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农庄,2017年如何再出发?(6)
文/知行策划营销顾问机构 查钢
乡村旅游农庄的瓶颈,倒底卡在哪里?
休闲农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2016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资源,资源是乡村旅游农庄的天然竞争力!
没有资源的支撑,乡村旅游农庄什么也不是!
“依托“是乡村旅游农庄的标签之一,当前陷入困境的农庄主们就要好好想想,你的“依托”是什么呢?除了的原生态的天与地外,你还有什么“依托”是同行所不具备的?你还有什么“依托”是客群必须要来的呢?
广泛地说依托的主要类别就是两大类:一是依托地域历史与文化,二是依托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交通便利。再专业点细分就是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民俗依托型、科技依托型、创意主导型等几个细分类型。
一类以历史、文化、民俗,所在地域本身就是故事:如古村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而完全或部分保留下来的人类居住的区域,这些村落集中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劳作状态,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通常都是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文化底蕴,运营起来相对能尽快上手。
特别是区位于古村落或是景区周边的农庄,完全是能顺势而为,运势而生的。当前,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农庄都有这层文化内涵。
另一类乡村旅游农庄具有时尚和现代感,属于划地而建:主要以现代元素为主,以调节身心情感和文化归属,相当于掘地为井,造山植林,以现代技术、设施和娱乐文化主题为传播特色。这类农庄付诸的实践也是多元多样的,包括田园/草坪婚礼、足球比赛、食物半成品配送、房车露营、文化会所等等。举个例子:如国学馆,某一主题会所等。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经营实体,都是要适应大互联时代的市场环境,不断满足新生代消费群需求特征。依赖现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将生态农业生产、产品、产业链、价值链、营销渠道、传播渠道、消费者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农业品牌营销信息对称机制,以求建立起完美的全营销消费体验,满足新生代消费群的价值和体验需求。
知行策划机构指出:乡村旅游业态已经进入一个裂变升级期,一是管理之痛越来越重,新的资本涌入,更多的现代型公司介入,过去简单粗放型经营与配套与现实的快节奏脱节;二是“农庄”在个性化的市场需求面前找不到自己的准确标签,互联网时代与有车一族互相助推;三是市场竞争力薄弱的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升级转型,旅客在农庄看不到产品,留不下产品,带不走产品,记不住产品。
改革正处于深水区,新兴的农业休闲行业只有靠自我拯救!乡村旅游农庄必须摆好自己的定位,在大定位下,要再次细分能体现自我的个性定位,突破禁锢观念,要多想想如何挖掘农业旅游的内涵,做出有自己特色、受粉丝消费者欢迎的旅游新形式?乡村旅游农庄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在未来一种新的农业产业模式自己处于哪个环节?
资深策划人查钢先生特别指出:从市场的调研反馈看:当前一些农庄主的确是做了很多大刀阔斧的创新工作,不管是对内结构调整,还是对外股权托管,有的在传播诉求上有的还提出什么可追塑、情境体验、品质标准化、营养指标数量化、消费需求大数据等,都异口同声说要围绕互联网打造其高品质、高端消费需求、附加价值高等特征,看似很宏大,其实是雾像雨又似风。
透过现象看本质,抛开概念做实体,农庄主们虽然对大自然的味道很敏感,但是却在市场的硝烟中失去了前行方向。
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发展的瓶颈?哪些才是“瓶颈“呢?主要有三:
一:盲目的崇尚” +”
现在的市场上有一种观念:就是互联网+,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什么?统统“+“起来,甚至还有一套理念支撑叫”跨界“。“跨界”是成功者的标签,“+“成了万物之神啊!
正因为乡村旅游业态的不健全,所以“+“一下也无妨,因为缺,所以”+“。于是养老+农业+文化+旅游+地产+电商+,休闲旅游还要怎么加???加成一个“独立王国”还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小社会”?当农庄里“+“比都市的设施更豪华,项目比嘉年华里还多时,你还会去体验这种”+“吗?
还有的专家还提倡”+“营销创新,策划出什么美女赤裸躺在台上,消费者可以边看边餐;或有举着“史上最羞粽子挑战赛”的牌子大声招呼希望有人前来参与。他们称,只要有人用嘴将绑在衣着暴露女子腿上的粽子吃下去,就有机会拿走纸板上的百元大钞。
还有的专家建议“+“合伙人,众筹资金。从商首要的资金是多多益善,但如果从合伙人中获得,可能就会隐患重重,”管理制度“与”契约精神“一向我们公司管理上的弱项,发展需要磨合期,赢利需要向心力,若是出现,争执处理与退出机制真的规范吗?
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农庄主在自己还找不到方向时,积极寻求股权托管,以求注入现金流。这其实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有一句话成语:饮鸠止渴!唐高宗王皇后摆不平后宫诸妃时,建议皇帝李治接回武媚娘,结果呢?自己被废!股权托管结果只会出现要么创始人出局,要么不知所终。
知行策划认为:如果农庄的发展方向不明确,规划有问题,宁可步子再慢一点,再走稳一点,只要不“死”,就会机会。正如两人角力,当距离过长,一方不妨回缩拳头,等待爆发力的一击。市场是你的,终是你的,所谓抢市场、抢资源的概念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资深策划人查钢老师认为:企业创新与发展,从来就没有一“+“了事的,“+“模式不可能是乡村旅游业态的突破口,也不是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最终目标。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前提是取舍,先要做好减法,才能做加法。要有想要的,“+”我最需的。
二:忘记了初心
投入乡村旅游农庄项目,很多的经营者都是有一种情怀,想打造一个不受都市环境干扰,身心更加洁净,食材更加安全的体验消费环境。乡村旅游其实就是在追求“生态之美“,是对现有的一种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突破,体验乡村旅游看到的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土地、水域、树林等所表现出来的美。不管是自然之美,还是人工之美,都是生活方式的美。
不管是采摘,还是种植,不管是农舍文化,还是田园村趣,不管是生态养殖,还是亲子科普,各种适合的方式和配套服务都可以在农庄里体现。
然而,现实之中我们的乡村旅游业态都是越走越远,到最后,农庄发展成为了一个“四不像”,是否还沾沾自喜,这是在与时俱时?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消耗资金和时间成本!
如现在的农庄都在“比赛配套品质”,做的比城市里更现代,更时尚,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之美,乡村旅游不是扶贫,不是拼命的想缩小乡村与都市的生活差距,农庄成了高档小区,一间套房的价格超过了星级酒店,还美名其曰说是“体验“?谁会骚包会在乡村去体验都市的繁华?
乡村旅游业态从来不是把道具从城里搬到乡下,一些淘汰的、有历史感的过时设施堆在一起,就成了教育素材了?多让孩子们看看一些动植物,就是科普?田园种的大白菜,圈内养的猪,一些所谓的进口、改良的家禽环绕其中,把不加各种配料香料的食材就成了特色美食?
资深策划人查钢老师认为: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应当是农庄的自身定位。文艺范儿不过时,乡村桃源也可以有,农庄虽然统称为”农庄“,但是其中的业态和体验主题是不同的,“初心”可以改,但必须是“添彩初心”,让“初心”更具现代活力和生命力!
很多农庄主说农庄里有配套如何,有项目如何?有特色服务如何?但如果用几句话突出这个大主题,经营者能说清楚么?有人会说能!但如果说用二十个字说清楚呢?能说得清楚吗?
定位主题不鲜明,客群为什么而来?是重食,还是重乐,还是重消费环境?为什么客群非要到您这儿来?农庄主什么都想搞,什么样的客群都欢迎,那么,哪一类群体才是您的铁杆粉丝群呢?
三:不喜欢或是不善于学习
据知行策划了解,有些农庄主是一心一意做基建,聚神会神搞产品。农庄像鱼,市场如水,若是长期不能在水里“泡”着,这条鱼也是差不多了。也有某些农庄主善于学习,有很多农庄主是喜欢到处看看,知行策划认为这个“看看”还真不是学习。如同我们去公园消费一样,放松心情为主,学习的价值倒还真不多。
主要是学习的方法不对!
有的农庄主看到了电商的前景,殊不知是隔着玻璃门,也开始学会了烧钱,结果呢?物流成本下不来,产品供应不上,季节性的采摘或果木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能上量,且传播力有限,要不是供应不足,要不就是品质不能保证。有没有供不应求的?也有!今年反映不错,但明年就不一定了,因为互联网太广,生鲜是电商中最薄弱的一环,没有先驱们的光荣,就不会形成稳健的渠道和品牌,起码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成功者。
有的农庄主对“学习“有着深入的想法,大行改造农庄格局,挖地掘山,引水种荷,或兴木土工程,对不起,资金从哪里来?规划有没有预算?想到了就去做?做了就会有客群来?市场上从来没有说过:度过了眼前的难关,明年就会好起来的。
有的农庄主还真的去学习,学格局,学眼界,读ENBA,读培训班,读某某策划大师的训练营,结果呢?热度是有了,但温度总会降下来的,这能为农庄实实在在在带来什么?对于农业智力和服务,当前的很多策划机构是薄弱的,很多从事书面规划或是花式表演的咨询机构并没有给休闲农庄带来落地支持,一些新的概念被“嫁接”到休闲农业上,评选、联盟、参会、特训等一系列烧钱式的策划看似高大尚,其实意义不大。
农庄需要的是增加业务收入,消化库存和吸引新客源。知行策划认为:离开了客源,你什么都不是!在宽度达不到的时候,不到过多的追求高度!如为菜品贴上标签:贴上有机标签,品牌就能提升,价格就可以卖的更高。好多企业大张旗鼓进入有机产业,而大多盈利状况并不如预期,因为在企业眼里,有机代表高端,在消费者眼里,有机产品乱如麻,真假难辨。
资深策划人查钢老师认为:学习要有方法!要有技巧!经营者要适合抬头看天,低头走路。不能丢掉了自己的根,去拿别人的叶。我们总是很急,急于求成,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若是着急得很,不如去做风投,更刺激些。
毋容置疑,有机产品是未来的消费趋势,也是产品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但是,处于城市周边的农庄从事“有机“有没有这个环境条件?”有机“在农庄发展规划中应处于一个什么位子?若是盲目追随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以求“生产”出有机绿色农业产品,会被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群体所不屑,到头来,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好的决策是农庄发展方向的第一要素,决策性规划必须是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性,在设计上要虚实结合,长短互补,逐步推行,而不是在沙漠中挖井,悬崖上修路。人云亦云学概念,邯郸学步去模仿,找不到自己准确的定位和切入点,是众多农庄主的“灯下黑”,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们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农庄主都是在坚持自已下地干活儿。
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待续)