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熟悉=美(15、16)


第七章     美感的特征

 

每一种事物都有许多它自己独有的特征,美感也不例外。人们一般公认,美感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相对性,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审美趣味或审美标准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点是审美标准具有普遍适用的一面,又有相对差异的一面;另一点是,审美标准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不断变化的一面。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讨论。

 

一、普遍性中的差异性

所谓美感的普遍性中的差异性,换一个说法,就是说审美的标准不像自然界中的物理定律或化学定律那样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判定标准,而是在有一个大致相似的审美标准的情况下,每一种族的人,每一民族的人,每一地区的人,以至小到每一个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相对独立的、与他人不同的审美标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简单来说,这是因为每个种族、每个民族的人,以及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人,他们彼此头脑中所熟悉的“定式”虽然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并不完全一样。

先拿自然美来作例子。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中生活,他头脑中的定式所赖以形成的因素是他所生活地域的自然景观及动、植物的外表形状。如果两个人彼此所生活地域的自然景观及动、植物的外观形状有很大的差异,如一个人生活在空旷的沙漠戈壁,另一个人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那么,这就必然会使生活在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定式”不一样,也就是他们头脑中的审美标准不一样。举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我们假设有两个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原始部落,一个地域中有许许多多的蜈蚣,于是该部落中的人整天看到蜈蚣;另一个地域中没有蜈蚣,只有许许多多的甲壳虫,于是该部落中的人整天看到小甲虫。那么当这两个部落中的人(在非恐惧情况下)第一次同时看到现代的火车和汽车时,前一部落中的人肯定认为火车比汽车美(因为火车和蜈蚣相似,即:在陌生的火车上能发现熟悉的蜈蚣式结构);后一部落中的人肯定会认为汽车比火车美(因为汽车和甲虫相似,即:在陌生的汽车上能发现熟悉的甲壳虫式结构)。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审美标准不一样仍是相对的不一样,因为在地球上,凡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尽管会有很大差别,但仍会有更多的基本共性存在。因此,不管生活在哪一地域中的人,他们的“定式”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仍会有更多的相似性存在。例如,不管哪一自然地域中的动物、植物,由于物理学及生物学上的原因,它们的构成都是对称、有比例、表现出一定的均衡秩序的。例如,蜈蚣和甲壳虫尽管有较大不同,但它们都是一头一尾、足肢呈左右对称排列的。尤其是人的五官相貌,不同种族的人之间虽然有不小的相异之处,但却有更多相似的地方存在。因此,总的来看,在自然美中,审美标准的普遍性要远大于审美标准的差异性。

至于社会美就不同了。在社会美中,审美标准的差异性远较自然美中的差异性突出。我们知道,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中的人们,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这些人为的东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反映在头脑中,不同地区和国家中的人们头脑中所熟悉的社会美“定式”就不一样,因此社会美的判别标准也有较大的差异。举例来说,我曾在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一组某个原始部落中的人的照片。照片上的原始部落中的妇女,都在嘴唇上镶嵌着一个大铜盘。这个圆铜盘很大,一直下垂至脖子底部。外界的人看到这种妇女会觉得很丑(至少不觉得好看),而该部落中的人却觉得很美。原因就在于该部落中的人从小看到的妇女形象都是带着这种圆盘的,这样他头脑中的有关妇女的相貌的定式也都是带有圆盘的。长大后他就总觉得下唇上镶嵌着铜盘的相貌才是正常的,才是美的;而下唇上不镶嵌着铜盘的相貌就是不正常的,因而是丑的。而生活在其他地区的人,由于没有这种在下嘴唇上挂铜盘的习俗,人们从小看到的妇女形象都是不挂铜盘的,因此,他们就认为不挂铜盘才是美的,挂了铜盘反而丑了。其实,即使在当代,即使在世界上较发达的国家,这种由不同风俗造成的社会审美有巨大差异的例子也不少。例如,苏格兰地区的男人习惯穿裙子,而在其他地区,在那些从小只看惯女人穿裙子的人看来,苏格兰的男人穿裙子看上去就很别扭(丑)。

最后,再分析一下相对来说最容易产生共同点的人的相貌美。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美女,虽然不同的观者都会承认她美,但在她到底美到什么程度上,不同的观者之间仍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原因依然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定式有微小差异。假设在人的头脑潜意识中,从小时候看到第一个人的相貌开始,到看到第十个人的相貌为止,他的大脑潜意识就会总结出一个关于人类相貌的标准范式;但因为每个儿童所看到的这十个人都是不同的,例如,某甲看到的是ABCDEFGHIJ这十个人,而某乙看到的是ABCLMNOPQR这另十个人(同一个家庭中的人,他们所接触的人当中有一小部分是交叉重叠的),因此,他们所据此(所见的十个人五官相貌的统计平均数)总结出的标准范式就不会完全一模一样,而是在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有一些细微的差异。这样,当不同的人看到同一个美女时,这个美女的相貌也许和某甲的范式标准百分之百地重合,从而使某甲感到她“极美”;而和某乙的范式标准百分之九十五重合,从而使某乙只是觉得她“很美”。总之,同一个美女使不同的人产生的美感强度绝不会完全一样,总会有细微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女人的相貌美,虽然全世界的男人们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审美标准,但在这个大致范围内,又各人有各人所偏见爱的道理。

既然差异性相对来说较小的、属于自然美范畴的人的相貌美定式不会有哪两个人完全一模一样,那么,差异性较大的社会美定式就更不会有哪两个人完全一模一样了。总之,一句话,没有哪两个人头脑中所熟悉的定式是百分之百一模一样的。不同的人之间,彼此的定式只能说是相似的,尽管这个相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当然,不用说,世上也没有哪两个人头脑中所熟悉的定式是百分之百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就自然美来说,不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多么大的差异,只要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至少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对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对社会美来说,不论各个民族的宗教习惯、伦理道德有多大的不同,只要同属人类,那么至少在追求当家作主,躲避被奴役、被压迫这一点上都是相同的。这也就是审美标准虽具有差异性又具有普遍性的根本道理。

 

二、稳定性中的变化性

审美标准的相对性不仅表现在空间方面(即横的方面),也表现在时间方面(即纵的方面)。也就是说,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地域之中,生活在同一文化传统之中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头脑中所熟悉的定式也会逐渐起变化,从而审美的标准也会有改变。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客观方面来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不断被创造出来(例如过去是牛马车,现在是火车、汽车;过去是四合院,现在是摩天大楼、立交桥);而这些事物的外观形状,都会作为“定式”所赖以形成的素材而对定式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从主观方面来说,虽然定式一经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又不是绝对不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的大脑潜意识在用定式作为审美标准,不断地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审美判断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根据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外观形状来对定式进行修正、调整。用物理学上的术语来说,就是在“定式”作用于外界事物的同时,外界事物也对定式发生一种反作用。就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当我们发现某条科学定理已不能圆满解释某个自然界新现象时,我们就会努力去改进旧的科学定理,或去发现新的科学定理一样,当我们的潜意识发现既有的定式已不能圆满解释外界事物形状时,它也会努力去改变旧定式、发现新定式。

定式改变的方式一般来说是渐变的。这方面最明显也是最常见的例证,当属有关人的相貌的图式变化了。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小孩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他的父母亲相貌的图式,从而能在各种情况下不断地把父母亲辨认出来之后,他的父母亲还在不断变老,相貌也在逐渐地、缓慢地发生变化;相对应地,该小孩头脑中的有关图式也在随着进行修正、调整,也在不断地、缓慢地起着变化。除非由于某种原因,小孩和父母亲分离了,小孩头脑中的有关图式才会停止变化,变成一种永远固定的、和父母亲最后留下的相貌保持一致的图式。

现实中更有这样的渐变情况:一个人小时候认为美的东西,青年时又认为不美了;青年时认为美的东西,老年时又认为不美了。比如,拿我的亲身经验来说,少年时,我认为梳齐耳短发、穿一身绿军装的女孩最美;年青时,我又觉得梳两条短辫子、穿一身蓝工作服的姑娘最好看;而现在我又喜欢留男式短发、穿一身T恤牛仔服的女性形象了……

除了这种自然的、渐变式的、毫无察觉的定式变化外,也还有定式在短时间内就被强制性改变的情况(伴随巨大痛苦被改变的情况)。比如,一个自小居住偏僻乡村中、从未通过任何渠道对大都市有所了解的老人,如果他猛一下来到了北京,甚至猛一下来到美国的纽约,那么,当他看到那些五花八门的发型、各种各样性感外露的服装时,他就会觉得很不适应,甚至很恶心。一直到数月以至一年后,当他看惯了,头脑中生成了与新事物相对应的新定式后,他才会变得自在起来。再比如,前面我们曾提到的,中国大陆的警察服装在一夜之间就由黄绿色变成黑色,一时使公众极不适应。一直到过了半个月后(根据我自己的体验是半个月后),人们才渐渐习惯了,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有关警察制服的新的定式。

当然也有审美定式(指浅层定式)在一夜之间就自愿大变的情形。例如,一部优秀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播放后,出于对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喜爱,人们(主要是青少年)会不由自地把他(她)们的发型和服饰作为新的审美时尚来追求。

总之,“定式”一旦在头脑中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人的审美标准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一会儿说美,一会儿说不美。但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新事物的出现、生活环境的变化、风俗习惯的改变、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人们头脑中的“定式”也会慢慢起变化,从而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会跟着改变。当然,某种审美定式在人们头脑中越深、越久,那么该定式改变起来就相对越不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年人一般比较传统保守,而青年人一般比较容易追求时尚的根本原因。

 

三、直觉性和派生性

除了美感的相对性之外,美感的直觉性也是很久以来人们就注意到的一种现象。为什么美感具有直觉性?因为人们头脑中的那些“定式”,正像我们所反复指出过的那样,并不存在于那些有意识的语言思维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也许有读者会问,那些自然美的定式存在于潜意识之中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那些产生社会美的“定式”呢?那些伦理观念、习惯意识可都是我们从小通过语言来学习的,它们怎么也跑到潜意识里面去了呢?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即:凡是那些反复出现的语言思维(意识),只要反复出现达到一定的次数,持续的时间超过一定的长度,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认为它们已成了颠扑不灭的公理了,于是就会在某一时刻把它们归入到潜意识之中存档,使之成为一种“定式”。(这有点类似在计算机中,我们常把那些反复应用的程序从软盘转存到硬盘之中,)当需要应用它们作出推理判断时,就不需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了,而是直接从潜意识中通过定式来进行判断。比如小时候,大人们反复对小孩说“不要偷东西”。反复说的时间长了,这个“不要偷东西”就成了孩子们潜意识中的“定式”,成了一种本能。长大以后,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文艺作品中,他看到偷东西的人也会产生一种瞬间直觉的、本能的厌恶感。当然,我这里是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实际上的情况自然要复杂得多。

我们在第五章第三节讨论真善美的区别时,曾强调过美感的直觉性特征。此外,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从美感和人类其他一些娱乐性活动产生的快感的区别,来看一看美感的直觉性特征。实际上,不仅美感是人的一种自我肯定,其他所有人类游戏娱乐活动产生的愉悦感的本质都是一种自我肯定,或者说都包含有一定的自我肯定的成分。比如,我们打羸了一场国际排球赛,我们就会觉得很高兴;我们听了一则幽默相声,也会觉得很愉快。这些愉悦感也都可以看成是人的一种自我肯定。但这些自我肯定和美感中的自我肯定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产生过程是我们能意识到的,并且是经过较长时间后才产生的(比如打排球或从事其他游戏);而后者的产生过程却是意识不到的,是瞬间就产生的。可以拿和美感最接近的幽默快感来对比:我们欣赏一个美的事物是直接领会的,而欣赏一则幽默则需稍微停顿一下,有一个短暂的思考时间,然后才能“噗哧”一声,发出会意的笑声。

这里,我们顺便讨论一下美学史上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当我们看到一匹发育正常的马和一匹发育畸形的马时,我们是先得出前者发育正常而后者发育不正常的结论后,才觉得前者美而后者不美呢;还是先觉出前者美而后者不美,然后才去进一步思考,得出前者美的原因是发育完善,后者不美的原因是发育畸形呢?美学史上一些主张“完善就是美”的论者认为,观者是先发现马的发育完善不完善,然后才感觉出马美不美。由于发现马是否完善与感觉马是否美这两个过程都是在瞬间(几乎同时)发生的,因此确实很难判断出谁先谁后。但是我认为,答案显然应该是:我们是先直觉地感到美与不美,然后才去进一步思考其原因的。我可以用一个常见的现象来说明这一点。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即,有时我们自己写出了一个字,但却觉得没写对,因为我们看着这个字很“别扭”(丑)。原因就在于它的形状不符合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关于这个字的形状的“定式”。这时候,我们往往只是感觉到这个字别扭,但究竟为什么别扭,是哪儿写错了,我们却一时看不出来。直到查了词典或问了别人,我们才知道它原来少了一个点或多了一个撇,改正后,我们马上就觉得它不别扭了(美了)。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先经过思考,得出了它少了一个点或多了一个撇这个结论,然后才觉得它丑;而是先直觉地觉得它丑,然后才去思考原因的。

最后,我们再谈一下美感的派生性,所谓美感的派生性,是指由直接美产生出间接美;以及由第一层次的间接美再进一步产生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间接美……的无限可能性。这一点我在“直接美和间接美”一节中已做了详细说明,就不再重复了。在此,我仅换个角度,从审美快感和人的一般生理快感的区别上,来进一步考察一下美感的派生性特征。

我们知道,当人的生理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感。最常见的,如食欲的满足和性欲的满足。但这种生理快感持续的时间都不长,一旦欲望满足了,快感也就随之消失(例如吃饱了,肚子胀了,这时再好吃的东西也打动不了你)决不会再进一步派生出其他的快感来。而审美产生的快感则不同,它能通过联想不断地派生出新的、更进一步的快感。只要时间允许,周围的环境条件也允许(没有旁人及嘈杂的声音来干扰),你就能不断地、几乎无限地联想下去、使快感延续下去,甚至暂时忘掉吃饭和睡觉。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和“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指的这种情况。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具有“派生性”也是审美快感区别于人类其他生理快感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