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为经济学举例的证伪


 对行为经济学举例的证伪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卫祥云

我在“对经济学诺奖的理解和不解”一文中对塞勒因为行为经济学获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惑。美国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学者钟泽民博士在回复中称之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并指出行为经济学首创于1979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行为经济学学术会议是在芝加哥大学召开的,即塞勒教授所在的大学。

看来,塞勒教授的单独获奖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其合理性。同时,也不能否认诺奖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公正性。

但从对塞勒行为经济学的评说和举例来看,还不能完全消除我的疑惑。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四个举例证伪。

例一。一个人十元钱买的电影票丢了感到可惜就放弃看电影;而一个人丢了十元钱却不可惜,会毫不犹豫再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从而得出:同样价值,人的主观感觉却不一样。

而我认为:买电影票需要增加劳动,所以十元钱的电影票与十元钱的价值不是等值的。

例二。一个人买了两只股票。其中,一支股票的价格理性上涨50%;一支股票的价格非理性下跌30%,此时,是选择卖掉盈利的股票?还是选择卖掉下跌的股票?按照塞勒的理论,应该卖掉非理性下跌的股票,继续持有盈利的股票。而大多数人往往选择卖掉盈利股票落袋为安,而继续持有下跌股票,结果是捡了小钱,丢了大钱。

我认为这种研究亦属于经济学中的伪问题。因为盈利50%的股票也可能出现非理性下跌;下跌30%的股票也可能出现非理性上涨。所以,塞勒理论的炒股秘诀并无规律可寻。

例三。同样一件物品是自己的与不是自己的主观估值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决策者的“禀赋效应”所导致的,即人都会敝帚自珍。如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孩子是自己的好”的个人行为认定。

我认为这种估值只是一种行为偏好,在不构成交易事实时,也就没有经济价值。因此,不属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例四。人都存在损失厌恶的心智。如一个人炒股赚了100元再陪100元和不赔不赚的心情不一样。这是心智账户理论告诉我们的。人皆有之的损失厌恶决定了人们越是频繁地评价自己是赚是赔,越容易使自己感到不爽。所以,塞勒理论认为要投资一支股票必须要获得高溢价才行。否则,不如不炒股。

我认为这种行为科学并无经济学意义,只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已,与炒股是否盈利能否盈利无关。当然,称之为行为经济学也很勉强。

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