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缅怀革命先烈?

站起来的国家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觉醒的民族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
清明既是寄托对已故亲人哀思的日子,也是缅怀为民族独立解放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追忆亲人,缅怀故人,纪念先烈。
战争从来是充满了铁与血,嘶喊与悲歌……没有影视剧中的俊男靓女,没有臆想中的神功无敌。战场上的厮杀,以命换命,有我无敌,那是以弱胜强的英雄史诗,也是惨烈厮杀的泣血长鸣。时光回溯到朝鲜战场,志愿军战士强攻敌人的阵地,却由于缺乏远程武器而不得不匍匐到投掷手榴弹的距离才开打。头顶上子弹横飞,身边炮火连天,这是生与死的赌局,是国家贫弱的无奈,也是英雄书写历史的契机。
断树,黑血,映红的天空,还有那一群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的身影,成为了新中国立国之战最好的映像。
恐惧死亡是一种动物本能,人也不例外,但是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为了心中某些执念,舍生忘死、取义成仁的故事不断上演。西方人将其归结为“东方人特有的牺牲精神”,这其实是一种很肤浅的看法。晚清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图片,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民众麻木呆滞的眼神,尽管他们正面临被砍头的噩运。然而仅仅几年的时间,中国人的精气神焕然一新,沉睡的狮子再次咆哮于东方,新中国让整个民族看到了一种复兴的希望,为了这个很渺小的希望,无数人愿意为他守护,哪怕是用生命!
当年命悬一线,自己的生命放心的交给身边的战友,生与死只不过是扣动扳机的一瞬间。没有人会在乎什么福利待遇,鸡毛蒜皮,那些东西与胜利相比太肤浅了。胜利,只有胜利,才能告慰自己的出生入死。你死我活,这是最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富丽堂皇。枪炮声,每天都在诠释着生命的脆弱与尊严,宣告着死亡的重与轻。
无人矫揉造作,无人凄凄唉唉,轮到谁就是谁的。只有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萦回在战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的儿子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的战士呢?想想如今的官二代富二代,难道不觉得汗颜吗?
青山处处留忠骨,鲜花朵朵献英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在南京大屠杀网上纪念馆,在许许多多的纪念先烈的网上纪念馆上,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网民们纷纷以献花、点烛、祭酒、哀歌、挽联这种绿色环保的纪念方式,缅怀先辈,留下美好祝愿。
繁华的盛世,常常潜伏着危难;风平浪静的地平线,也许正孕育着暴风雨。回望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战争是历史的常态,和平只是战争的准备时期。战争让人间生灵涂炭,人性受到烈火的拷问,洗净浮华,回归本质。在这血腥的世界,只有充满血性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面对着家国荣辱、生死存亡,人类的创造力得以最大发挥,文明得以重新锻造。战地黄花分外香,不是向往着战争,只是为在战争中生存,在烈火中涅槃!
沧海横流,显尽英雄本色之后,如今是沧海桑田。我们可以在电脑上随便调侃战争的奇闻异事,可以畅想自己穿越会战争年代的功成名就,甚至常常吐槽如果这样那样,战争结果会如何如何。稍后网上订购一些零食,继续宅在电脑桌前天天说地,无聊了就去外面享受一下春日的阳光,逛一逛繁华的大街……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沐浴在先辈的荣光中,伫立在烈士的遗骸上。每当这时,我都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去感受那血与火的岁月,去膜拜那无数屹立的丰碑,那是一种神圣,只属于英烈!

然而,忆往昔,思当今,日本政府近来不断抛出“二战反省论”的调子,意图在二战胜利70周年这个特殊年份里“有所作为”。然后“反省”的结果是,一再否认甚至美化南京大屠杀。继否认南京大屠杀“30万人被杀戮”,日本《产经新闻》又称“当时城里没有人”,“不可能有过大屠杀”,甚至称“南京实在是祥和至极”。
我们纪念先烈,纪念那些无数“宁可有尊严地死去,也不要在侵略者面前屈辱地受死”的先人,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更加清晰。忘记历史,忘记苦难,忘记先烈,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纪念先烈,纪念那些无数“宁可有尊严地死去,也不要在侵略者面前屈辱地受死”的先人,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更加清晰。忘记历史,忘记苦难,忘记先烈,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纪念先烈,是要告诉我们的青少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一种牺牲叫重于泰山,英烈的鲜血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巍峨。我们是前辈们的后人,我们也是后人们的前辈,我们都行进在历史的长河里,滔滔不息。英烈们早已逝去,但要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和我们后人的心中,让他们的精神长存。
我们纪念先烈,最好的方式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再让我们的后人遭受先烈们的苦难。我们感悟历史,铭记历史、见证历史。苦难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我们纪念先烈,是为了感恩。“全民族对于解放他们的人将感恩不尽”。 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们,如果习惯了得到,便会忘了感恩。只有珍惜才能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我们纪念先烈,是要告诉先烈,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王德华、咔嚓酥;综合中国青年网、央广网、军报记者微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