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利器


  生态农业 + 五亿亩荒地

  生态农业的对立面当然是“非生态农业”,包括“化学农业”、“石油农业”,也包括“工厂化”养殖业等等。生态农业和非生态农业的差别在于,前者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实行种养结合;后者则割裂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截然分开。中国的传统农业,不论是北方的“游牧型”畜牧业还是南方的“鱼米之乡”,都是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植物-动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小布什总统的牧场也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植物-动物-人生活也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但既不同于我国北方传统的生态农业,也不同于我国南方传统的生态农业。

  非生态农业最大的问题在于,单纯的种植业会消耗土壤肥力,所以要不断靠化肥补充。化肥的过量使用会使边际效率下降,土壤板结,并且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工厂化养殖业会造成污染,并且因动物在非自然的环境下生长,产品的品质较差,很多人都感觉到现在的猪肉已经不像猪肉,鸡肉也不像鸡肉了。然而,单一的种植和养殖在规模效益上与传统的生态农业相比却有着明显的优势,这对于资本充足,土地宽广而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商业竞争力,对于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只追求数量而不计较质量的国家和地区同样具有吸引力。

  我国城市居民已从追求温饱向追求食物品质进化,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仍然充裕而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有市场需求又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关键在于有适当的商业组织来策划投资和组织管理生态农场。生态农场建设的要点在于既要保持传统农业种养结合的内部循环,又要引入现代非生态农业的规模效益。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四十岁以上的农民都有种植和养殖的经验,但缺乏组织管理能力,而在外地读书、工作的年轻人可能有管理能力,但又缺乏种植和养殖的经验,并且也不愿意回农村工作。

  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不是资金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市场问题,更不是土地问题(生态农场可以用荒地),而是人才问题——能当生态农场场长的人!许多在农村做种植和养殖比较成功的人,都是复员专业军人,因为他们有农村背景,又出去见过世面,并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所以,生态农业的发展先要建立一个试验基地,取得成功(培养了人才)之后加以标准化,然后再复制扩大规模。比如说,先把一个三百亩的生态农场做好,再以此为标准扩大到三千亩,三万亩,三十万亩……其关键在于培养农场场长。

  生态农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利用荒地,所以扩张起来非常容易;我国的中南部丘陵地区大概有五亿亩(?)荒地(包括退耕还林地),如果其中两亿亩能够建设成生态农场,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的粮食问题,也同时解决了城市化带来的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它的第二个优势在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安排当地农民就业,所以很受当地政府和农民欢迎;它的第三个优势在于不仅不破坏环境,反而是美化坏境,如果一个生态农场有足够规模,自然会成为旅游休闲胜地。所以,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上述的五亿亩荒地, 很大部分在我国新建的(或规划中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线旁边, 在这些地方建立大型生态农场, 让生态农场延伸到老的村庄和城市郊区,同时在生态农场的中心建立新的城镇, 城乡一体化也就实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当然,与生态农场衔接的城镇最好采用电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并且没有污染型工业。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许多小镇之所以美如天堂,正是这种城乡结合的效果。如果有两亿亩荒地转化成生态农场,不止解决了三农问题,也解决了城市发展土地稀缺的问题。过去10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共才一亿亩(?), 如果两亿亩荒地转化成生态农场, 城市建设用地可以再增加两亿亩,也不会影响18亿亩耕地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