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协同创新迈入新时代


    协同创新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其主要形式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关键在于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互联网+时代,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业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新一轮移动互联网发展热潮推动下,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合作模式、领域、范围、方式等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新时代下的协同创新正日益显现网络化、集成化、共享化和生态化的特点。

1.       新发展理念引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也推动着协同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

强调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注重创新要素之间的畅通衔接。当今世界竞争不再是优惠政策,低成本的竞争,而是创新创意和比较优势的竞争。以创新闻名的美国硅谷之所以备受推崇,我国的中关村能够获得飞速的发展,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新时代的协同创新走合作共赢之路,才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与发展动力。

2.       特色创新受重视

创新必须突出特色已经成为各方共识。结合地区发展环境、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资源禀赋等现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进行创新方能够发挥创新行为的最大效能。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基础,全面布局对接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地区开放高地,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在产业经济带中占据有利位置,在产业梯度转移,创新转型中成为示范区,特色创新广受重视。

3.       多要素协同创新

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人才、平台、金融、环境打造等方方面面。一个地方要强化创新驱动,就需要针对创新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谋划、整体性协同。只有打通产学研、金政用之间的创新藩篱,完善创新链条,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行动,才可能整合好创新的各方面资源,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从而全方位提升创新实力。

真正做到协同创新,唯有从方案到行动,从定位到落实,打通包括政府、市场、企业、高校、人才等所有环节,搭建好创新资源整合、分享的平台,方能让产学研不分开,让引人才与搭平台共进,让研发与市场接轨,让政府和企业共进,使创新的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创新动力更加强劲。

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园区、整合集聚科技创新平台,就是要进一步从硬件到软件,从设备到氛围等方面来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协同创新,打造一个创新的生态圈。

4.       对接资源是关键

创新资源至关重要,没有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协同创新只有在依据地区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综合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及条件,多方沟通对接,建立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互联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机制,勇于实践,敢为人先,才能够真正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建立起地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21世纪是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变世界,各种新兴思潮频发的时代,此背景之下的协同创新模式更是在虚拟经济、共享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与动向。

(1)      新型资本驱动

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型资本要素充当了协同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构成了一个新型资本体系。如技术资本、创新资本、企业家资本融合在一起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在各种天使投资、产业基金、企业家联席会等新型资本要素的推动下,各地普遍建立的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即是这一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载体与成果。

(2)      要素聚合模式

通过组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工程技术中心、创新联盟、科学技术中心等等创新载体,组织联合技术攻关等行动,进行内外科技资源协同,激活各自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使其成为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支撑力量。以股权激励、分红、技术入股等激励保障机制,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源动力。通过聚集金融、科技、人才、项目等多方面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多方面资源的整合促进科技实力到核心竞争力的聚变跃升,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效务实的科技工具。

                         各类型机构与孵化器聚合的效果

 

 

(3)      共享四众模式

当前在共享经济思潮涌动的形势下,以共享经济理念推动的各种协同创新初漏端倪,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四众模式,有效拓展了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搭建了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丰富了创业创新组织形态,优化了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配置方式,为社会大众广泛平等参与创业创新提供了更多元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