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之舞始于决策,而决策是连续、频繁,贯穿战略全程的一连串行为。不间断的决策构成战略之舞,这是冰刀上的舞蹈。深谙战略决策之道的企业家,可以象花样滑冰大师一样,在坚硬而冷酷的冰面上,秀出火焰般的舞姿。
远见:确定性与战略决策
过度强调不确定性是当今企业战略的巨大误区,这已经成为整个时代的疾病。在战略决策中,我们需要摈弃对未来的不可知论,也需要摈弃巫术式的趋势预测。
不确定时代的战略抉择,首先要关注确定性。世界并非完全由不确定性构成,周期性和线性变化就是确定的。伟大的公司如苹果,正是基于对确定性的把握而成功。而失败的公司如柯达,正在于没有把握好确定性趋势。
战略决策中的可确定因素,包括硬趋势与软趋势。其中,硬趋势是线性变化,软趋势是周期性变化。硬趋势是大的方向,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发达,这是硬趋势。软趋势是大方向下的周期性变化,比如即使在房地产上升时期也有很多周期性变化。谷歌、阿里巴巴、亚马逊、特斯拉等都是看到硬趋势,并把握软趋势而成功的企业。
未雨绸缪:不确定性与战略决策
对不确定性的判断力,并非掌握知识就能提升。从某种角度而言,不确定性与知识无关。应对不确定性对决策造成的冲击,必须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此种战略的要点不是判断力的提升,而是企业整体创新体系的打造。
互联网时代的不确定性因素,包含政局动荡、政策变化、经济动荡、行业动荡、跨界竞争者、颠覆性技术、颠覆性商业模式等。其中跨界竞争者、颠覆性技术、颠覆性商业模式三大因素是核心。这三大因素均不可预测,企业的潜在对手大多是隐形竞争者,会从四面八方而来,令人防不胜防。
现代企业的竞争环境是可分析的,与之对应的是现代企业封闭的竞争战略理论和封闭的创新体系。后现代企业的竞争环境因不确定竞争者的存在而不可分析,与之对应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体系。
何为中性决策?
中性决策并不是非理性试探,而是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灰度战略。在承认理性有限性的同时,中性决策也彰显了理性的光芒。因为战略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只有把战略置之实践的熔炉,才能淬炼出无坚不摧的宝剑。
复星集团在养老保险、综合地产、医药健康三大战略维度方面,均采取中性决策模式,郭广昌谓之为灰度。复星各个团队之间的业务没有严格划定的边界,对新业务的发展也并非越清楚越好。郭广昌指出,最好的状态就是适度的灰度,适度的边界模糊。
中性决策是对大企业傲慢病的一种有效规避。海尔的平台化组织变革,特别是有效避免了大企业的隐性傲慢。海尔为中性决策提供支持的平台化改造,本质上是一种后现代管理创新。平台化组织贯彻着海尔自以为非的精神,这种为“小微”提供机会的决策机制,大大扩展了企业决策的广度,为企业开辟了更多的创新路径。
何为灵性决策?
如果说在中性决策中存在着某种超越理性的智慧,那么灵性决策就更具超理性的色彩。直接穿透本质并不完全是一种天然的能力,而是天然能力、长期实践与相关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直觉,是从有限到无限的最短路径。
直觉是灵性思维的运用,而灵性思维是最朴素的战略思维。马云追求战略的实效与落地,他认为这需要高度的智慧,甚至需要大智若愚。马云所说的大智若愚其实就是灵性。灵性思维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灵性决策则是有限理性与直觉融合的产物。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刻,灵性决策往往是抵达真实的捷径。
在一个有限理性日益有限的时代,灵性决策需要强大的支持系统。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所有的灵性决策不可能绕过这些基本的工具。当然,只有我们彻底忘记决策工具的时候,灵性之光才会象暗夜的萤火一样蓦然闪烁。
“第七感”:另类决策密码
说企业家的核心素质是冒险精神,从熊彼特起被广泛接受。但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种科学的说法。企业家最重要的是信心,而非冒险。
有限理性+果敢行动,构成企业家战略决策的核心要素。这是信心前提之下的果敢,绝不是冒险所能描述的。所有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在面对投资决策时都百般谨慎,并不存在真正的冒险。
但企业家必定是先行动,后管理者。在其中的极端者身上则存在以“第七感”为特征的另类决策,圣经中的亚伯拉罕、摩西、大卫等都是另类决策的代表。虽然这是少数企业家的特权,但实际上又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与权利。
由于“第七感”决策的某种不可学习性,对于企业家而言,更重要的是掌握系统的理性,在理性的基础上运用“第六感”即运用直觉去决策。但最重要的则是运用有限理性所构成的知识系统和管理创新系统,进行复合式战略决策。
作者简介
张羿,后现代管理开创者,著名管理学家,企业家。现为上海信约管理创新咨询公司董事长。曾任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理事兼后现代管理专委会秘书长;曾受邀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在职研究生班和政商精英班导师;曾任《商界评论》、《管理学家》、《中国新时代》等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
著有《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2004年)、《中国式管理批判》(2007年),系后现代管理开创者和中国式管理批判代表。多次应邀在世界顶级管理论坛、著名大学管理学院等发表后现代管理主题演讲,均引起强烈反响。著作被多所高校列为博士研究生重要参考文献,为众多管理学专业论文所引用;并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企业家》、《经理人》、新浪财经等报道或转载。
曾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与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展开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在博客中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展开后现代商业精神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因《万科与世界级企业的真正差距》一文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转载引发强烈反响,该文在十年前就指出万科治理结构的隐患,间接预警了“宝万之争”。
2004年7月,应邀出席IFSAM第七届世界管理大会,发表《现代企业的终结与后现代企业的兴起》主题学术报告,引起国际管理界强烈关注。《管理救赎:超文化企业缔造》系张羿第三部划时代管理学力作。
张羿历经二十年企业实践,具有从记者到经理人到创业者的丰富从业过程,同时身兼思想家、管理学家和艺术批评家等多重学术背景。其管理学著作视野开阔,思想独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具有世界级高度的中国管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