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中学该往何处去?


  其实,在很多人眼中,思考私立中学的问题是没有多大必要性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教育问题重点在公立中学,而私立中学至多只是一个补充或者附带品。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私立中学是从公立中学中衍生出来的,公立中学是母体,私立中学则是子体,母体重于子体;二是公立中学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远远高于私立中学,由此而来的情况则是,公立中学在配置教育资源方面享有着更强的能动性和现实性,因而是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因素。

  但是,在我看来,私立中学才真正是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点所在,是中国教育问题的答案的诞生地。这一点可以从私立中学的产生方式上得出结论:私立中学是在公立中学无法满足中国教育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诞生的。换句话说,如果公立中学能够满足中国教育发展需要的话,那么私立中学就根本没有诞生的现实基础,正是由于这一点,私立中学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满足中国教育发展需要这一光荣的历史责任;同时,这也证明公立中学并不是教育问题解决的主体,或者说,他自身没有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条件。

  那么,问题就来了:私立中学究竟怎样才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我个人认为,这需要使私立中学真正完整地认识自己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才有可能。简单滴说,就是只有当私立中学认识了自己的本质内容,并能明确地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为教育理论,他就能走出自己的道路,而这恰恰就是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的出路所在。

  要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看看私立中学与公立中学之间的真正的关系是什么?诚然,很多迹象表明,私立中学是从公立中学的母体中诞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立中学就必须与公立中学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一个很明显的道理就是,如果私立中学始终以与公立中学相一致为发展战略的话,那么私立中学存在的历史价值就会逐渐消亡。而且,如果私立中学以与公立中学相一致为发展策略的话,另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二者将共享相同的教育优点和缺陷。这在短期内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表现出私立中学发展的瓶颈——无路可走!因为公立中学完全可以凭借其优势的政治社会资源来强化甚至扩散其优点,而私立中学则只能被动地成为教育缺陷的集中表现者,最终不是被公立中学所兼并,就是偃旗息鼓。

  需要指出的是,在私立中学发展过程中,最致命的缺陷则是从公立中学那里继承来的官僚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教育腐败。由于私立中学本身缺乏政治性征,因此,他的管理构架也就不得不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官僚性,而这一点在公立中学那里,由于其自身的政治出身会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于私立中学而言,则是一种令人恶心的难以忍受的恶疾,这会成为私立中学面临崩溃的直接原因。

  总体而言,私立中学的发展过程,就目前而言,无非就是由最初的另起炉灶,到不得不向公立中学学习,并逐渐与之趋同,直至面临崩溃危机的过程。而目前,大多数私立中学都处于这个关键点,现有的苟延残喘的发展策略只能是:要么被兼并,要么公私合办。但是,这样一来,中国教育发展问题并没有被解决,而是暂时被缓解,这种缓解并不意味着教育问题自身得以弱化,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的更加强烈,只不过,此时,教育问题表现自身存在的主要地点就不在私立中学,而在公私合办中学,甚至是公立中学。

  由此可见,从私立中学方面看,则经过了一个由春天向冬天、由繁荣向困境再到偃旗息鼓的过程;从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的表现方面看,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集中表现在公立中学里,由此催生了私立中学,并为私立中学的发展带来了短暂的春天;但逐渐的,中国教育的优点和缺陷则一分为二,公立中学由于政治传统的保护而成为教育优点的集中表现者,而私立中学则相应地成为教育缺陷的承担者;而当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合二为一的时候,公立中学及其政治保护伞就会成为教育缺陷的集中承担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教育问题表面上表现为一个由强至弱的过程,但实质上则是一个不断地在量上进行积累的过程,所以,其暂时的缓解并不是消失,因为现有的教育方式本身并没有得到改变,因此,一时的缓解必将迎来更大规模的问题爆发期。同时,这个过程也证明,引起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的不在私立中学,而在公立中学,私立中学则是答案的诞生地,公立中学的历史任务是提出问题,而私立中学的历史任务则是解答问题。正如他们二者各自扮演优点和缺陷的表现者一样,他们也会分别称为问题的集中表现者和答案的集中表现者,这是由他们各自的历史本质决定的。

  所以,私立中学与公立中学从本质上讲,只能是两个具有明显区别的不同的实体。换言之,私立中学要完成历史使命,要为中国教育发展走出一条光明大道,从根本上说,首先就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但是,私立中学的独特性到底在哪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很显然,这些都不是,因为这些方面对于公立中学来说,都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的东西,所以,私立中学的独特性一定在公立中学想施行却无法施行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点,首先是私立中学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理论,而不仅仅是各种理念或观点,其次是私立中学要在运行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最后是要力求克服公立中学的各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