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
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逐利”机制使社会生产表面上呈现出追求商品价值形态的发展特征,当然,在不同的货币流通条件下,这种商品的价值形态也各不相同,但是,从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来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仍在于追求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总量和质量的不断增长和提高。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满足彼此需要的社会生产目的,要求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商品生产者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利”机制作用的发挥,要求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必需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商品价值的最大化,而从商品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途径来看,商品生产者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主要途径,在于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以此实现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形态向价值形态的顺利切换。如前所述,在现代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就市场的需求而言,其要求商品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理论上而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相对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如果其不需要使用其生产的商品,那么,这种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就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可言。
二是而就商品购买者来说,其之所以购买这种商品,主要是因为这种商品对于他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为了顺利地实现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换,就必需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当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要求商品生产者不但要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而且单位商品的销售价格要相对较低,即通过“价廉物美”的商品提供,实现商品购买者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三是就商品生产者自身而言,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利”机制对于商品生产者的经营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表现为“逐利”,但是,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来看,商品生产者从事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仍在于不断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需求,这就要求商品生产者在实现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向价值形态转换之后,必须通过购买的方式,实现由商品的价值形式向使用价值形态的转换。如前所述,这种使用价值形态,既表现为维持或扩大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也表现为维持和提高商品生产者自身及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就要求商品生产者在向市场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的同时,其他商品生产者也必需向这个商品生产者提供满足于其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
总体来看,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之间的交换需要借助于信用货币,但是,如果抽去信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中间环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实际上是在既有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相互生产彼此需要产品,并通过交换的方式,满足各自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的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因此,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生产的最终目的和最终需求来看,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生产,才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
2.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以价值增值作为主要生产目的的商品生产,也必须以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形态商品作为支撑条件。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逐利”机制作用的发挥,使商品生产的主要目的直接表现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增值,但是,从市场主体实现价值增值的主要手段来看,其必需通过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的方式,来作为市场主体实现价值增值目的的主要手段。表面上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一些没有从事商品生产的市场主体也可以获取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如信用货币借贷行为所发生的价值增值,金融市场投资所发生的价值增值,商品流通市场投机所发生的价值增值,资产投机行为所发生的价值增值等,但是,从这些价值增值的最终来源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间接地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的方式,实现了价值增值;二是通过社会总价值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再分配,获取了价值增值。由此可见,就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价值增值的最终来源而言,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满足于市场需要的商品,仍然是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实现真正价值增值的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