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还真的想再上山下乡!


 退休人员还真的想再上山下乡!

------与几位当年上山下乡的退休人员交谈而产生出的共鸣!

汪华斌

这两天应邀到外地参加某朋友的七十岁生日聚会,竟然发现与我同桌的全都是当年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于是就谈起了当年上山下乡的感受。大家说当年下去是满腔热情,后来发现在农村根本不是大有作为;尤其是发现开后门当年与上大学或当工人后,实际思想是崩溃的。现在大家聚集在一起想想当年的上山下乡,实际还是在思想上有所得;起码这代人吃苦耐劳就源于上山下乡后的感受。然而现在这些人退休了,尤其是那些将孙子(女)带大的人;基本上就是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广场舞,估计不少人真的要疯。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些人真的再走上山下乡路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如此不随人愿,因为农村现在也不是当年山清水秀的农村了;如果不是城里人多,还真的分不清现在的农村有什么农村气息;空气与城市一样,水与城市里一样;所以退休了充其量只能再看原来上山下乡的地方看看,因为根本没有与城市决然不同的养老气息。正因为如此,他们说如果农村真的适合养老;大家还真的愿意上山下乡,因为现在老年人在城市里除了看病方便外,其它的还真的没有心情舒畅的感觉。在全社会到处是急功近利的工程与项目,所以老年人只能在每天不一样的变化中忍受一样的感受。

我们不会忘记,1968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社会的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实现了全社会任何城市都将有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正因为如此,所以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然而真的到了农村才知道,差异成为相互关系越来越冷漠的原因;起先是“满怀豪情下农村”,随后才知道在农村生活是真的很艰苦;绝大多数知识青年在农村根本无法继续接受到正常的知识教育,甚至连文化生活也几乎没有;所以他们和当地农民由融洽变成冷漠再到对抗。正因为如此,进入70年代以后许多农民实际希望这些知识青年尽快离开;因为这样农民才能真正安逸。当进城的确比农村强后,知青们再也不是含蓄的要求进城了;而是赤裸裸甚至是抗争的形式强烈要求回城,到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从而正式终结了这场上山下乡运动。

虽然知青上山下乡的评价不可能由这代人自己作出,但最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知青都返回了城市;实际这是用行动否定了这场运动。虽然这些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绝大部分都已经退休了,但今天津津乐道谈论上山下乡的人还真的不少;所以我身边不少朋友甚至都回到当年下放的农村去过几次,因为他们把这当成自己朋友聚集与旅游的一种形式;所以反感当年上山下乡的人还真的不多。只是那些至今还留在农村的知青,她们发愤也要自己的后代走出农村;实际是在用行为抗议自己的不公。当这些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聚集在一起时,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已经退休的人了;他们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拼搏,最后竟然怀念当年的上山下乡生活。他们说现在的城市老人就是三步曲,第一步是全身心带孙子(女);这时连广场舞都可以不跳。当孙子(女)大了后或随他们的父母后,这些人就跳广场舞、逛超市、打牌;所以整天用微信联系逛博览会的就是这些人。当身体健康不行了,这些人就颤栗地挤公交车;因为寂寞是这群人的最大痛苦。正因为如此,他们说如果农村真的山清水秀;他们还真的愿意到农村去养老,因为城市实在是太无所事是了;起码在农村还能种菜养小鸡,这也是一种快乐呀。

然而可惜的不仅是农村没有山清水秀的环境,而且同样也没有养老的条件;因为全国到处都是城镇化,所以农村现在变成了大小不一的城市。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农村不仅不欢迎这些退休人员去养老,连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人想回去都不行;因为现在到处卖土地,人家害怕你回去分他们的利益,所以古老中国文化的叶落归根也成为了历史;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