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 确保金融安全
陈柳钦
“确保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正成为中国决策层的高频词汇。4月2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次就“金融安全”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金融”正成为最高决策层关注焦点。之所以说金融正成为中国决策层的关注焦点,是因为最近这一领域的问题正频繁出现在最高决策层的会议场合。例如,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和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后,明确要求“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且将其提高到“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高度;而在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4月初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等场合,“防控资本泡沫”、“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表述也频繁出现。
中央政治局这样的一次集体学习,凸显了高层对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中国自从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之后,基本没有经历过大的金融安全事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发生危机,因此学习维护金融安全是未雨绸缪,相当必要。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曾经发生过大的金融危机,拉美国家、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就不用说了,就连美国、日本、西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多次遭遇重大金融危机袭击,给其国家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正是基于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金融创新呈现野蛮发展态势,金融业风险不断蔓延并“交差传染”,金融创新超过了金融监管的发展。金融业的高杠杆化、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和金融业的脱实向虚是当前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资本运作杠杆表现形式五花八门,资产泡沫化进一步放大了金融风险。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来说,过去的一年,是金融问题频发的一年: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债市跌宕起伏、房市非理性繁荣、P2P平台跑路频现、理财产品诈骗不断……另外,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有高层官员落马,这些均表明当前金融乱象已经到了必须提升监管力度的时刻。保障金融安全,已经变得尤为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金融安全的核心是国家利益,最大化国家利益。“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熟悉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人类近现代史上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与金融密不可分,战争之后的金融安排更是建立新秩序的核心制度基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孙子兵法》开篇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尉缭子》则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在国际金融战场上,利益博弈是表象,战略对抗才是内涵。和平年代,金融市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金融安全是国家大事,决定着国家兴衰,甚至是民族存亡。国家利益博弈的结果,取决于金融安全战略的高下。
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全球利益博弈需要乱中有为,乱中有为才能占据先发优势,但值得强调的是,乱中有为的前提是自己不能乱,也就是说,乱中有为需要底线思维,“对外乱中有为,对内底线思维”共同构成了国家金融安全战略的两大核心。就中国而言,国家金融安全的底线思维就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充分支持实体经济,并以此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金融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线,必须要抓好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夯实金融业发展的根基。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线,必须要把金融风险防控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金融安全网。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线,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教授认为,金融市场存在非理性一面。但是,他也同时相信人性的光辉,能让金融业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服务。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和血液,无论是实体经济发展、产业培育转型、城市建设发展,还是城乡统筹、“三农”服务、民生改善都离不开金融,金融还关系到生活、生产、生态的方方面面。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的重要论断。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一个建立在安全基础之上的金融市场,可以推动中国经济“脱虚向实”,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众福祉。
金融的力量在当今社会无处不在,可以说已融入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渗透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军事等领域莫不受到金融的影响。金融正以其庞大的产业基础、强大的资金供给、灵活的配置能力、流动的风险机制、精巧的治理工具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驱动器和加速器。事实上,金融已经突破经济工具的角色,成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国际竞争与国际经略的重要手段。
金融是国之重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超越了金融自身安全。全球化时代的当今社会以经济为根本、以金融为血脉,金融和国家安全休戚相关,保障国家安全需要从金融着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金融“血液循环系统”引导资金运行,调节资金余缺,降低市场参与主体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获取成本,优化各市场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并进一步派生出对劳动力、生产技术、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各个领域的领导干部都必须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强化监管意识,提高监管效率,补足金融工作能力不强、运用自觉性不够的短板。同时也希望更多中国金融人审视自身的价值取向,突破“小我”,避免“独乐乐”,在金融工作中深刻思考并践行符合中国利益的价值观,保障中国金融真正成为推动一系列国家战略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