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胤然文
按语:本文是《文化监理、优化与创意》作者黄胤然的一个文化监理案例,文化监理和文化优化可以帮助官媒更有力、更到位地驳斥某些国外机构对中国的无端指责。
日前,看了腾讯网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标题为《国外机构称中国为全球假货集散地 党报:这锅我们不背》的文章后,深刻感受到笔者在《文化监理、优化与创意》新书中所倡导的文化监理理念,急需引起我们相关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应有重视。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标题观点,我举双手赞成。毛泽东同志曾说: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战术上我们要重视敌人。这话虽然是在过去传统战争年代诞生出来的,但在传统战争与文化战争交汇的当下以及主要以文化战争为主流形式的未来语境背景下,同样有它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引称:“不久前,欧洲刑警组织和欧盟知识产权局在联合发布的《2017年欧盟打击假冒和盗版的情况报告》中称,中国内地是全球最大的假货生产地,而香港则是最大的中转站,总共占据了全球86%的假货份额。”
之后文章驳斥道:“商务部负责人及专家回应,这样的指责是不负责任的,中国在打击售假贩假以及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进展有目共睹,国际社会应该卸下‘有色眼镜’,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中国变化的现实……其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贸促会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如果是统计欧洲地区的中国假货还勉强可信,若是统计中国的假货,甚至中国假货在全球的占比,其统计方法的可靠性和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同时有媒体评论称,‘中国向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产品,欧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全面掌握中国销往各国产品的海关、质监、检验检疫报告。’”
这样的反驳很好,很有力。对某些国外机构、组织、媒体的“无端”指责,一定要“亮剑”出我们的态度。
不过,文章接下来的反驳内容的逻辑性和力度,在我看来却没有达到一语中的的回击效果。
首先,文章在标题为“打假‘清风’铁腕行动” 的段落里说道:“早在2015年4月,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就部署开展了‘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的‘清风’行动,要求全面加强出口商品质量监管,严厉查处跨境制售侵权假冒商品违法行为。今年1-4月,全国海关查获出口侵权商品案件4600余件,扣留货物93万多件。
“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年初曾表示,近3年来,我们共查处了侵权假冒违法犯罪案件超过100万件,判决8万余人。
“此外,中国民间市场主体打假也在行动中。‘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曾这样表示。为此,阿里巴巴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打假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这几段文字内容就会发现,它们和我们意欲反驳的那些国外势力对我们的挑衅结论,并没有逻辑关系。换句话说这样反驳的精准度和力度,都不足以把外国人扣给我们的黑锅搬开。
道理很简单:即使我们搞再多的“清风”运动、查处再多的案件、判决再多的不法分子、阿里巴巴马先生组建再多的打假队伍、投入再多的钱,不但没有一针见血地、有力地撇清对中国内地加香港“占据全球86%的假货份额”的无端指责,恰恰帮了倒忙,反而给外国人以口舌,等于给人家辅佐性地、间接性地提供了那种无端指责成立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如此大力度地查假、打假、判假,反而给他们以我们假货盗版很多的联想。这样写文章反驳,看着真让我这个文化监理师着急。
接下来文章在标题为“知识产权强力保护” 的段落里说:
“与保护知识产权的行动相呼应——如今中国每天有1.4万家新公司注册成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排名第22位,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名第一。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2.7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9件。”
还是逻辑问题,因为即使成立的公司再多——达到世界第一、即使发明的专利再多——成为全球翘楚,并不能必然得出我们没有假冒伪劣、没有侵权盗版,或是假货、盗版就不高的结论,它们之间没有相抑的反向逻辑关系,所以并不能确保我们摘掉“全球假货核心集散地” 的黑锅、黑帽。
记得笔者当年在国外留学时,无意中看到几十年前外国学术界某些教授、学者私下说:不用和中国人争辩,因为中国人写的论文,有时候最后一句恰恰和他第一句是自相矛盾的。虽然这是一种对华人调侃式的侮辱,但也确实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时语言、思维模式的不同,在碰撞出正向火花以丰富、和谐世界文化的同时,也碰出了一些尴尬。
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中,作者楚渔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仍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模糊性。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而以地中海周边地区为代表的白种人所具有的逻辑思维(列维•布留尔)则更偏理性”
所以再说回到这篇反驳文章,还是暴露了作者行文不严谨、逻辑关联性不强、反驳力度不够、不准等毛病,应该在发表前过一道“文化监理”的关,否则以官媒的名义发出去,之前提及的那些不足之处反而会使得我们的回击力度打折扣。
既然监理出来了问题,如何优化?其实我觉得作者可以集中全部的精力,就文中提及的这一点——“其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深挖狠批,如果真能找到对方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上的造假、疏漏之处,不但能够完美地把这口黑锅摘掉,反而把这口黑锅回扣在对方头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击污蔑,才算完胜。
最后一点,文中提到“美国外交学者网站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全球创业领军者的形象与其通常留给人们的‘山寨之国’和‘知识产权窃取者’的形象恰恰相反,原因就是中国过去30年来逐步加强了知识产权管理。” 这一段非常重要,正好可以辅佐用来反驳欧洲刑警组织和欧盟知识产权局对我们的“无端”指责。不过写过论文的都知道,此处的引用模糊,不严谨。如果能把美国外交学者的名字和该网站的文章出处以及链接都详列出来,那么可信度及反驳力度就都会大大加强了。
可见,即便是官方权威媒体,其内部亦需要有一个文化自监理、文化自优化的有效机能存在,确保重要文章严谨的逻辑性和最大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