、相矛盾、相抗衡的针对其他感觉记忆的依赖性,这种动物的脑功能便只有针对感觉信息刺激或强或弱的差异性区别的响应条件,谈不上拥有识别概念内涵的选择和判断。它是一种丰富的、本能的初级综合知觉积累所奠定的脑功能。20世纪100年中,西方科学界以发达的技术和勤奋的努力没有真正揭开“意识”形成机理。因为,智人意识的客观界定标准没有被发现。

  由此看到,灵长类高级动物在其脑功能进化过程中,若能形成有概念内涵的指向反应即“意识”之反应,它须在同一时期同时对两种相互矛盾的“主映像”——比如在食物映像和情感映像的分别对立中,均自发产生强烈依赖性,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脱离低级本能的介质传递,即摆脱单纯食欲和食物映像刺激并产生另一种依赖性,而且对后种的依赖性甚至超过食物。只有这样,其大脑才可能生成与食物映像不同的另一个可被独立依赖的记忆链接根系。

  大脑一旦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截然分类的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记忆链接系统,脑内多根系生化响应平台也就产生,其时的“动物”才会有真正的概念区隔指向反应。笔者把大脑生化物质条件因信息刺激积累而形成、而孕育意识起源的上述条件,阐述为脑进化的重大转折性条件并称之为“脑记忆积累多根系链接机制”。

  智人是一种思想矛盾的“复杂动物”。从意识起源的机理上可看出,人脑的“概念反应”即意识,是在矛盾的互动的记忆激活条件下或自发或自觉的选择判断中产生的。没有矛盾的对立的记忆中心分别构造成型,人就不会有模糊的或明确的概念系统和思想,不会有自发的或自觉的概念区隔选项和指向,就会永远像其他人科非人科动物们一样只有条件反射脑功能或人性化初级综合知觉灵性反应,那便是没有思想痛苦和困惑,也没有幸福和满足的“白痴”。

  谁能有条件推动意识起源跨过那高高的“门槛”?

  催动意识起源并跨过高高“门槛”的互动条件又如何起源呢?

  请读者把上述两问保留在记忆中,意识起源第四阶段解密。

从下一章起,本书暂时中断“意识起源七段论”进入第四阶段的研究和阐述,而首先针对智人与其他人科或非人科高级动物形容酷似、灵性同根、极易混淆的初级综合知觉积累展开讨论。

因为在生命物种进化的漫漫征途中,初级综合知觉积累是包括前智人在内的许多高级动物共同走来并且共同面对的“三岔路口”。迷人的“三岔路口”!它既是智人与其他人科或非人科高级动物脑进化的同行路段,又是两者即将分道扬镳的关键时刻。

  在这一脑进化行程区段,曾被中西方过往的科学理论研究融进了太多有关动物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与智人脑功能难以区隔的疑难和是非;这一区段,同时牵连到智人脑进化过程的基础性功能如何被奠定,以及现代人脑演化到今日之发达的基础潜力的发掘前景;这一区段的脑功能表现,还关系到如何认识现代人理性与非理性动机取向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人在初级综合知觉积累阶段,并没有产生概念指向反应,但却萌发了各种精神状态和初级直觉响应。

  对于前智人种群和现代婴儿来说,初级综合知觉积累将筑起意识起源的第三级大脑响应平台,它是推动意识产生的前奏即意识萌芽的前期阶段。当其时,前智人的脑生化物质积累和遗传信息已为造就“脑记忆多根系链接机制”准备了充足条件。

笔者推断,对现代婴儿来说,初级综合知觉积累阶段在相似遗传的大脑平台上只经历短短数月可基本完成;对无意识的前智人种群来说,则需要代代递进式的遗传条件积累,需要一代推动一代去走完进化路程,直到最初的智人脑的情感响应条件达到相应敏度为止。

在人科人属灵长类动物脑内,当其食物记忆中心与情感记忆中心可独立响应又相互链接响应的机制形成以前,不论是现代婴儿还是前智人种群,他(它)们都是无意识的高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