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是番薯的别名。“地瓜”这一称谓,始于福建。据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记载:“闽俗以番藷为‘地瓜’,此由《食物本草》一名‘土瓜’之义,其称正亦不俚。”
地瓜虽然叫作“瓜”,却并不属于瓜果类,而是属于粮食类。地瓜的名称各地不一,有番薯、甘薯、朱薯、番薯蓣、金薯、红薯、白薯、红苕等。费县称地瓜为“薯”,或者以其皮色不同称为“白薯”、“红薯”。长期以来,地瓜是费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高,适应性强,呈全域性分布,尤其以南部的山区、丘陵地区种植最为集中。
地瓜原产于美洲,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明代万历年间由菲律宾传入我国。据清代《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由菲律宾把番薯带回福建,开始种植。福建漳州的芗剧传统剧目《三家福》,说的就是私塾先生苏义偷番薯的喜剧故事。清康熙以后,地瓜开始向北方传播。乾隆初年,通过运河传入山东德州一带。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通过海路传入胶州。乾隆十七年(1752年),山东官府刊布《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大力推广栽植。乾隆五十年、五十一年(1785年、1786年),朝廷两次谕令各省“广为栽植”。由于官府大力劝导,加之红薯具有耐贫瘠、抗旱涝、产量高等优势,很快就在山东境内迅速传播开来,逐渐“蕃衍域内”,“所在有之”,成为农民“抵谷之半”的当家粮食作物。
据《光绪费县志》记载,地瓜于嘉庆年间(1796~1820年)传入费县,道光年间(1821~1850年)盛行种植。同治六年(1867年),费县遭遇特大荒年,粮食歉收,全县闹饥荒,人们全靠吃地瓜才得以存活下来,地瓜成了费县人的救命粮。
1936年费县栽培地瓜19.21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07%,平均亩产112.40公斤(瓜干),总产2159.20万公斤。1949年全县栽培地瓜18.28万亩,面积仅次于小麦、高粱和大豆,占第四位,平均亩产108.35公斤,总产1980.64万公斤。当时,费县传统种植的地瓜品种是“长秧子”,俗称“穷不够”。按其皮色不同,分为红薯、白薯两种。由于品种更新不够及时,不仅产量较低,而且筋多肉少。
费县的地瓜栽培分为春地瓜和夏地瓜两茬。栽植春地瓜需要先育苗,于“谷雨”之前栽植,至迟不超过“立夏”;夏地瓜是在收完小麦之后腾出茬子栽植(也称“麦茬地瓜”),不需育苗,直接剪取春地瓜秧插栽,“芒种”前后开始,至迟不超过“夏至”。
地瓜栽培之前,需要先将农田起垄,行距1米左右。在垄顶上面挖穴,将秧苗栽植在穴内,每亩插栽2000株以内。田间管理以多次翻秧和除草松土为主。收获时间在“霜降”之前。
当时的地瓜育苗方法,主要是天然育苗。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把瓜种埋在土里,靠着太阳光的照晒,进行地瓜发芽育苗,过程比较缓慢。
20世纪50年代,费县引种了地瓜新品种胜利100号,产量高,品质好,很受群众欢迎。全县地瓜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1958年超过40万亩,1960年达到最高值54.59万亩。这一时期的地瓜育苗方法,改为火炕育苗,由各家各户分散进行。具体方法是:给炕床松土,在炕床上铺一层沙子,把地瓜长须的一头朝下,竖着摆满整个火炕,上面再撒上一层沙子,把地瓜完全覆盖住。炕洞里点燃柴火,使炕床保持适当的温度。温度上去了,湿度也得跟上。这就需要每天都要给炕床洒温水,促使瓜母发芽快一些。大约半个月左右,一棵棵地瓜芽就从沙土中冒出头来。待其长到20厘米左右,挑选长得壮实的拔下来。地瓜的发芽率很高,一边拔,一边继续生长。一茬一茬的地瓜芽被拔下来,每50棵或100棵扎成一捆,拿到农田里栽种。
60年代前期,费县曾经推广过莒南县文疃区宋家庄宋开周试验成功的地瓜栽培新技术“窝瓜下蛋”,不用育苗,直接栽种。其主要栽培方法是“小、早、直、浅、清”5个字。“小”,就是用尖嘴大腚的小瓜母;“早”,就是在清明之前栽种;“直”,就是将瓜母直立埋进垄里;“浅”,就是瓜母不宜深埋,以有薄土覆盖即可;“清”,就是瓜母出苗后,于立夏之前及时清墩,使瓜母老化,促使下蛋(结瓜)。此法产量高,最高亩产可达500余公斤,于是很快在全县广泛推广。但是,由于“窝瓜下蛋”的瓜母需用量大,储种困难,而且病害重,产品质量差,后来这一方法就逐渐废止了。
60~70年代,地瓜一直是费县农民赖以生存的主食,煮稀饭、烙煎饼都用地瓜作为主要原料,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地瓜,家家户户喂养的生猪也是以地瓜和地瓜秧为主要饲料。因此,全县地瓜栽培面积一直保持在40万亩左右。60年代中后期,费县引种了北京553、华北52、华北53、华北54等10个品种,取代了原来的当家品种胜利100号。70年代,又引种了青农2号、济薯1号、一窝红、莒薯2号、南京92、烟薯1号等新品种(地瓜企业)。
这一时期的地瓜育苗方法,由原来以户为单位的火炕育苗,改为以村为单位的回龙火炕育苗。这项集中育苗工作,不再在各家各户分散进行,而是由村里统一组织。每个村子都会盘一个巨大的回龙炕,样子很像家家户户的火炕,只是面积更大一些。回龙炕四周用石头垒砌,下面挖了很多烧火的洞。炕的上面像个凹槽,四周有围挡。人们还是要在炕床上面铺上一层沙子,把地瓜竖着摆放整齐,再撒上一层沙子。回龙炕下面的火不能断,上面的地瓜芽在高温和水分的催化中,慢慢孕育出来。等到第一茬地瓜芽发出来之后,村里的女人们便集中在一起,提着小木板,坐在回龙炕上拔地瓜芽。用回龙炕育苗这一方法,地瓜发芽快,断霜之后就可以插秧了。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不再以地瓜为主食,地瓜栽植面积遂呈减少的趋势。1984年,费县地瓜栽植面积降到374786亩,亩产瓜干472公斤,总产量17686万公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3.79%,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降到304607亩,亩产瓜干406公斤,总产量12384万公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7.67%。
根据新形势的变化,临沂地区行署提出了“压地瓜、稳玉米、扩水稻、保小麦”的粮食结构调整思路,要求大力压缩地瓜栽植面积。由于费县的山区丘陵面积比较大,土壤适合地瓜生长,农民有传统种植习惯(尤其是南部乡镇),加之地瓜又是制造酒精、淀粉的主要工业原料和喂养生猪的主要饲料,因此,地瓜仍是费县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1990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34.36万亩,总产量占粮食总产的39.38%。
80年代费县引进推广的地瓜新品种,主要有徐薯18、济薯7号、青农2号等,其中徐薯18的推广应用面积最大,至今仍在全县广泛种植。
90年代以后,费县地瓜栽植主要推广高抗茎线虫病的品种791、555,高干高淀粉品种306、鲁薯7号、鲁薯8号、济薯10号新品种。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地瓜栽培面积逐渐减少,占粮食总产的比重逐步降低,地瓜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明显降低。到1996年,全县种植面积减少至29.71万亩。
这一时期的地瓜育苗方法,采用薄膜温床育苗、太阳能酿热温床育苗、三道沟节能火炕和双膜育苗技术,既节省了瓜种,又能提前栽插时间。地瓜栽培技术也不断改进,推广小垄密植法,沟距75厘米,密度每亩4500~5500株。实行“双犁开沟肥定住,窝里放炮施精肥”,增加了密度,提高了产量,平均亩产450公斤左右,比建国初期单产提高了3.74倍。
进入21世纪之后,费县的地瓜栽植面积进一步下降,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投入的精力也逐步减少,地瓜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变缓。2005年,全县地瓜栽植面积降至20万亩以下,2008年降至15万亩以下。到2010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12.73万亩,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新庄、梁邱、石井、马庄等乡镇。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主要生产鲜食地瓜和特色地瓜。鲜食地瓜品种主要有济薯5号、北京553、济薯22等。流动在城市街头的烤地瓜,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一道美食。
以上由中国地瓜产业网为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