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17】05 盘古时代


 【历史研究201705  盘古时代

何中良

 

《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  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摘录)

 

第三节  盘古时代

   

《易传·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清代《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太昊伏羲氏,都陈,始画八卦,作书契,作甲历,……在位一百一十有五年而崩,传十五帝,……凡一千二百六十年而神农氏作。”说明伏羲时代——神农时代历经1260年。

清代《历代通鉴辑览》记载:“炎帝神农氏,都陈,在位一百四十年而崩,传八世。凡五百二十年,而黄帝氏作。”说明神农时代——黄帝时代历经520年。

汉代《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记载:“黄帝传十世,千五百二十年。”

元代《佛祖历代通载》记载:“(丁亥)黄帝有熊氏……凡十八代,一千五百二十年。”说明黄帝时代——夏代历经1520年。

 

首先声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推理过程是:

1)、以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为时间参考点,向前推算1520年,经过合理校正,得到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

2)、由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向前推算520年,得到神农元年(公元前4094年)丁未年;

3)、由神农元年(公元前4094年)丁未年向前推算1260年,得到伏羲元年(公元前5354年)丁未年;

4)、由伏羲元年(公元前5354年)丁未年向前推算4603年,得到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

为了使读者便于阅读,容易明白,本书的写作顺序是:

盘古时代——伏羲时代——神农时代——黄帝时代——五帝时代。

请读者特别注意。

盘古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盘古>图片浏览

   

一、 古代文献记载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古籍记载,最早见于三国东吴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五运历年纪》记载: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述异记》(卷上)记载: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东晋葛洪的《枕中书》记载:

“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记载: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盘古真人,开天辟地,又称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

综上所述,大致可以认为:

盘古国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现在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广东,以及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

盘古国民族主要包括瑶族、彝族、黎族、苗族、壮族、等等。盘古族以盘古为姓的人很多,盘古山、盘古岭、盘古洞、盘古村、盘古墓、盘古庙、盘古祠,历史古迹很多,百姓信仰盘古王、盘古天王、盘古天尊、元始天尊。

盘古开天辟地的科学意义是什么?

盘古氏在观象授时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提出了阴阳五行原理,建立了古代天干地支计时系统,制定了盘古历法,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历法规定,历书时间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开始算起的,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甲子开天”。

 

二、 盘古时代的确定

 

《尚书·尧典》记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这是盘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代历法原理和方法。

盘古历法规定:一岁366日,一年360日,一年分为四时(季)、十二个月,每月30日,五年一闰(每五年增加一个闰月),以闰月确定四时而成一岁。

盘古历法一年十二个月用地支表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

盘古历法建子:以“子月”为一月,“子月冬至日”为一月一日(元旦)。

盘古历法规定:历书时间从“子月冬至日”开始计算,“冬至”是历书时间的基准点。

元代《太乙统宗宝鉴》记载,“自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天正冬至,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皆合于子,是为上元。”

盘古历法是中国第一部历法,盘古历法历元就是中国古代历法上元。

请问,盘古历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对应公历是何年何月何日何时?

我们从许剑伟《寿星万年历》5.05查阅可得:

公历:   公元前995733日(冬至);

农历:   癸亥年十一月初十日(冬至);(农历建寅);

农历(干支):癸亥年甲子月甲子日(冬至);

换算:

盘古历:       甲子年一月一日(冬至)(元旦);(盘古历建子);

盘古历(干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冬至)。

因此可以确定:

盘古历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对应公历“公元前9957330时”。

盘古历法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公元前9957330时”开始算起。

“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公元前9957330)是是中华文明的起始点,是中国历史的起始点,是人类文明的起始点,是世界历史的起始点。

盘古历法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科学意义。

盘古历法是中国第一部太阳历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法。关于盘古历法的详细论述,请看第二章(2.2  盘古历法)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盘古历法历元:甲子年(公元前9957年)。

盘古历法从甲子年(公元前9957年)开始计算,盘古时代也从甲子年(公元前9957年)开始计算。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

下一节《1.4  伏羲时代》中,可以确定:

伏羲元年(公元前5354年)丁未年。

从盘古元年至伏羲元年就是盘古时代,因此,我们可以确定:

盘古时代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共计4603年。

盘古元年和盘古时代的确定,完全符合古代历史文献和历法记录的要求,可以用《寿星万年历》5.05进行检验

三、 盘古时代的天象记录

   

人们把看到的太阳、月亮和二十八宿称为星象,星象又称为天象。

古代二十八宿天象系统包括: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1、盘古时代天象图

《尚书·尧典》记载: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星鸟(星宿)属于朱雀七宿,春分对应星鸟;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星火(心宿)属于青龙七宿,夏至对应星火;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星虚(虚宿)属于玄武七宿,秋分对应星虚;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星昴(昴宿)属于白虎七宿,冬至对应星昴。

《尚书·尧典》记载的关键是:冬至日,星昴(昴宿)位于正北子宫。

我们在本书第二章的表2-4古代二十八宿对应年代表》中可以查出

冬至日,昴宿位于正北子宫”是“公元前10300年~公元前9524年”的天象,这正是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看到的天象。

因此,《尚书·尧典》关于天象观测的记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盘古时代的天象观测记录。

按照《尚书·尧典》的天象观测记录,可以得到《盘古时代天象图》,如1-1所示:

《盘古时代天象图》表明,盘古时代天象是:东方玄武、南方青龙、西方朱雀、北方白虎。

2、黄帝时代天象图

《黄帝内经·灵枢》记载: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面有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子午卯酉”是地支坐标系统,子(冬至)、午(夏至)、卯(春分)、酉(秋分)。“房昴为纬,虚张为经。”表明“冬至点对应虚宿、夏至点对应张宿、春分点对应房宿、秋分点对应昴宿”。

《黄帝内经·灵枢》记载的关键是:冬至日,虚宿(星虚)位于正北子宫。

我们在本书第二章的表2-4古代二十八宿对应年代表》中可以查出

冬至日,昴宿位于正北子宫”是“公元前3596年~公元前2890年”的天象,这正是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看到的天象。(请参见1.6.2  黄帝时代的确定)。

因此,《黄帝内经·灵枢》关于天象观测的记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黄帝时代的天象观测记录。

按照《黄帝内经·灵枢》的天象观测记录,可以得到《黄帝时代天象图》,如图1-2所示:

《黄帝时代天象图》表明,黄帝时代天象是: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显然,黄帝时代看到的天象与盘古时代看到的天象是不同的。

3、天象对比

只要把《黄帝时代天象图》和《盘古时代天象图》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二者相差90度。这是“岁差”造成的。按照“岁差=71年/度”进行估算,盘古时代与黄帝时代的时间间隔为6390年。

我们确定,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与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的时间间隔是6383年,与古代历史文献的天象观测记录完全符合。

因此,古代历史文献和古代天象观测记录证明,我们确定盘古元年为甲子年(公元前9957年)是完全正确的。

   

四、 盘古时代的考古学证据

   

我们把新石器时代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5400年),相当于盘古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3400年),相当于三皇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2000年),相当于五帝时代。

盘古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资料如下所述:

1玉蟾岩文化(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8000年)(湖南道县玉蟾岩)

玉蟾岩文化遗址,1993年首次发掘,1995年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3月,玉蟾岩遗址被中国社科院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20016月,玉蟾岩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县玉蟾岩,成了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圣地

    玉蟾岩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盘古时代,湖南道县属于盘古国。

  1995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农学专家和环境考古专家多学科合作,在玉蟾岩遗址发现了4粒古稻谷。经专家鉴定:这是栽培种,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距今1.2万年至1.4万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200411月,中美联合考古队在玉蟾岩遗址再次发现5粒古稻谷,人类稻作起源的谜底揭开了。

从采集渔猎走向农耕时代,人类经历生产方式的第一次革命。玉蟾岩文化遗址证明:人类生产方式的第一次革命,就发生在湖南道县!就发生在盘古时代盘古国!

玉蟾岩遗址的存在时间,参照其附近文化性质相同的三角岩遗存的碳14年代(距今12060±120年),估计其年代当在12000年前。

 玉蟾岩遗址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原始的贴塑陶片。1993年在接近基底的地层中发现了三块较大的原始陶片。1995年又在附近发现了一堆约30×30厘米的陶片。陶片呈黑褐色,火候很低,质地非常疏松,胎厚近2厘米。陶片贴塑,可见交错层理。陶片内外均饰纹样,似绳纹,但为编织印痕,有清晰的经编与纬编。玉蟾岩的贴塑法成型工艺,可以认为是后代贴塑法工艺的开山鼻祖,也是稻作农业发祥的重要佐证材料之一。

玉蟾岩的编织印痕,表明玉蟾岩人已发明了编织技术,并已相当成熟。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发明了网罟,用来捕捉鸟禽。

道县玉蟾岩遗址三大发现——原始栽培稻谷、原始黑陶片、原始编织饰纹,标志着原始农业、原始制陶业、原始编织业的出现,标志着自力更生的新生产方式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自力更生的盘古时代,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2、甑皮岩文化(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4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

    甑皮岩文化遗址,1965年发现,1973年发掘研究。

甑皮岩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为距今89507450年。遗址为洞穴,位于广西桂林独山。出土的陶器主要是夹砂红陶、灰陶,烧成温度较低,纹饰有绳纹、划纹、席纹和篮纹。石器中打制和磨制者各占一半,磨制石器以斧、锛为大宗。此外还发现有骨鱼镖、骨镞和石矛等渔猎工具。 居洞内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麂、梅花鹿以及鱼、龟和螺蚌壳等。家畜已经出现,仅有猪骨一种。

3、贾湖文化(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800年)(河南漯河舞阳贾湖):

贾湖文化遗址,1975年发现,19841987年发掘研究,2001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贾湖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年代为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800年。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墓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其中有石磨盘、龟甲、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

贾湖文化遗址有四大特色:

1)、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对研究稻作农业起源具有重要作用。

2)、在一些墓葬的随葬品中,发现有装饰品、葬龟、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甲骨,甲骨上有契刻符号,甲骨契刻符号是世界上与文字起源有关的最早的实物资料。贾湖甲骨契刻符号比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早5000多年,比古埃及纸草文字也要早4000年。贾湖甲骨契刻符号是人类最早的文字雏形。

4)、贾湖遗址共发掘出三十余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制作规范,形制固定。经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它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贾湖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b110e619345d7369dab4bdfe

4、后李文化(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5500年)(山东淄博后李):

后李文化遗址,1992年发现,被列为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后李文化,因首次发掘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村而得名。后李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之间。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红、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器表多素面,器形以圜底器为主。

后李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9f1011b3644125b0d9335ad9

5、彭头山文化(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5800年)(湖南澧县彭头山):

彭头山文化遗址,1986年发现,1988年发掘研究,2000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文化处于长江流域,位于现湖南省北部,距今约82007800年。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距今约82007800年。彭头山文化处于长江流域,位于现湖南省北部。在彭山头,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6、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200年)(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

兴隆洼文化遗址,1982年发现,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5月开始发掘研究,评为“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7200年。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兴隆洼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bd704260e32aeee38cb10d64

从上述盘古时代的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出,道县玉蟾岩文化遗址的发现最突出、最典型,具有划时代意义。

湖南道县玉蟾岩文化遗址的发现,标志着原始农业、原始制陶业、原始编织业的出现,标志着盘古时代的开始。原始农业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人们不再停靠野果、鱼类、猎物生活了,人们开始自己种植稻谷当作粮食了。原始制陶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原始陶器,人们可以煮熟食物、烹调食物,不再生吃食物了。原始编织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开始采用编织物服饰自己、装饰用具、美化生活,不再赤身裸体、不再披树皮了。

湖南道县属于盘古国地区,湖南道县是瑶族的故乡。瑶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道县地区生长发展,以盘古为姓,崇拜盘古大帝、盘古天王、盘古天尊、元始天尊。

湖南道县玉蟾岩文化(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8000年)遗址的发现,证明确定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是正确可靠的。

 

五、 盘古文化遗址考古年表

 

综上所述,《盘古文化遗址考古年表》如下表1-2所示:

 

1-2  盘古文化遗址考古年表         (何中良 编制)

序号

盘古文化遗址

考古年代

地区

发现时间

1

玉蟾岩文化

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8000

湖南道县玉蟾岩

1993

2

甑皮岩文化

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400

广西桂林甑皮岩

1965

3

贾湖文化

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800

河南舞阳贾湖

1975

4

后李文化

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5500

山东淄博后李

1992

5

彭头山文化

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5800

湖南澧县彭头山)

1986

6

兴隆洼文化

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200

内蒙古兴隆洼

1982

从《盘古文化遗址考古年表》可以看出:

1)、盘古时代(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中华民族发源于珠江流域,中华民族从中国南方出发,由南向北缓慢发展,从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发展。

2)、道县玉蟾岩遗址三大发现——原始栽培稻谷、原始黑陶片、原始编织饰纹,标志着原始农业、原始制陶业、原始编织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自力更生的盘古时代,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3)、盘古时代原始农业、原始制陶业和原始编织业的出现,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建立了新的政治组织——盘古国,出现了盘古王、盘古天王、盘古天尊、元始天尊,出现了原始宗教。

4)、盘古时代提出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概念,制定了盘古历法,产生了原始天文学、原始气象学、原始数学,原始科学、原始医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盘古文化,促进了经济基础的发展。

5)、从《盘古时期考古大事年表》可以看出,在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5200年之间,出现了历史文化断点,这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第一个断点,这是战争造成的。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第一个断点(公元前5400年左右)的出现,标志着从中国新石器早期向新石器中期的历史转变,正是盘古时代文化向伏羲时代文化的过渡时期,标志着中国战争历史的开端。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第一个断点(公元前5400年左右)的出现,标识盘古时代的结束,预示伏羲时代的到来。

2017-1-1何中良摘录于《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第三节 盘古时代)

(很遗憾,图片传不上来) 

《现代易学原理》作者  何中良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