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社会状况的关注和研究,不仅是对 “(我们)到哪里去”这一经典哲学问题的探索,也是对将来一段时间内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的重要依据。曾担任迪斯尼公司CEO的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Dammann Eisner)就曾指出,成功的战略应该首先想像未来的市场将变成什么样子,然后调整公司的能力以适应这个市场。这对于消费者需求难以完全通过市场问卷加以分析的旅游业来说,无疑是更为重要的,正如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我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很可能会说‘一匹跑得更快的马’”。在20世纪90年代,哥本哈根未来研究院院长罗尔夫·詹森(Wolf Jensen)就指出:信息时代已经日薄西山,人类在历经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之后,即将跨入第五种社会形态——梦想社会。他还指出,旅游者不是生活在理性社会里,而是生活在梦想社会中。
经过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科技生产力的洗礼之后,未来社会的生产高度自动化,物质极大丰富,人力得到解放,闲暇时间增加。消费者变的富有,却并不满足。人们不用为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耗费大量时间、体力和金钱,并逐渐抛弃对物质的迷恋和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同时,人们对于情感的兴趣与日俱增,不再根据物质产品而是依赖于故事和感觉来定义自己,并有机会做更多依靠情感、创意的相关工作。在梦想社会中,企业、社团和个人都凭借自己的故事扬名立业,传奇、仪式和故事将再次得到极度推崇。以此为基础,詹森建立起梦想社会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梦想社会是情感、传奇故事和叙事方式以及价值观回归的时代,是符号分析员拥有最高社会地位的时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科技将要消失,它只是相对于情感的感召力而言退居次要地位。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可伦理学》中指出,人的灵魂由理性和非理性(情感、本能和冲动)两个部分构成。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说过,人们的需求从身体需求逐次上升到情感和精神需求,这就是科学家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所谓的“人之上升”。人们有情感消费的需求,市场就提供了对应的“情感”消费品以满足这种需求。梦想社会不仅拥有了情感消费需求,也具备了满足这一需求的物质基础。
梦想社会与第四种社会形态——信息社会到底有何不同?詹森通过鸡蛋的案例说明了梦想社会的逻辑。在丹麦,市场上50%的鸡蛋都由放养鸡所产。消费者不喜欢让鸡呆在狭小的笼子里,而希望它们能自由接触到天空和大地。消费者需要的是一种“回归产品”;他们希望鸡蛋用我们祖父时代的技术和方法——古老办法——生产出来。这意味着鸡蛋将越来越贵——更加劳动密集型,而消费者情愿为鸡蛋背后的故事多付价格的15%~20%。他们宁可多掏腰包也要得到有关动物伦理主义、田园风情和美好往昔的故事。尽管两种鸡蛋质量相仿,但消费者更加青睐有动人故事的鸡蛋。在这一案例中,“鸡蛋”仅是一种食物来源,但“有故事的鸡蛋”则代表了一种乡村浪漫主义和动物伦理观,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可以产生附加值。不难看出,梦想社会中的商品除了功能价值之外,还被赋予了情感价值,具备了想象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非理性需要。按照今天的理解,这一过程就是创意经济时代的关键词——“创意”,即赋予事物以社会需要的某种意义。可见,梦想社会是人们的情感需求得以彰显并通过情感消费加以更好地予以满足的社会,未来公司将利用信息时代的技术生产力为产品和服务赋予充满故事情节的情感价值,而产品和服务的物质性将退居其次。(来源:李庆雷.董培海.梦想社会的旅游需求、产品开发与企业生存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