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北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须统筹解决四个关键战略问题


——有问线上论坛“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字实录

 

【导读】

 

有问是一款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记者采访神器。记者能够在有问平台上精准采访到有见地的学者。学者能够通过记者向社会传播思想。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5日公布,文件指出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7日下午,有问邀请了多位研究农业改革、农村经济的“三农”领域专家,以“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题,开启第二十四期有问线上论坛,共同解读一号文件精神 

 

主讲嘉宾: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孙北国——创联智库(北京)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黑龙江创联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吴天龙——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伍骏骞——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讲师。

 

与会嘉宾:魏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中国县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协理。张永生——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参与记者:证券日报记者桂小笋、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李晓、新华社记者陈尚营、新华社记者秦宏、人民日报海外网刘琼、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姚卜成、光明网记者刘超。

 

作为主讲嘉宾之一的孙北国老师,2016年已在人民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发表了近百篇涉及农业战略、模式、路径和大美乡村建设理念的研究文章。此次针对“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坛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立研究观点并答记者问。现将孙北国老师主要讨论观点和记者对话节录如下:

 

 

【孙北国老师观点】

 

我想围绕一些涉及到“三农”发展战略的相关重点问题,谈一下相关研究观点。

 

通过一号文件,我深切感受到,改革之难创新之难,也再一次深切感受到,政策与国策仍然有很大的脱节。感受新理念还有待于转化新理论、新战略、新模式、新路径。

 

一号文件了讲累积的矛盾“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也讲了发展的矛盾“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这些都是目前“三农”问题的表面现象,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需要研究“三农”发展的战略方面的根本问题。

 

从战略角度看问题,这些产品供求结构失衡问题、环境压力大的问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的背后,是重大理论和战略缺失。现在在“三农”问题上,最严重的是集体性迷茫:是真正贯彻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理论、新战略供给严重不足,是可以指导基层政府、农业企业、农民群体进行农业农村变革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重大理论和顶层设计上存在模糊,才导致了战略、模式和路径的迷茫。

 

一号文件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

 

“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非常正确。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需要讨论,这是根本性问题,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应当围绕综合解决农业农村的多重矛盾、实现多重价值增长和创造、围绕农业现代化已严重拖累四个现代化的同步实现的现实和新常态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战略发展走向进行战略设计。需要大格局的农业现代化战略组织设计。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统筹解决四个关键的战略性问题:

 

一,如何提高中国农业在全球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丧失市场优势,就谈不上发展和振兴)

 

二,如何可靠的解决农田面源和畜牧粪便污染。(这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污染源,农药化肥零增长现在仍然是空有政策、没有手段治理而落不了地)

 

三,如何能够可靠实现农民阶层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在农村产生新一轮两极分化。)

 

四,如何在广大农村真正实现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政治文化荒芜、社会经济凋敝的农村,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以上四个问题,就是中国“三农“的重大战略问题,是绕不开的,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围绕这样的重大战略问题展开,才可能打开突破口,实现战略突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要思想再解放,创造出多重价值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这需要真正运用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精髓,创造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向农业和农村汇聚起浩瀚的人才、科技、资本、模式、文化等多重生产力要素资源,与农民土地和农村自然资源产生紧密性联结,创造出真正能够化解多重矛盾、又能实现多重价值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这需要举全国之力。需要真正将工业反哺农业落实到位。需要摒弃陈旧的僵化的农业理论。现在特别突出的问题是,农业政策理论,与国策的新理念,有很多不吻合之处。贯彻新理念,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空中,没落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二,是要创造出可以形成新的巨量消费的新供给产品。

 

注意,我这里提出一个“巨量”的概念。

这需要真正能够有效地拉动内需,在经济新常态这样的一个广泛的工商业经济低迷的发展时期,创造出异军突起的新农业和新农村协同建设和发展大潮。这不仅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建设,而且,协同推进为工商业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就出新常态下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以大格局观谋划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清晰洞察世界经济疲软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给中国农业、农村带来的战略格局演变机遇,以“战略导向思维”谋划“新三农”发展模式和共享路径,用10—15年时间冲刺全球第一农业强国。中国有资源、有条件、也有能力。决胜的关键是顶层设计。

 

坚持以辨证哲学发展观洞察全球经济与农业风云;坚决摒弃以修修补补代替战略创新的“问题导向思维”; 坚决放弃坛坛罐罐,绕开以战术代替战略的“解决问题”思维陷阱;坚持以“到哪去”的战略目标为导向,构架“怎么去”的模式和路径;坚持直面“三农”核心痛点,在体制机制关键制约点上创新突破,这应当成为“大格局构筑中国农业战略”理论思维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过去十几年间,一直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政策理论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政策制定出发点,“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十年时间都是这样。反思今天的农业困局,其实就是这个“三农”战略指导思想留下的后遗症。

 

“十三五”已开局,新农业时代,需要新的战略思想和政策理论。五中全会已确立“五大发展理念”为今后一段时间的治国大策,新国策理念下的“三农”政策理论和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必须洞察未来。

 

其实,机遇已至,趋势已来。下一个十年的最大风口就是农业、农村。风能不能吹起来,关键是政策理论研究能不能看清潮流、顺势而为,创造出高水平的战略理论并通过战略理论引领,驾驭这个农业农村战略地位变化而带来的趋势,以大格局的战略视野,领会新理念,以贯穿新理念进行战略理论创新,谋划出大战略目标,创造出强大的政策推动力和市场吸引力,解决好农民土地资源与城市人才、组织、文化、资本、科技等先进的生产力要素的利益联结关系;构建起一个超级的向农业、农村汇聚资源要素并产生双向价值创造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挖掘出农业、农村潜在资本价值的创造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件上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还需要更进一步上升到战略层面形成更为清晰的全社会共识。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这三个底线,不是最重要的三农核心痛点。

 

我们有一个系统性的体制创新,“农牧乡建一体化”综合经营大型农业集团体制模式突破性创新。这特别与文件中的“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相契合。

 

 

 

 

 

答记者问(节选)

 

<1>

证券日报记者桂小笋:

一号文件中许多内容,例如力推农企上市融资等,反复提过,但上市的农企比率很低,原因是什么?

 

孙北国老师:

——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农业经营主体,还不是可以容纳资本的农业体制。我们的家庭农场,我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都不可能和资本形成紧密联结。

确立清晰的发展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定位,是中国农业加快实现现代化和通盘解决“三农”多方矛盾的第一步,这一步,一定要立意高远,雄视天下。在此基础上,就是实现这宏大目标的发展模式和共享路径的顶层设计。模式和战略配套,就可以实现战略,达成目标。

 

<2>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李晓:

1、政策鼓励多种金融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这方面的竞争会更大?

2、如何让金融机构进一步下沉更好地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

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到要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有哪些优势?应采取哪些方式实现以奖代补?

 

孙北国老师:

——政策鼓励多种金融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这个没问题。

——农业领域非常广,非常需要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所以,加大金融对三农投入和支持力度,还不会引起金融与金融之间的相互的恶性竞争。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

 

 

<3>

新华社记者陈尚营:

土地确权颁证已经在多地展开,一些省份基本完成,土地确权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何意义?

 

孙北国老师:

——首先土地确权,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土地确权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契约的法律型式和保障,明确土地承包权对于农户是长期有效。

 

 

<4>

新华社记者秦宏:

1、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以水稻种植为例,职业农民的规模化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政府的指导和帮扶应侧重哪些方面?

2、造成目前国内粮食市场问题原因的关键在哪里?如何更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

 

孙北国老师:

——以水稻发展为列,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更适合各地情况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政府的作用,应当在于,通过推动农业生产关系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融合发展和体制创新。建立起能够对内强大国家、修复土地、推动农民共富,对外能够建立起强大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体制创建环境。

 

——目前国内的粮食产业的突出矛盾,已经由过去几十年的供给不足,转化为严重的供给过剩,目前玉米的过量库存为100%,水稻的过量库存为80%,小麦的过量库存为60%。去掉20%的,应当的常规战略储备,其他都是多余的,不应当。

出现这么多的余量,这完全是战略宏观调控出现了重大的问题,造成谷贱伤农新的社会矛盾。这一定要通过宏观调控去解决,很遗憾,这一点,在一号文件上还没有特别清晰地提出来。

 

 

<5>

人民日报海外网刘琼: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宅基地的制度改革也有新提法。文件中称,要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盘活农村存量的建设用地。我们知道,之前宅基地的使用权都是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新政提出后,有偿资金从哪来?农民自身的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如何维护?未来是否需要对于资金来源和去向做金融监管和法律约束?

 

孙北国老师:

        

——首先依法自愿必须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有偿一定从社会上来,那如何能来,就取决于新农村建设的体制,能不能够更好地吸引资金来,能不能够在和农民形成共赢的情况下,形成资本与资产的置换。  

 

——建立相关的法治轨道是必须的,新农业新农村协调发展与建设,必须建立起相关的法治轨道。

 

<6>

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姚卜成:

怎么看待一号文件中的合作社的三位一体问题?

文件中的土地制度改革,将会面对什么样的难题?

 

孙北国老师:

——土地改革问题不能有模糊和糊涂认识,土地改革也没有什么难题,必须坚持集体所有不变,坚持农民长期承包权保障,坚持土地使用权依据市场灵活放活。关键在土地使用权放活上做文章,怎么样形成更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生态环保,有利于农民共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繁荣。

 

——突破的关键,还是要通过建立可以统筹解决这些多重矛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当是能够承担农村社会发展责任的、能够全面应用生态农业集成技术,进行农业种植经营的,能够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实现多重繁荣的新型体制。

 

<7>

光明网记者刘超:

1、农村金融的征信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让金融机构更愿意下沉到农村?

2、部分农村电商物流配套设施面临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如何合理配置农村物流体系?

 

 

孙北国老师:

第一个问题:

——农村金融的征信问题,已经有比较详细的金融法规。

——如何让金融机构更愿意到农村去的问题?取决于两点:

第一点是创造强大的政策感召力,

第二点是创造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而这些的关键是,农业战略理论的创新,是解放思想,是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改革力度。创造出新农业和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只有更多的出现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本下乡才可以更好的对接。

现在资本去对接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对接点太少,也不容易对接。资本下乡没有门当户对的。

 

个问题:

——这种情况本身就是畸形的,是政策导向创造出来的,未来还需要通过市场化洗礼,来完成市场化的、合理的资源配置。

 

 

 

以上是本次有问线上论坛上孙北国老师的文字实录,有问媒体已认证,本站略微整理

 

孙北国简介

孙北国   国内知名农业战略理论研究人、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孙北国为首席研究员的创联新农业智库自20105月至今,从国家战略出发,以大格局、远战略探寻在“三农”战略理论的最前沿,前瞻性进行农业、农村战略体系的创新研究和理论攻坚。2016年发表了近百篇原创研究文章,刋载于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易、今日头条、腾讯、一点等主流网络媒体,可谓厚积薄发。

201619日,在中央党校《经济发展突破点》论坛上,孙北国代表创联新农业智库鲜明提出“中国农业核心问题的十三个独立观点”,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以及“农牧乡建一体化”突破性体制创新模式。

创联新农业智库以独立研究思想形成的“新三农”理论体系,是国内农业理论界第一个深度贯穿“五大发展理念”核心内涵并完整转化成系统性“三农”理论、战略、模式、路径和抓手的智库成果。其大格局战略视野、前瞻性理论创新和可操作、可执行的模式、路径体系,在中国农业理论界独树一帜。

【正文结束】

与创联新农业智库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

关注创联新农业智库(http://www.clxnyzk.com/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