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若兰: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有感


                                        听宋才发教授《研究生读书

与科研方法论》有感

郝若兰

    刚刚进入研究生新的学习生活,就遇见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宋才发老师,有幸跟随他学习了一学期《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的课程。宋老师严谨的治学风格、风趣的讲课方式、富有激情的精神风貌,给我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只有学会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宋老师授课除了讲解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之外,同时注意结合授课的内容,循循善诱地向我们传授如何治学与做人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要求真,求上进。尽管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优秀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品质。一般都会给自己订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对自己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这种人无论所处环境如何恶劣,都不会畏惧、只会迎难而进。此外,诚实正直也是做学问的人必不可少的品质,有句俗话叫做“骗过所有的人,唯独骗不过自己”。做学问就要真实真诚,就算他人看不出是真是假,但必须保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直真实的,是无愧于心的。学会做人说到底就是要真诚待人、认真做事,无论大小事情都应该认真对待,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的人,最终才能胜任做大事。做任何事情都要严密周全,以防发生不测而丧失良机。

要想有目的地读书必须学会挑书。研究生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做学问,学会做学问是研究生的一项基本功,做学问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看书。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心血凝成和思想的升华,认真读书就是与各位名家、先人进行思想的交流与切磋。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就是在导师的指点下尝试做研究的阶段,必须真诚地从看书读书开始。但是读哪些书?怎么读?宋老师在授课时,为我们一一地做了解答。首先,读哪些书?硕士研究生阶段要读的书浩如烟海,但是时间又极为短暂,在挑选书籍的问题上,一定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行。否则所有的时间都被读书占用了,就没有时间消化和研究问题。那怎么挑选书呢?宋老师告诉我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尤其是要按照自己的研究目标或研究重点进行挑选。要读几本不容易看懂、属于比较难啃的经典著作,这对自己的成长、修身养性具有重要价值。与任何一门专业相关的书籍甚多,经典书籍也不少,如果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确立哪些书该详细看、哪些书该略看,只是一味贪多求全,必定难以消化。食而不化的读书,最终只能把自己变成一本“活字典”,并不能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

挑书的真实价值在于潜心读书。其次,如何读书?挑好了书还要学会如何去读书。在听宋老师授课之前,我很不以为然:“看书嘛,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还容易吗?那不是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吗?”听了宋老师《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后,我终于发现自己错了。以前我读书只是将整本书从头“看”到末尾,基本的方法就是浏览所有页码得文字,对于书的内容实质、框架结构和布局谋篇,作者的观点、深层的含意,几乎没有多深的理解。宋老师认为这种事无巨细、一概走马观花的读书方式,其效果必定是不好的。这样读书即使最后获得了一些书面的知识,终究效率不高、只知其外不知其里,或者说只看到书面上的知识,而忽略了书背后的道理。所以,他建议我们看书之前先看看目录,将书的整体框架弄个明白,然后再看书的内容。在看书的时候要注意琢磨逻辑结构和作者的构思脉络,把握住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看完一本书之后,即使合上书本也能清楚地想起作者的逻辑方法、思想观点,这样读书才有利于掌握和吸收知识。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前辈们的真知灼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逐步从仅仅吸收知识到知识的交流、互换,最后到成为新知识的创作者,才算是真正在读书、读好书。对于每一个研究生来说,这是一项艰难的旅程,也是做研究的人必须经历的旅程。

研究问题必须从把握好选题开始。读书是接受思想与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写作则是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光是多看书、会读书还不行,还要勤动笔、会写作。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写作要讲究严谨周密、真实可信,否则将词不达意,意趣全无。写作首先就必须选好选题,尽管选题与题目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但是最好的论文题目就是揭示主题,体现题目与主题的一致性。任何一篇文章人们第一眼看的就是题目,如果选题不好、题目也定得不好,不仅作者文章难于写下去,读者也无意多看一眼,所以选题尤为重要。宋老师教导我们在做论文选题时,一定要考虑选题的生命力和鲜活性;题目的口子一定要“小”,只有“小”才能做得丰满、有骨有肉,小而空固然不好、大而空则更不好。在一个篇幅不太长的论文内,能够将这个“小小”的主题进行充分的论述,讲透讲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了不得的进步。宋老师提示我们注意,选题要注意“新”,“新”不仅只是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更重要在于创新,有时候“新”与“深”是联系在一起的,你研究的问题有多“深”,实质上就有多“新”。搞研究做学问并不是闭门造车,只有对社会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有引领作用的才是好的研究。所以,新兴的、对现实生活的、对现今的学术理论有研究意义的“新的问题、新的研究点”,才是我们做研究的人应该去研究、去关注的,这样的选题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选好选题只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步,之后的任务就是文章整体的构思与写作了。宋老师教导我们,无论如何在心底里不要害怕写作、畏惧写作,要相信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只有心态好了才能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写作过程。宋老师还教导我们,一定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写论文要先搭好框架结构,就像建房子必须先打好地基、搭好框架一样,写论文也应该是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集中精力一气呵成,不能写写停停、断断续续。文章收笔了并不算完成了,还需要反复提炼论文的观点,突出中心思想,反复推敲修改,包括修改不合适的材料、修改病句、错句、不合理的结构、不好的摘要、不规范的关键词等。只有当全部“工序”都完成之后,一篇论文才算正式完成。研究生在不断地读书、写作过程中,必须慢慢地养成自己良好的文风和学风。

宋老师周密的行事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感悟甚深。尤其是在讲课伊始,宋老师就高屋建瓴般地向我们讲述有关做人要求真务实,目标要远大,对自己的要求要严格之类的事情。他说人虽然受环境的制约,但是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定要努力学会适应环境、超越自己。只有不避压力、极尽全力,才有可能突破、有可能创新。宋老师告诉我们,年轻的时候就是应该努力学习、努力尝试的时候,哪怕是遇到坎坷不幸跌倒了,爬起来还必须继续干。我正处于年轻的时期,也正是应当树立高远的目标、形成坚毅执着的性格、踏实努力的行事方式的时候。研究生的学习时间转瞬即逝,不会为任何人驻足不前的。如何在这样短时间内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目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治学风格,这些都是我必须认真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20161118日,宋才发教授在广西民族大学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