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17】04 中国古代历史之谜
何中良
《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 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摘录)
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之谜
中国古代历史从什么年代开始的?自古以来说法不一,成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历史之谜。
一、 古代历史文献记载
《易传》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易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是从伏羲时代开始的,伏羲氏是中国历史的源头。
西汉司马迁《史记》是从“五帝本纪”开始的,《史记》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黄帝轩辕氏是中国历史的源头。
三国东吴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认为,盘古开天辟地,中国古代历史是从盘古时代开始的,盘古氏是中国历史的源头。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是从“三皇”开始的。《帝王世纪》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是从伏羲时代开始的,伏羲氏是中国历史的源头。
宋代郑樵《通志》是从“三皇”开始的,“三皇” “五帝”与《帝王世纪》是一致的。
清代《历代通鉴辑览》是从“三皇”开始的,“三皇” “五帝”与《帝王世纪》是一致的。
现代历史著作范文澜《中国通史》、白寿彝《中国通史》和史仲文《中国全史》,都把“三皇五帝”当作神话传说,一般从夏、商、周开始。
再看看西方历史著作,美国L.S.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全球通史》认为,中国历史是从东周时期(公元前 771-公元前256年)开始的。
由此可见,历史文献对中国历史起源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差距悬殊。几千年来,人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此而已。究其原因,是中国人自己造成的。
二、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为了统一认识,我们国家组织力量,开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研究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确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定为公元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从上述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确定信息:
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
商汤元年:(公元前1600年)辛巳年;
西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乙未年。
尽管现在对此还有许多异议,但是可以肯定,《夏商周断代工程》为我们确定了一个历史参考点——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
三、 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参考点
进行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必须选定一个时间参考点。我们可以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础上,以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为时间参考点,向前推算,确定“三皇五帝”的历史年代,揭开中国古代历史的千古之谜。
四、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具
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历史是中国时空发展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根据中国时空(天象气象)制定了中国历法。显然,“历法”是“历史”的时间标尺,中国历史必须经受中国历法的检验和证明。
在叙述历法记录检验和证明之前,必须先向大家推荐一种历法检验工具——《寿星万年历》5.05。
我国青年学者许剑伟,从2000年到2008年,花了八年时间,编制了《寿星万年历》电子软件,可以从互联网下载使用。
《寿星万年历》3.0~5.0是一款采用现代天文算法制作的农历历算程序,含有公历与回历信息,可以进行公历、农历、回历之间的转换;提供公元前4712年到公元9999年的日期查询功能,其中公元前721年到1960年的农历数据已经与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张培瑜的《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方诗铭的《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核对;含有从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到今的基本年号。在过去几百年中,寿星万年历的误差是非常小的,节气时刻计算及日月合朔时刻的平均误差小于1秒。当使用力学时作为时间基础时,与现今最精密星历表比较,太阳坐标的最大可能误差为0.2角秒,月亮坐标的最大可能误差为3角秒,平均误差为最大可能误差的1/6。
《寿星万年历》软件是一款精准的年代跨度较大的日历工具,可作为一般的实用日历工具,也可供历史学家放心地使用。软件中的算法及数据对历算工作者、天文爱好者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遗憾的是,从《寿星万年历》3.0到《寿星万年历》5.0,包含时间间隔为公元前4712年到公元9999年,不能满足我的研究要求。
2011年6月26日,我给许剑伟先生发信:
“我是《易脑——中国人的第三脑》一书的作者,目前正在撰写一本新书,其中有关于中国古代历法的一章,采用您的《寿星万年历》3.0版作为科学工具。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过程中,您的《寿星万年历》非常好用,一查就灵,十分方便。您为业余历法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工具,这是一个“苦在个人、功在千秋”的历法软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您的《寿星万年历》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4712年到公元9999年”,这还不能满足我的使用要求。我建议您把时间再提前5000年,把时间范围变为“公元前9999年到公元9999年”,以便满足人们使用的需要。
如果您能再辛苦一点,编制一本“公元前9999年到公元9999年”的万年历,那将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造,必将为中华民族争光,必将为世界人民造福。
希望您突破“洋框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攀登历法科学的最高峰!”
2011年8月17日,许剑伟先生给我回信:
“《寿星万年历》软件已改好了,可运行到公元前9999年。软件发布在中华农历网,可直接下载。是5.05版的。”
《寿星万年历》5.05包含时间间隔二万年(公元前9999年到公元9999年),能够满足我的研究要求。
本书作者认为,《寿星万年历》是我们检验古代历法的科学工具,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科学工具。本书就是以《寿星万年历》作为检验工具使用的。凡是牵涉到历史年代的问题,只要使用许剑伟《寿星万年历》5.05查表对照,立即就可得到满意结果,一查就灵,十分方便。
五、 中国古代历史的参考文献
本书引用古代历史参考文献有:《周易》、《尚书》、《史记》、《后汉书》、
《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开元占经》、《路史》、《通志》、《资治通鉴外纪》、《云笈七签》、《历代佛祖通载》、《历代通鉴辑览》、等等。
这里必须对《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作一个介绍和说明。
《竹书纪年》是晋武帝时期(公元265~290年)的出土文物。晋代汲郡一个盗墓者从一座古墓中盗掘出土的文物很多,据说当时出土的蝌蚪文竹简有几十车。《竹书纪年》有许多版本,有《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的分别。千余年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竹书纪年》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应当保存和研究。有人认为《竹书纪年》是伪书,应当废弃。
我们认为,《竹书纪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史书”,可能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历谱谍”,也可能是被司马迁扬弃的“历谱谍”之中的一种。《竹书纪年》与《史记》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竹书纪年》与《史记》都应当接受历史的检验和科学的评价。
由于条件有限,我采用的本子是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是从互联网上百度文库下载的。王国维对《今本竹书纪年》是否定的,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伪书,应当扬弃。我们对《今本竹书纪年》是肯定的,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宝贵的历史资料,是前人留下的研究成果,应当继承和发扬。
我们以许剑伟编制的《寿星万年历》5.05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数据,对《今本竹书纪年》关于黄帝时代和五帝时代的记载进行了科学检验,结论是基本正确和可信的。所以我们大胆采用《《今本竹书纪年》》的历史数据,作为研究古代历史的参考点。
同时也发现了《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的一个错误:“黄帝轩辕氏,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这一条记载就有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黄帝元年是丁亥年(公元前3574年),黄帝五十年是丙子年(公元前3525年),丙子年秋七月的干支应当是丙申,而不是庚申。所以“黄帝轩辕氏,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这一条是错误的。
我们采用《炎黄汇典》中的《竹书纪年统笺》记载:“黄帝轩辕氏,五十七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进行校正,黄帝五十七年是癸未年(公元前3518年),癸未年秋七月的干支是庚申。证明《竹书纪年统笺》的记载:“黄帝轩辕氏,五十七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是正确的。
尽管《今本竹书纪年》存在历史局限性和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查阅了许多古代历史参考文献,只有《今本竹书纪年》存在具体历史时间记载,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推算和检验。因此,本书大胆采用《今本竹书纪年》作为重要参考文献,特此声明。
(2017-1-1 何中良摘录于《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之谜)
《现代易学原理》作者 何中良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